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人工养殖麝群数量依然偏少、整个驯养群体处于长期封闭状态、种群品质退化严重的问题,综述了林麝繁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扩大麝群数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林麝;遗传性状;饲养管理;繁殖技术;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S86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4-0109-02
  AbstractIn view of the number of captive forest musk deer population was still less than normal,the group was tame longclosed state,and appears serious degrad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reeding of forest musk deer were reviewed,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expanding the number of forest musk deer.
  Key wordsForest musk deer;Genetic traits;Feeding management;Breeding technology;Solving countermeasures
  麝香是雄性麝科動物香囊的分泌物,是享誉国内外的特产珍贵中药材,疗效显著,香气浓烈[1]。我国使用天然麝香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但直到1956年才有动物学者提出人工养麝及活体取香的设想[2]。为满足国内市场及出口对麝香需求,保护利用麝类资源,1958年国务院提出“变野生动植物为家养家种”的指导方针,国家先后在四川、陕西、安徽建立了4个专业养麝场,揭开了我国人工养麝的序幕[3]。自林麝人工驯养繁殖以来,相关学者已在林麝的生态[4]、食性[5]、繁殖[6]、行为[7]和疾病[8]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由此促进了林麝在人工饲养、繁育驯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开展林麝饲养繁殖,增加人工种群数量,是解决麝香供需矛盾和实现林麝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但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林麝人工养殖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由于人工养殖林麝种群数量少,调入种源比较困难,整个驯养群体处于长期封闭状态,导致种群品质退化,林麝难产、流产现象增加,幼体死亡、患病个体比例较10年前饲养的林麝比例增多[9]。如何控制近交衰退,提高林麝的繁殖力,成为圈养林麝急需解决的问题。
  影响麝群繁殖的因素很多,除麝群本身的生理条件外,自然环境条件、人工繁育方法、饲养管理以及其他技术水平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途径直接地或间接地作用于麝群繁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最终调控繁殖力。笔者从遗传性状的选择、饲养管理的控制、繁殖技术的加强等方面综述了林麝繁殖的影响因素。
  1遗传性状的选择
  林麝繁殖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不同个体的繁殖性能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是种公麝,其精液品质和产香能力与其遗传性能密切相关,而精液品质往往是影响卵子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决定因素,其品质对后代群体的影响更大。因此,选择好的种公麝是提高繁殖率的前提。吕树臣等[10]概述了种公麝的选用标准。王洪永等[6]通过研究四川养麝研究所下属3个林麝养殖场的繁殖参数,明确了雄性林麝作为种用的年龄应为2.5~8.5岁,最佳的配种方式为公母比1∶5~6。为提高雌麝的受胎率,育种核心群的母麝要从4~10岁的壮龄母麝中选择。要根据系谱关系进行合理选配,避免过度近亲繁殖,可提高繁殖力。
