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高氏祠堂考析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71941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祠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地方,又是宗族议事、执法、实行宗族管理的中心,还兼具民间教化的功能。位于榆中县青城镇的高氏祠堂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年代久远,荫泽流长,堪称研究陇右祠堂文化之标本。
  [关键词]祠堂文化;敬天祭祖;青城高氏祠堂;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9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86-03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它分为先贤祠、宗祠、神祠。先贤祠和神祠是为了祭奠古代先贤和传说中的神仙而设立的。宗庙是中国皇帝专有的祭祀场所。而宗祠建筑最普遍,习惯上称祠堂,也叫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其首要功能是祭祀祖先。在乡村,祠堂一般也具私塾、学堂和家族聚集议事、进行娱乐庆典的功能,还兼有民间教化的功能。因而,祠堂其实是一种多功能建筑。
  明代以前,按照《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祀祖宗,普通老百姓没有设宗祠祭祀祖先的权利。明朝才开始允许百姓建造祭祀的家庙。
  祠堂建筑布局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按照朱熹“家礼”为蓝本,基本上是唐宋时期三品官家庙形制,即在正寝之东设置神龛以奉先祖,宋、元、明初时期祠堂大多属于此类,规模不大;二是由先祖故居演变而来,平面布局与当地民居模式相同;三是独立于居室之外的大型祠堂,按照中轴线布置大门、享堂、寝堂,明宦世家或富商巨贾还往往在祠堂前增设照壁、牌坊、钟鼓楼,气势恢宏,精美壮观。
  由于祠堂既是宗族祭祀祖先的中心,又是宗族议事、执法、实行宗族统治的中心,是全体宗族的象征,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所以,作为一种祭祀性的建筑,全族的大宗祠本身的格局要适应仪典的需要。而这些仪典又有一定的规范。因此,祠堂的格局变化不大,为传统的内院式,大都为三进两院,以后进的寝室供奉神主,以中进的拜殿(祀厅)为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小型的“厅”,二者通常合一,神主台就在拜殿里,甚至略去两厢,成为一个简单的小院。
  青城高氏祠堂位于榆中县青城镇新民村西头,临街坐南向北。从乾隆四十四年(1779)开始,由其九世祖高秉信捐资主持建造,创建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过庭三间、山门三间,乾隆五十年(1785)竣工。大殿中梁题辞“大清乾隆五十年岁次已巳仲吕月下浣吉日创建,第六世之孙高登、高官,七世孙希、良翰,众孙文、弟、武翰等敬立,水木匠祁成元等,画工陶理作等,石匠冯大科,泥水匠陈国祥、梁子林等”。
  据谱记,乾隆五十年间,公请贡生九世祖高秉信和其子十世祖高登、高官(四世祖高锐第六世之孙)及其孙十一世祖高希翰、高良翰、高文翰、高弟翰、高武翰父子祖孙三代创修祠堂上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山门三间。道光十八年(1838),公请十一世祖高登泰、高翔翰、高其明重修家祠,山门移前,中修雨廊、过庭、牌厦。咸丰六年(1856),公请拔贡高钰、高丕麟、高继和、高崇信等协力彩画家祠。嘉庆十八年(1803),十世祖武举高中、十一世祖武举高中魁合立铁旗杆一对,十世祖高凌枢立木旗杆一对。
