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引入及教学方式探索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an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听觉障碍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正常学生有所不同,他们主要依靠手语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相对较慢,这就需要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听觉障碍学生教学中应用微课,对于提升聋校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文章在深入分析聋校数学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微课的引入及教学方式。
  關键词:聋校;数学教学;微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25
  如何提升听觉障碍学生的数学教学质量,一直是聋校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果能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一、微课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视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聋校学生都有听觉上的障碍,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完全依靠眼睛去理解和掌握,看教师的口型或者手势,从而理解教师的语言,所以一般的声音是无法引起学生注意的。对于数学这样的抽象性知识来讲,聋校学生将会遇到较大程度的阻碍,这对于听觉障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微课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运用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听觉障碍学生眼前,相比于老师的手势和口型来讲,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整体质量,也便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
  2.有效吸引听觉障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对于听觉障碍学生来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与正常学生是不同的,一般的教学方式很难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传统的聋校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借助于手势来讲解知识,还要在课堂上经常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这就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因为听觉障碍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像正常学生那样明确,很难会有事物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通过微课的引入,可以改变传统聋校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由于微课丰富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利用视觉的冲击来吸引听觉障碍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种刺激,聋校学生也会被丰富多彩的视觉画面所吸引,从而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这对于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聋校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完全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因此学校也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之上,然而这种应试教育形式对于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并且这种教学观念也直接影响到了聋校数学教育。由于数学是一门主要的考试科目,因此聋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微课等现代教学工具,用简单的背诵代替理解,完全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是否集中注意力听课也不是十分重视,这种教育形式并不利于听觉障碍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对于听觉障碍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更是毫无益处。
  2.聋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想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把注意力充分集中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当前的聋校数学教学中,由于听觉障碍学生的特殊性,绝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升级,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并且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聋校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不会集中。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有效调动,这对于学习目的本身不够明确的听觉障碍学生来讲,并不是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
  3.数学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
  对于聋校数学教学来说,因为学生听觉上的特殊性,注意力的集中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课堂知识的讲解方面,对培养学生注意力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由于教师的教学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在理解注意力培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有的教师认为注意力的培养只能在特定的学科教学中进行,而数学教育并不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也没有将培养学生注意力考虑到其中,大大影响了聋校数学教育的整体质量,也给听觉障碍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聋校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引入及教学方式
  1.利用微课激发听觉障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要想提升聋校数学教学质量,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聋校教师应该利用微课,有效吸引听觉障碍学生的注意力。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主要自然学科之一,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这种相对较难的学科很容易使聋校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后续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注意力培养的顺利开展。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及时运用微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要讲解的数学知识制作成微课,并且尽量多采用鲜明的色彩和丰富的图画,这样可以吸引听觉障碍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辅助老师的手势和口型讲解,听觉障碍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老师所讲的数学内容,从而起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作用。
  2.通过微课提高听觉障碍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在一般的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这种思路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同样适用。由于聋校学生相对于正常学生来讲,注意力集中更为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听觉障碍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此种方式来集中听觉障碍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事先选取一些相关的视频素材,让学生进行观看,然后让聋校学生根据视频素材的内容,自编自演其中的部分内容或者情节,注重挖掘视频内容中的数学知识,然后再向其他学生进行展示,评比出较为优秀的小组并给予适当奖励,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并且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结语
  微课的引入,对于集中听觉障碍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升聋校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在聋校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利用微课,不断探索和改进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玉萍.试谈如何提高培养聋校数学教学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2).
  [2]李 春.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调整更新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6):121-122.
  [3]汤海英.浅谈微课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15(11):22.
其他文献
为了贯彻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
<正>~~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交流当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国家大力推广英语教育以提高大众的对外交流能力,促进中国文化的更好传播。而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传播的意识和实践往往不够到位,丢失了中国文化传播教育的重要初衷,导致学生在中国文化学习和传播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不够突出。文章首先分析了英语教育对中国文化传播的作用,其次指
江泽民总书记在六省区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的要求,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也及时召开工作会议,学习宣传贯彻六省区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精神,从
“工龄”这个东西我们平时总在说,可是和“工龄”有关的信息,很多人都不清楚。工龄如何分类?工龄有哪些好处?今天,我们来详细聊聊工龄那点事儿。什么是工龄工龄,即指从事脑力
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为加快住房建设、促进住房消费提供了根本动力,是使以住宅建设为主的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根本原因。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在不断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的现象及表现,这种思维定势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发散思维受到一定的阻碍。但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及科学地运用思维定势亦能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运用思维定势,文章作者针对思维定势的含义及两面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一、引言  2010年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美育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而服务,新闻美育伴随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而备受重视。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高等院校的美育远远不如德育
岁岁洛阳花开盛。踏青网上寻花讯。千里访花天路近。行花畛。春风助我吟花兴。好客花农均不吝。推出姚魏展花韵。接踵赏花陌更甚。朝花觐。人欢花丽两相称。
期刊
1危险源(或危害因素)分析1.1磨屑飞溅、铁屑飞溅、防护用品使用不当、防护装置缺损造成的机械伤害。1.2登高作业造成的坠落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