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ESC/ESA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

来源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明确,以及他汀类药物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明确获益,他汀类药物已成为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基石。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首次联合发布了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新指南荟萃了近年来关于血脂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具体而实用的指导。
  突出了危险分层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2011ESC/EAS血脂指南最大的亮点是突出强调了根据危险分层指导治疗策略。
  指南明确提出,血脂达标值要因危险分层不同而有所差异,仅仅根据达到正常范围不能很好地降低导致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MI)的危险因素,或者再发MI、卒中等心血管疾病(CVD)的几率;指南建议采用SCORE评分系统将罹患CVD的危险性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或低危,并以此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
  2011ESC/EAS血脂指南对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见表1。极高危人群的定义范围明显拓宽,其中CVD的定义再次明确,包括通过有创或无创性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核医学成像、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超声发现颈动脉斑块)诊断的CVD、陈旧性M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及其他动脉血运重建手术、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疾病。而NCEP ATPⅢ指南将极高危人群定义为CVD合并以下情况之一:(1)多个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糖尿病);(2)严重或难以控制的危险因素(特别是持续吸烟);(3)代谢综合征(特别是TG≥200 mg/dl+非HDL-C≥130 mg/dl,同时HDL-C<40 mg/ dl),以及ACS患者。《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则仅将ACS或缺血性CVD(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者作为冠心病极高危人群。
  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血脂成分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等。血脂升高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治疗所针对的目标也多种多样,但LDL-C仍是首要目标。
  2011ESC/EAS指南推荐,血脂治疗管理的首要目标是控制LDL-C。指南还推荐了调脂治疗的次要目标,特别是混合型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2DM)、代谢综合征或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除控制LDL-C达标外,也应将非HDL-C和载脂蛋白B(ApoB)列为次要治疗目标。
  低HDL-C和CVD风险相关,但目前缺少有效的升高HDL-C手段,而且治疗的目标值也不明确,因此尚无法将其作为干预目标。
  2011年,ESC/EAS血脂指南进一步明确下调了各危险分层患者的LDL-C目标值(见表2)。这意味着临床实践中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LDL-C水平,即便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LDL-C目标值也要达到1.8 mmol/L以下。
  2011ESC/EAS血脂指南建议,除低危患者外,只要LDL-C大于2.5 mmol/L者均应积极尝试调整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
  2011年ESC/EAS血脂指南强调以下情况应积极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低危患者LDL-C大于4.9 mmol/L、中危患者LDL-C大于2.5 mmol/L,生活方式干预无效时;(2)ACS患者(无论其基线LDL-C水平如何);(3)稳定型冠心病、2型DM、卒中患者LDL-C≥1.8 mmol/L(70 mg/dl)时。
  PROVE IT、TNT、4S、LIPID、CARE等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即使
  2011年ESC/EAS指南更加细化而具体,针对不同的临床情况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这些不同的临床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家族性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DM、ACS、PCI、合并心力衰竭、合并瓣膜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周围动脉疾病、脑卒中、HIV 感染以及合并肾脏疾病。
  具体建议如下:1 ACS和PCI ACS患者入院后1~4天内,即应开始强化他汀治疗。LDL-C治疗目标值为<1.8 mmol/L(70 mg/dl)。PCI术前短期他汀治疗即可降低MI的发病率;同时,ARMYDA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术前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负荷治疗,也能降低围术期MI发生率。
  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或存在肝、肾功损害以及联合其他药物时。治疗4~6周需要复查血脂,评估治疗达标情况和用药安全问题,以有的放矢地调整他汀类剂量。
其他文献
中国上古重数,以数为宇宙化生的关键和万象联络的枢纽。先民由卜筮之数创为八卦——《易经》,开创我国文献—文学倚数编撰的传统。包括《易经》产生的商周之际,文献—文学中数的传统经六次变迁而贯穿始终,表现由文献而文学,由诗文而小说、戏曲,由外及内,由明转暗,由粗转精等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久被忽略而显得隐晦。其隐晦之故有社会、哲学及文学批评诸方面的原因。从作品的不同层面看,这一传统表现为编撰“倚数”称
期刊
虽然近年来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介入治疗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合理的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基石。药物治疗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二是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性,改善患者预后。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的接纳和尊重。近年来,研究者们采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对麝香保心丸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其物质组成及其稳定性、可
期刊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金标准和有效方法,“绿色通道”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三甲医院,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还要谈超声心动图在ACS的诊断价值呢?作为临床医生,您在ACS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下列问题?您是怎么考虑和解决的?如果您能合理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希望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帮您找到答案,解答疑问。  1. 患者有急性持续性胸痛,心电图无典型演变过程,心肌损伤标
期刊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使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病死率高。  STE-MI的治疗,首选快速开通被血栓堵塞的冠状动脉(即再灌注治疗),使心肌恢复再灌注,避免心肌坏死。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经皮冠脉成形术(PCI)及冠脉搭桥手术等手段。目前,指南倡导对症状发作12小时内的STE-
期刊
临床医生如何简单、快速、准确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初,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依赖于临床指标和心电图,以及接诊医生的临床经验,即使这样也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出现让我们有了更加简单、可靠的指标,目前指南已将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列为ACS诊断的必查项目。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分为反映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反映心脏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标志物和一些特异性较差的标志物。在临床工
期刊
初次看莫塔全科医学这本书时,让我眼前一亮,同以往的全科医学书籍不一样的是,莫塔全科医学更加注重“全”的理念,从症状开始,逐一抓住各个要点,给我们一个不同以往的诊疗思路,从而让我们全科医生在诊断疾病上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维。  作为全科医生,笔者在社区工作多年,通过阅读莫塔教授的全科医学和病案,尝试改变自己的诊疗思路和方式,下面结合一个病例谈一下莫塔全科理念对我诊疗思路的影响和改变,希望能与同行分享
期刊
老张今年47岁,男,所住小区离社区门诊仅隔一栋楼,经常到社区门诊为患冠心病多年的老母亲取药。近一个月来,老张经常出现阵发性心前区疼痛,以感冒后伴发热来诊,自述疼痛开始时为闷痛不适,逐渐加重,多在夜间睡眠时发作,突然感觉心前区疼痛,重时剧痛难忍,伴恶心、呕吐。家人述说,发病当时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含用硝酸甘油也不见缓解,发作持续时间较短,10~15 min即可好转。家人十分紧张,以为老张和母亲一
期刊
病例介绍  患者,男,73岁,因劳累时胸痛3个月,加重1周入院。近1周因胸痛活动明显受限,有时胸痛可长达15 min左右,伴大汗。痛风病史6年,无糖尿病和传染病史。无药敏史、输血史及吸烟史等。查体:血压125/80 mm Hg,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心电图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UCG)显示前壁节段性运动不良,射血分数(EF)51%。两次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肌钙蛋白T正常。初步诊断NSTE-ACS。予以
期刊
当代世界三大诉讼模式的审级制度沿着不同发展脉络,不约而同地汇入三级结构,其中蕴藏着一些共同原理,比如终审法院规模控制、上下级法院职能分层和权力双向制约、划分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当事人权利事项与法官裁量事项界线分明,等等。这些技术规范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司法制度能否实现其统一性、正确性、正当性、终局性和权威性等价值目标。相比之下,中国现行审级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受制于特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在
期刊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前两者又称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NSTE-ACS容易误诊,具有更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对NSTE-ACS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随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