  祠堂一进三楹,由山门、过庭、雨廊、大殿组成。总形制呈方形八卦,院内四合小院成四宝聚珠之势,左右对称,东西各设厢房和耳房。山门为悬山顶砖木结构,青瓦朱门,脊高檐飞,正中悬挂“高氏祠堂” 四字匾额,门外有镇宅石狮子二座,旗杆二枝,坐南向北,耸立街心。进山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两米多高的石碑一座,过小院直入过庭,过庭、雨廊均为歇山顶式,庭内厢房照壁上,写有家训格言并绘有孝道图画。雨廊横梁正中悬挂一幅三尺见方匾牌,上写“进士”二字,旁书“咸丰岁次癸丑会试中式第一百六十三名进士高鸿儒立”、“署理甘肃兰州府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主为”。穿过雨廊直入大殿,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为重檐结构,大殿内地面铺设二公分厚木板,正面墙壁正中为彩绘高氏先祖画像,前面供桌中间摆放着“高氏门中列祖列宗之神位”,周围以鲜花、香烛、供品配饰。殿内东西墙上张贴着赞词。整个建筑构想精妙,造型古朴典雅,布局奇巧别致,严谨凝重而又不失宽敞大度,尤其是砖雕壁画,可谓匠心独运,其构图奇异瑰丽,画面生动多彩。其中山门里侧有二十四孝故事中“虞舜感动天地”和“庾黔娄尝粪祈祷”两幅砖雕刻绘图,工艺十分严整精美。前后两过庭右侧有1尺许粗的古柏,直插两檐夹缝之外,百余年来不用管护,其自然枝繁叶茂,刚劲挺拔,傲然独立,望之使人肃然,顿生悠远而深广的无限遐思。紧挨祠堂之左侧有重檐悬山顶式茔门一道,进门直入,拐入祠堂后先祖墓地,也可从祠堂大殿旁小门进入墓地。据谱记,此处系始祖殿候原配晋氏始祖母及其以下二至八世祖之坟茔。坟地有六等嘉禾章清封承德郎前陕西长武县知事高公字显庭墓志铭石碑一座。
  据高氏老人回忆,祠堂和茔地西侧是规模恢宏的“福堂”,进山门为宽敞院落,碗粗桑树错植相间,东西各为五间厢房,坐南向北三间大殿,殿内供奉着财神佛祖。重檐山门十分气派,门上方正面悬勒“高氏福堂”四字,背面悬勒“降福孔阶”四字,和祠堂匾额一样均为清光绪乙酉年举人高显庭书写。整个福堂由十二世祖中铧高树南、西铧高克仁、东铧高丕映共同倡议,于光绪五年(1879)修造完成,与祠堂互为映衬、浑然一体。
  高氏祠堂、福堂的相继建成,为纪念先祖、启迪后昆、整肃族风、挞恶扬善、和谐家族社会、传承孝道文化、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爱国精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健在的高氏老人们回忆,因为祠堂盖在高氏祖墓茔地之前、福堂之侧,所以每年清明和农历七月十五日祭奠先祖时,祠堂、福堂内外十分热闹,门口旗杆上飘着鲜红的旗帜,所有房屋都张灯结彩,双唢四鼓吹吹打打,殿内香火燎绕,果酒飘香,殿外爆竹声声,人山人海,对河两岸加上五沟十三庄的高氏子民,手提祭品,扶老携幼,家境较好者乘坐轿车或骑马,先后来到祠堂聚会。良辰佳时,公推家长在助理季首的主持下,先行祭奠先祖之礼,由各村庄德高望重的大辈们按次序进入坟院墓地,摆好事先宰杀制作的猪羊等供品,焚香化纸,跪拜祈祷,宣读祭文,祝告祖宗,以祜后生。礼毕,按大小远近顺序到福堂内吃祭祖之份饭,由于人丁众多,场面十分壮观,虽然略显拥挤,但规矩严明,秩序有条不紊。饭后为家长例会,由公推的宗族家长与各地宗族长者聚集厢房议事,除公布祠堂收支、推选家长、修订族规外,特别重要的一项是对一年中各村庄家风状况、老人瞻养、孝悌遵训、乐善好施、子女读书等状况进行禀报评比,从中推选排出几名孝敬父母、读书有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孝子、烈女典型和不学无术、为害乡邻、虐待老人、不遵守家规的逆子、恶少、悍妇,当场执行高氏传统族规、家法。对值得赞扬者有的授于称号,有的披红挂花予以旌表;对需要惩罚的喝令拿下,由执事壮汉将其五花大绑,押在过庭(也叫论理庭)之中,壮汉手持事先准备好的柳条,在主持者历数其劣行,宣布惩戒形式后,当众执行家规,施以鞭刑,直至进行到一定程度,本人告饶并发誓改过时,准其跪请本庄大辈老人出面作保,询问众人可否允许,主持人才可训诫几句罢休。至此一年一次的祠堂祭祖活动即告结束,人们或收拾返家,或逛街购物,一路上的话头说笑均为某某披红挂花光荣、某某挨打受刑丢人之类,大人们则因势利导、谆谆告诫,循循善诱,晓以利害,诫后生于以往;子女们则刻骨铭心,望而生畏。从而达到了祭祖育人之功效,所以每当快到清明、七月十五祭祖时节,各村庄凡是有一些恶行的后人,都十分惧怕,一方面赶快改邪归正,另一方面则请人到家长处求情说话,避免当众丢人脸面。条城高氏的家规一向以严明而著称,直到民国之后,施刑责罚做法稍始有放松。   高氏祠堂的管理由各庄推选的会长负责,平时委托一些无拖累、善操心的成年人住守,祠堂的维修管理及祭祀费用来源:一是读书做官获得功名之高氏自愿资助,二是靠当地高氏富户的资助,三是祠堂积累或放贷吃息、或置地收租,四是各村庄按高氏人丁数量的摊派。所有收支状况都有专人记载,均在分家长会议上公布议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氏祠堂仍由高姓家族派人看管使用,修缮保护。人民公社化后,福堂被税务所占用,“文革”中,青城人民公社将祠堂以2700元卖给青城供销社当作仓库使用,坟地被夷平,划给村民当宅基建房。后来祠堂山门被供销社拆除用二扇铁门代替,福堂全部建筑被税务所拆除建成三层办公楼,其余建筑设施均遭致破坏丢失。
