重症急性胰腺炎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maho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迅猛,病死率高。多数患者会经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和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的不同免疫状态。随着对SAP病理过程的深入了解,有研究结果显示:部分SAP患者后期会呈持久严重消耗,最终进展为持续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目前PICS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深入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对早期识别PICS及改善SAP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笔者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阐述SAP病程中PICS的诊断标准、发生发展及治疗进展情况,为SAP的预后提供治疗策略。

其他文献
下肢淋巴水肿是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清扫术后或放疗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手术或放疗损伤了淋巴管,淋巴回流通路受阻,大量淋巴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导致下肢水肿,如治疗不及时,水肿进一步加重,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肿瘤患者的早期评估尤为重要,改善治疗方式及早期预防有助于减少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该文对妇科恶性肿瘤相关的下肢淋巴水肿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现状进行综述。
在我国,口内入路面部轮廓手术是最流行的颅颌面美容手术之一。然而,口内入路面部轮廓手术难度较高,一旦出现骨折、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且该手术视野狭小、软组织张力高,传统单纯头颅模型的模拟效果不理想,年轻医师学习曲线漫长。作者建立了一种新型口内面部轮廓手术模型,并对年轻医师进行培训,通过分析医师自评和培训考官评分结果,比较新型口内面部轮廓手术模型与传统单纯头颅模型的培训效果,证实新型手术模型
目的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急诊手术与分期手术在治疗Gustilo Ⅰ型及Ⅱ型肱骨远端开放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2例Gustilo Ⅰ型与Ⅱ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42.5±13.0)岁,年龄范围14~65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急诊手术组(n=6),急诊清创后直接行内固定术治
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单纯手术切除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新辅助治疗是指术前进行化疗或联合放化疗,旨在获得肿瘤降期、消灭亚临床转移灶,变不可切除肿瘤为可切除肿瘤,并提高胰腺癌的R0切除率,从而最终改善胰腺癌的疗效。目前对局部晚期和可能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已逐渐成为主流的治疗方法;对可切除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已有部分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这方面会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笔者相信,更多的临床研究
目的系统评价闭合器闭合、手工闭合、闭合器+手工闭合、手工吻合4种胰腺残端处理方式预防胰腺远端切除术后胰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distal pancreatectomy、left pancreatectomy、distal pancreatic resection、left pancreatic resection、pancreatic fistula、fistula、leak、stapler、sut
目的探讨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行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6例,女13例;年龄为(60±7)岁,年龄范围为41~75岁。39例患者均行PD,术中采用Child法重建消化道,其中19例行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设为创新组;20例行黏膜对黏膜胰肠端侧吻合,设为传统组。
胰腺癌是目前常见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方法。随着近年外科技术的进步和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的贯彻推广,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模式日益受到重视,热点与难点争议不断,机遇与挑战交替并存。本文汇集国内胰腺领域4位著名专家及其团队,结合各自中心临床经验,从不同角度探讨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选择策略。王春友教授认为:对具有较高可能达到R0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推荐优先手术方案,以免患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