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工作在农村的化学教师,针对学生基础差、自学能力各方面有所欠缺等情况,为了更好地教好他们,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获得知识,我认为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帮助学生获得间接知识的最佳方法之一,下面从三个方面浅析笔者在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课前阅读的习惯
课前阅读,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预习。笔者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发现,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差,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使课前阅读得不到落实。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真正让学生做到课前要阅读,读后有收获。
首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渴望获得知识。例如,在课前,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些化学史料或与化学有关的故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以给他们讲以下史实:1915年4月份,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盟军几万人中毒、几千人死亡。又如可讲述门捷列夫是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凯库勒是如何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地提出苯分子的空间结构的等小故事,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要有具体明确的阅读提纲。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教师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阅读提纲,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并且明确通过阅读要掌握或解决什么问题,逐步让学生学会通过课前阅读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慢慢学会提炼阅读提纲,这也是一大进步。
再次,对学生的课前阅读要落实检查,使学生真正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的课前阅读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辅以各种方法严格检查,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课前小练习或抽查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可养成。
二、教会学生课前阅读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不但要重视文字叙述,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重视,但对课文中穿插的表格、插图往往是一扫而过,而事实上,化学课本中的一些表格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东西往往对我们学习课本知识提供了系统、有力的依据,不可忽视。例如,在学习碱金属元素一节时,强调它们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表格上就有体现。化学课本中的插图由于简单明了,便于理解,比起有些抽象的知识内容更易使人记住。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课本中采用了拟人的小插图,使得失电子的抽象内容拟人化、形象化、趣味化,学生看后很容易就记住了。
其次,对有些知识内容,应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并采用类比、对比等方法去阅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例如,我在讲解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时,要求学生对比阅读这些概念,同时促进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从而发现它们的异同点,正确地形成概念。又如在学习氮族元素一节时,要求学生结合卤族元素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阅读,这样也会让学生自身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
三、课后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上完一节新课后,指导学生课后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对全章知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地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其次,让学生真正做到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在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可让学生再加强阅读,特别是一些信息给予题,由于题目给出的信息往往是课本中没有学过的,所以更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例如,在有机化学中,经常有一些信息题,学生就必须通过阅读以后才能应用解决问题。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但是只要我们抓住课前阅读、课堂阅读、课后阅读三个重要环节,再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我相信,一定可使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培养学生课前阅读的习惯
课前阅读,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预习。笔者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发现,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差,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使课前阅读得不到落实。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真正让学生做到课前要阅读,读后有收获。
首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渴望获得知识。例如,在课前,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些化学史料或与化学有关的故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以给他们讲以下史实:1915年4月份,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盟军几万人中毒、几千人死亡。又如可讲述门捷列夫是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凯库勒是如何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地提出苯分子的空间结构的等小故事,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要有具体明确的阅读提纲。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教师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阅读提纲,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并且明确通过阅读要掌握或解决什么问题,逐步让学生学会通过课前阅读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慢慢学会提炼阅读提纲,这也是一大进步。
再次,对学生的课前阅读要落实检查,使学生真正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的课前阅读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辅以各种方法严格检查,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课前小练习或抽查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可养成。
二、教会学生课前阅读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不但要重视文字叙述,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重视,但对课文中穿插的表格、插图往往是一扫而过,而事实上,化学课本中的一些表格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东西往往对我们学习课本知识提供了系统、有力的依据,不可忽视。例如,在学习碱金属元素一节时,强调它们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表格上就有体现。化学课本中的插图由于简单明了,便于理解,比起有些抽象的知识内容更易使人记住。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课本中采用了拟人的小插图,使得失电子的抽象内容拟人化、形象化、趣味化,学生看后很容易就记住了。
其次,对有些知识内容,应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并采用类比、对比等方法去阅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例如,我在讲解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时,要求学生对比阅读这些概念,同时促进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从而发现它们的异同点,正确地形成概念。又如在学习氮族元素一节时,要求学生结合卤族元素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阅读,这样也会让学生自身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
三、课后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上完一节新课后,指导学生课后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对全章知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地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其次,让学生真正做到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在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可让学生再加强阅读,特别是一些信息给予题,由于题目给出的信息往往是课本中没有学过的,所以更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例如,在有机化学中,经常有一些信息题,学生就必须通过阅读以后才能应用解决问题。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但是只要我们抓住课前阅读、课堂阅读、课后阅读三个重要环节,再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我相信,一定可使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