  “文革”后,高姓家族子孙先后出资48092元,将高氏祠堂从青城供销社赎回,进行整理修复。
  1997年10月,高家祠堂被榆中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省、市、县、乡和文物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02年4月11日,高氏族人成立了祠堂维修扩建筹委会,先后自愿捐款17万元,贷款1.6万元,甘肃省文物局拨款6万元,于2002年开始扩建维修,先后完成了大殿过庭厢房补修、山门和院内四角三间耳房重建、壁画砖雕修理、地平整修、全面彩绘等项内容,使其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2003年7月5日,甘肃省政府以甘政发(2003)63号文件《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明确确定,将位于榆中县青城镇城河村建于清代的古建筑高家祠堂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9月17日,青城高氏祠堂管理委员会成立,在省、市、县、乡和文物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集高姓宗族之力,不断加强对高氏祠堂文物的保护和完善,丰富高氏祠堂的文化内涵。收集挖掘了一些重要文物,如十八世孙白银高家台子高生河捐送的祖传六世祖高宁支系祖宗神灵牌位影和“名门寿母”匾额一幅、“懿范出名门天河大姓荣生五桂崇甲第,令仪钦寿母婺宿灵辉庆集三多近珍从”板对一幅,予以展出;填充了高忠诚编撰的“高氏历史文化百幅图解”、“高门广被仁雨德风源渤海,氏墙固植清辉雅范炳青城”板对一幅、“高氏颂——怀祖”大幅条框六幅、《条城高氏公祭先祖大典文集》一本和高志武编的《条城高氏文化》初稿一本;山门外临街立起了“高家祠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座;山门正中悬挂起由原文化部部长高占祥书写的“高氏祠堂”木匾一幅;茔门上方悬挂起由原司法部部长高昌礼书写的“高氏祖茔”匾额一幅;过庭正中悬挂起高立峰主办恢复的清道光皇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圆匾一幅、高建苑出资恢复的“进士及第” 匾额一幅;大殿门前对柱上和对门雨廊檐下悬挂起高昌礼书写的“为武圣人灵宣昭代,合渤海郡庆荷神恩”板对一副和“光前裕后”、“木本水源”匾额一对。
  在2006年9月举行的兰州市青城古镇文化艺术节期间,时任甘肃省省长陆浩(后任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兰州大学校长李发伸等省市领导先后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7年4月5日,在祠堂成功地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公祭高氏祖先居陇五百周年大典”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高氏祠堂已成为甘肃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高氏子孙寻根祭祖、感受亲情的一个场所,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一个圣地,是闪耀在陇原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其他文献
系统地介绍了马钢南山矿生产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目标、系统功能、系统设计开发技术、系统测试方法等,为其他企业建立类似的生产统计系统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