  繁殖性状的遗传力虽然很低,但与生产性能密切相关。在林麝的选育工作中,要及时淘汰有遗传缺陷的种麝,将麝群的繁殖力作为重要的选择指标。每年要对麝群进行整理,对老、弱、病、残和经过检查确认已经失去繁殖能力的母麝要单独饲喂。公麝单睾或隐睾,对某些屡配不孕的、习惯性流产和胚胎死亡等生殖疾病的麝也要隔离饲喂。
  2饲养管理的控制
  2.1确保营养均衡由于野外繁殖林麝食物来源广,营养丰富,能够满足其自身营养需求。人工圈养林麝,人为地改变了林麝食性,在长期的饲喂过程中,容易造成营养元素缺乏。营养单一的母麝身体瘦弱,内分泌活动受到影响,性腺机能减退,生殖机能紊乱,常出现不发情、安静发情、发情不排卵等。公麝对缺乏蛋白质非常敏感,常表现出精液品质差、性欲下降等。使用全价配合饲料,保证维持生长和繁殖的营养平衡,从而能保持林麝良好的体型和繁殖性能。
  由于林麝的牙齿构造特殊,只能将食物切碎,不能研磨,所以在饲养时应以青粗料为主。然后根据不同时期(特别是泌香期、配种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营养需要,适当补充精饲料,并在日粮中添加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尽量做到多种饲料搭配使用,以增加日粮的全价性、适口性和利用率。
  2.2做好饲养环境管控工作因林麝未被完全驯化,应激反应强烈,保持环境安静,无异常干扰,做好保胎工作,防止死胎、流产、难产、弃仔等情况发生。母麝在妊娠中后期要适当控制精料,以减少因胎儿过大出现难产现象。要保证出生仔麝(特别是初产母麝、难产助产母麝、趴仔弃仔母麝的初生仔麝)能够吃上初乳,避免异味留在幼仔身上而造成母麝拒绝哺乳。在哺乳后期应设专槽补饲仔麝,实行一次性断奶分群,以减轻母麝的营养负担,尽快恢复母麝的体况。
  仔麝受环境影响较大,天气骤变易引起林麝感冒,进而演化成肺炎,造成仔麝死亡。为降低仔麝死亡率,应创造理想的环境条件。为了达到最大的繁殖效率,高温季节要采取降温防暑措施,严冬季节要注意林麝的防寒保暖。   3繁殖技术的加强
  3.1做好发情鉴定和适时配种发情鉴定的目的是掌握最适宜的配种时机,以便获得最好的受胎效果。对林麝来说,配种前除表观行为观察外,还可通过检查激素水平来进行发情判定。谭锋等[11]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头林麝发情周期外周血浆17β-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发现两者的变化趋势与作者观察到的林麝发情周期长短一致。郎冬梅等[12]采用酶联免疫法分析发现,发情期雌性林麝粪便孕酮含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其雌激素的生理活动。贡保草[13]研究发现,繁殖雌麝中体成熟的个体(2.5岁及以上)比性成熟的个体(1.5岁)有更高的繁殖成效,有繁殖经历的雌麝的繁殖成效比首次参与繁殖雌麝的繁殖成效更高。
  3.2增加适龄母麝的比例一般而言,母麝的最适配种年龄是3~8岁,采用单公群母的配种方式,公母的最佳配比为1∶5~6。其中,应保证3~5岁的母麝在繁殖母麝群中占60%以上,青壮年母麝的发情排卵体质都较好,配后受胎率也较高,而且产后哺乳能力也较强。适时选择应激反应小、母性强的母麝后代作为种用。因此,要有计划地选育优秀后备母麝补充到繁殖母麝群中去,严格淘汰繁殖力低的病弱老龄母麝,使繁殖母麝群的年龄组成始终处于繁殖优势,这样可大大提高麝场的繁殖水平。
  3.3控制繁殖疾病引起林麝繁殖疾病的因素很多,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消除病因。应根据麝群的繁殖配种记录和病历,确定麝群中存在的繁殖疾病类型。公麝常见的繁殖疾病有隱睾、发育不全、睾丸炎、附睾炎、香囊化脓、外生殖道炎等,母麝的繁殖疾病主要有卵巢疾病、生殖道疾病、产科疾病三大类。卵巢疾病主要通过影响发情排卵而影响受配率和配种受胎率,有些疾病也可以引起胚胎死亡和并发产科疾病;生殖道疾病主要影响胚胎的发育与成活,其中一些还可以引起卵巢疾病;产科疾病可诱发生殖道疾病和卵巢疾病,甚至引起母体和胎麝的死亡。因此,建立健全繁殖疾病综合管理措施,控制公、母麝的繁殖疾病对提高繁殖力十分有益。
