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孩子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好他的情绪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f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里克,九岁,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爸爸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糟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
  但是,这一次,埃里克的父亲没有这么说,心里想:儿子对错过了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这种失望,我可以帮助他的,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埃里克说:“你看上去很失望。”
  埃里克:“我当然很失望了。”
  父亲:“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
  埃里克:“是的,正是这样。”
  这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然后埃里克说:“哦,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都很合作。通常,只要埃里克生气地回家,一家人都会心烦,迟早他会激怒家中的每个人,直到深夜他终于睡着,家里才能重回宁静。
  这个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在哪些地方产生了作用?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而且,他们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他们的情绪只会透露一点点,我们必须猜出剩下的部分。
  如果一个孩子跟我们说:“老师冲我嚷嚷。”


  我们不必再问更多细节,也无需说:“如果老师冲你嚷嚷,那你一定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
  我们甚至不必说:“哦,我很抱歉。”
  我们需要向他表明,我们理解他的痛楚、尴尬和气愤。
  安妮塔,八岁,一天回家吃午饭时生气地说:“我不要回学校了。”
  妈妈:“你看上去很烦,能告诉我怎么了吗?”
  安妮塔:“老师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么努力地答题,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
  妈妈:“没有得到你的允许吗?怪不得你这么生气呢!”
  安妮塔的妈妈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她知道,如果她想帮助女儿消除怒气,就必须带着理解和同情跟她说话。
  还有一个例子:九岁的杰弗里从学校回来,看上去很不开心,他抱怨说:“老师让我们的日子很难过。”
  妈妈:“你看上去很累。”
  杰弗里:“两个孩子在图书馆里吵闹,她不知道是哪两个,于是就罚我们所有人站在大厅,几乎站了一天。”
  妈妈:“全班同学一天不上课,就那么静静地站在大厅里?怪不得你看上去那么累。”
  杰弗里:“但是我跟她说了,我说,琼斯小姐,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闹的那两个学生,所以你不用惩罚我们所有人。”
  妈妈:“天呐,一个九岁的孩子来帮助老师认识到,因为少数人的行为不端而惩罚全班的人是不公平的!”
  杰弗里:“我没有帮上什么忙,不过至少她笑了,那是今天她头一次笑。”
  妈妈:“嗯,你没有让她改变主意,不过你确实改变了她的情绪。”
  通过聆听、尊重儿子的感觉,承认他的想法,并且对他试图解决问题的努力表示赞赏,杰弗里的妈妈就这样帮助儿子平息了怒气。
  那么,我们怎样知道孩子的心情呢?
  我们应该看着他们,听他们说话,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经历,与他们共情。我们知道孩子在人前感到羞愧时的感觉,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下面的任何表达都会起到作用:
  “那一定非常尴尬。”
  “那一定让你很生气。”
  “那个时候你一定很恨老师。”
  “那一定很伤你的心。”
  “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
  但,不幸的是,当遇到孩子行为不当时,父母往往意识不到是因为不安的情绪导致了那样的行为。在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好他们的情绪问题。
  十二岁的本的妈妈说:“昨天我下班回到家,还没来得及脱掉外衣,我的儿子,本,就从他的卧室里冲出来,开始向我抱怨他的老师:‘她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多了,我一年也做不完,我怎么可能在明天早上之前写完这首诗呢?我还有上个星期的一篇短文没有完成呢,她今天朝我高声嚷嚷,她一定恨死我了!’”
  “我马上失去冷静,冲他喊道:‘我的老板和你的老师一样可恶,但是你听到我抱怨了吗?怪不得老师冲你喊,你从来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你就是懒,不要再抱怨了,赶紧开始做作业,不然你一定会不及格。’”
  我发完火之后,本怒气冲冲地上楼去了自己的房间,锁上门,不肯下来吃晚饭。整个晚上都被毁掉了,每个人都很烦躁,气氛很压抑,我觉得很内疚,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本原本可以说出他的感觉,而不是抱怨,那么这件不愉快的事就可以避免了。他可以这么说:“妈妈,我害怕明天去学校,我必须完成一首诗和一篇短文,但是我很心烦,无法集中精神。”他的妈妈可以同情她的儿子,承认他的困境,她可以带着情绪咕哝一声,然后说:“你担心明天早上之前写不完一首诗和一篇短文,怪不得你觉得着急呢。”