  4繁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正确应用繁殖新技术是改良繁殖性能的手段之一,在提高林麝驯化技术、发情鉴定技术、同期发情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人工受精和精液冷冻技术的试验与示范推广,提高人工受精的受胎率,可扩大优良公麝在麝群中的影响。提高母麝繁殖利用率的新技术主要有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但截至目前,这些技术在林麝繁殖上研究还相对比较少。王建明等[14]采用最高电压为5 V的电刺激法采得的林麝精液品质稳定,是一种适合林麝的人工采精方法。韩增胜等[15]在采精过程中使用846合剂麻醉保定,通过电刺激法得到了品质稳定的林麝精液。关超等[16]对鲜精和冻精的受胎率分别进行了研究,其中鲜I号稀释液由11%蔗糖100 mL中加10%卵黄和青霉素、链霉素各5万单位组成,冻I号稀释液以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柠檬酸、果糖、蒸馏水为基础液,在100 mL基础液中加入新鲜卵黄15 mL、纯甘油8 mL,青、链霉素各10万单位,解冻液为3.0%柠檬酸三钠,研究表明用雄麝的鲜精和冻精对雌麝的受胎率分别为52.63%和33.33%。韩增胜等[17]采用3种稀释液配方进行林麝冷冻保存试验,结果发现,使用柠檬酸钠-果糖-葡萄糖稀释液效果最好,冻精解冻后精子活率为44.813%,甘油的最佳浓度为5%,卵黄浓度为10%。
  韩增胜等[18]根据鹿类动物同期发情技术的研究报道,进行了麝的同期发情技术和处理方法的探索,发现用孕酮片(MAP)(0.1 mg/头或0.2 mg/头)结合孕马血清促性腺技术(PMSG)(600 IU/头)的激素组合对林麝同期发情效果较佳,其同期发情率为68.7%。杨营等[19]采用阴道内孕酮试放装置(CIDR)处理法和PMSG对7只母麝进行了同期发情试验,发现7 d同期发情率达85.7%。韩增胜等[20]采用獐子作为受体进行林麝的胚胎移植试验,应用PMSG和PGF2a诱导供体林麝和受体獐进行同期发情试验,供体林麝在发情配种后 8~ 10 d,手术法进行胚胎收集,结果表明,单独应用PMSG或PGF2a使供体林麝与受体獐达到了预期同期发情效果,对 2头林麝进行手术,发现卵巢上各有数枚黄体存在,在冲卵液中未检到胚胎。研究揭示,手术法可能是适合林麝的胚胎收集方法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已从分子水平对林麝开展了研究[21],通过对林麝促卵泡激素(FSH-β)和促黄体激素(LH-β)基因的克隆获得完整的序列,并将林麝FSH-β、LH-β蛋白序列与人、猪、牛、羊、大鼠和小鼠等的同源蛋白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该序列与人、马同源性并不是最高,因此,选择高同源性的异源激素或自身激素可能是解决林麝异源激素对繁殖和促进二次泌香效果差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从分子水平探索林麝生殖生物学,为FSH-β和LH-β林麝人工繁殖和产香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由于应用这些新技术的成本很高,所以可用在良种的培育和种源引进,这样可以提高优秀母麝的繁殖效率,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可运用早期妊娠诊断激素适时给返情母麝补配。
  5小结
  如何快速增加麝群数量,提高麝群质量,是增加麝香产量的关键环节。林麝的繁殖效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加强种
  麝的选育,特别是选择繁殖性能好、应激反应小、产香量高的个体作为种用,及时淘汰有遗传缺陷的种麝和加强饲养管理来改善麝的繁殖机能;加强繁殖管理,做好发情鉴定和配种、增加适龄母麝的比例、控制繁殖疾病和推广应用繁殖新技术,以此提高麝的繁殖力。通过合理采取以上措施,麝群数量及质量必定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GOH C L,KWOK S F.A simpl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musk ambrette,musk ketone and musk xylene in cologne[J].Contact dermatitis,1986,14(1):53-56.   [2] 吴家炎,王伟.中国麝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 刘文华,岳乃鱼,张洪峰.陕西省家养林麝资源现状与分析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S1):183-187.
  [4] 姜海瑞.陕西凤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种群生态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张履冰.陕西凤县林麝食性的初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 王洪永,蔡永华,程建国.圈养林麝繁殖参数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2009,29(5):63-65.
  [7] 薛程.崇明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行为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8] 刘春燕.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养殖种群死亡原因及其生命生理特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9] 李林海.我国麝类动物养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2.
  [10] 吕树臣,王春清,山宇.林麝的人工繁殖技术[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9):160-161.
  [11] 譚锋,关超,刘鸣,等.林麝发情周期外周血浆17β-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测定[J].中药材,1989(10):24-25.
  [12] 郎冬梅,胡德夫,邹青,等.发情周期圈养雌性林麝粪样孕酮的变化[J].特产研究,2011,33(4):40-42.
  [13] 贡保草.兴隆山圈养雌性马麝的繁殖初步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14] 王建明,魏海军,王承旭,等.家养林麝电刺激采精及精液品质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2009,13(1):21-23.
  [15] 韩增胜,杨长锁,刘学武,等.林麝电刺激采精及精液品质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2003,23(5):22-23.
  [16] 关超,谭锋,刘鸣,等.林麝人工授精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研究[J].中药材,1990(5):9-12.
  [17] 韩增胜.林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D].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18] 韩增胜,杨长锁,李青旺,等.林麝同期发情技术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5):136-138.
  [19] 杨营,魏海军,王承旭,等.CIDR在林麝同期发情上的应用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5):2026-2028.
  [20] 韩增胜,杨长锁,李青旺.林麝胚胎移植研究初报[J].中国草食动物,2004,24(4):27-28.
  [21] 王勤,张修月,王中凯,等.林麝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激素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J].四川动物,2012,31(1):77-83.
其他文献
南宁供电局带电作业中心成立,这一天对带电作业中心员工周曙琦来说是非常特别的日子。半年前,周曙琦通过南宁供电局“员工首创意见箱”提交了“研究成立带电作业中心”的大胆设
9月3日,云南普洱至广东江门±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简称“糯扎渡直流上程”)开始向广东送电。作为该工程的主要承建单位,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所有员工为之欢欣鼓舞,上千人600多
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领导干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
7月16日至17日,来自广西电网公司的百色供电局、云南电网公司的曲靖供电局、贵州电网公司的兴义供电局的18名技能好手齐聚贵州兴义市,开展抄核收、变电检修、安全纠察等三个
为提高数据交换的效率,减少错误和冗余数据的传输,提出了扩展超图数据模型,作为装备全寿命周期信息集成的公共数据模型,研究了基于嵌套结构的映射优化机制,给出了映射可嵌套
10月7日凌晨,人们正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然而在寂静的110kV大利变电站内,有一群梧州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的员工依然忙碌着。他们放弃了国庆休假,同心协力要开展一场与时间争速度的
近期有消息称,我国部分省份拟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将水资源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嗣内。此举虽在酝酿之中,但对于发电企业来说,一旦此事成真,恐将会使发电企业的压力进一步增加。
针对虚拟制造中无加工对象数据的加工过程仿真,提出适用于离散无规则边界测量数据的径向基函数网络方法,以重构加工对象曲面,阐述了径向基函数网络曲面重构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径向基函数网络宽度参数的确定方法;给出了径向基函数网络曲面重构函数的具体实现过程,计算了重构的误差。以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与传统曲面拟合方法相比较,得出该方法的重构精度高,改进了传统曲面拟合在处理非均匀截面数据点时曲面形状的失真
详述了烟台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基本情况,针对公园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从机构设置、规划编制、调查监测、科学管理、整治修复、资金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建设和管理对
每当夜幕降临,北流城区、圭江两岸、陵宁步行街和松木岭步行街钠黄灯齐放光芒;宛如流彩星河,山村小镇点点星光照亮了瓷城寂静的夜空。回想过去.眼前的一切不禁让中国陶瓷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