  但是,不幸的是,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说不清、道不明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当孩子遇到难题时,他们通常会生气,然后把他们的窘迫迁怒于他人,而这常常激怒父母,然后父母就责怪孩子,说一些事后会后悔的话,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既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很难,那么如果父母能够学会倾听在他们愤怒的外表下所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对他们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父母不要只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是要关注他们心烦意乱的情绪,帮助他们应付难题。只有当孩子的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正确的举动就是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能够听进别人的话。
  “这样想是不对的”这句话并不能平息孩子强烈的情绪,或者父母试图说服他们“没有理由那么想”也是无用的。禁止并不能使强烈的情绪平息,但是如果听他们说话的人接受他们的想法,并表示同情和理解,那么他们情绪的强烈程度就会减弱,身上锐利的尖刺就会消失。
  语言是有力量的,它能够产生敌意,也能够制造快乐。
其他文献
我妈说,生下我不久,有一天她独自去医院做检查,看到一个刚刚丧子的女人在悲痛地哭诉着:“孩子那么小就没了,还没享过什么福,尽跟着我受苦了……”  我妈回忆,我还在襁褓中时,就天天生病。一出院就脐带发炎;脐带发炎刚好了,又得了肾盂肾炎;肾盂肾炎好了就经常发烧……由于我出生在冬天,家里没有暖气,生着炉子,炉子上从早到晚坐着水壶,潮湿阴冷,我还得了严重的湿疹……一个小小的婴儿,基本就没有平平稳稳地健康过几
期刊
接园,重新蓄杯的时刻  和孩子分离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平静和镇定。你应该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建议了。不过,分离仅仅是第一步,之后的重逢也十分重要。很多时候父母只记得“要放手”,但忽略了重逢时对亲密关系的修补和对伤痛的疗愈。  你也许会说:什么重逢?不就是到时候去接园吗?不,接园的重要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我们又见面了”。我们强调高质量的亲密重逢,更多是在情感层面与孩子的再次联结。因分离而缺失的能量和造
期刊
再强调!家长不要对孩子的画“指指点点”  毕业于天津美院的卞佳,工作之余一直在某火爆儿童美术机构代课。采访时我问她:现在世界这么发达,孩子艺术水平怎么样?她笑:孩子的水平就是大师的水平。  什么?  美术,本质是对世界的感知和呈现,岂能用“像”衡量?艺术圈里有个著名的U型理论,简单讲就是:儿童和艺术家的艺术峰值是持平的,而普通成年人的艺术峰值是最低的。但为什么儿童画的价格赶不上大师的?不是艺术峰值
期刊
幼儿园毕业、刚当上小学生的那段时间,儿子荷包忽然有了一个固执的迷思,就是“我非常帅”。开始我们都以为他在开玩笑,后来才知道,人家对“帅”这件事是特别认真、特别郑重的。  小学第一天放学回家,我俩有如下对话:  我:课间你干嘛了?  荷包:我和顺顺(一个小区的朋友)一起拉着手去尿尿了。  我:哦。  荷包:我和顺顺在厕所遇到了博文(小区的朋友),我们三个就一起拉着手去尿尿了。  我:哦。  荷包:我
期刊
每个具体的家庭都可能压抑孩子的自尊,当然也可能成为孩子发展的独特资源,这全看个人的觉知,而非是某类家庭更好更有利。  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认同,或者说把自己当作谁,最初都是依附在家庭外在形象和内在氛围上面的。  A  我们先说家庭形象。每个家庭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形象或者说“地位”,孩子潜移默化地以之认同自己。我叔叔是油田的一个基层干部,有一次我和他一起送我弟(叔叔的儿子)去美国读博,站在北京国际机
期刊
小区里有个2岁半的小女孩,平时遛弯的时候发现她除了叫“奶奶”几乎不开口。一开始还以为她比较内秀,后来听她奶奶说,她们家人也担心,还特意去医院检查了一下,孩子的听力和神经系统都没有问题,声带也发育正常。医生建议家人要多和孩子交流。  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平时在微信里放一些我的孩子小小包说话聊天的小视频,好多妈妈都表示羡慕小小包的语言发展能力,对比一下自己家孩子却只会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连一句完
期刊
毛头突然发现,他最爱的变形金刚缺损了一个角,当他确认没办法修好的时候,伤心地哭了起来。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奶奶的声音就传过来:“你自己弄坏的,谁也不怪啊!有什么好哭的,一个男孩子,别总哭哭啼啼的!”  毛头本来哭得还比较克制,听到这些话之后突然号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大喊:“奶奶好狠心啊,我哭一下也不行嘛?”我把毛头搂在怀里安慰了好一阵,他才平静下来,但依然气呼呼的,半天没理奶奶。  这样的事已经
期刊
因为工作的缘故,小编认识了Jerry妈妈。但每次见面,都是先不谈工作,聊上半天孩子过把瘾。每次聊,她都是波澜不惊,似乎孩子的任何事都不曾惊扰她内心的宁静。这种状态,是像小编这种咋咋呼呼、动不动就惊慌焦虑、孩子一有点事天就要塌了的人所不敢奢望的。我说要跟她取取经,她连忙摆手:我没什么经验,孩子不优秀,成绩中不溜,没当过班干部……可她养孩子的那份淡定多么令人着迷啊!她说这简单,只做妈妈就好,不要把手伸
期刊
山东3岁半的小诺被幼儿园老师遗忘在车内,直到下午才发现,孩子不幸热死在车内。  陕西一名5岁儿童被祖父母忘在车内,不幸死亡。  可以预见,这样的悲剧随着汽车的普及将会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类似事件在全国已至少发生12起,至少有5名孩子死亡。  这样的悲剧当然不会只发生在中国。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普及率远远高于中国,所以美国的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根据官方统计,每年美
期刊
“我家宝宝6个月了,最近怎么老扔东西啊,是在发脾气吗?我该怎么办呢?”  “宝宝1岁了,很喜欢扔东西,吃饭的时候扔食物,玩的时候扔玩具,快给我支支招吧!”  “主要是捡宝宝扔的东西捡得腰要断掉了!”  扔东西,这件让宝妈们烦恼的事情,到底该怎么办呢?  扔东西是件好事  宝宝的这个行为是一个发育良好的信号。我家年糕从3个月起,就会将手张开又握起,我在他手心放一个小物体,他就会立刻握住,这说明他对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