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良:以古为师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_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本刊采访陈明良时,他还是省级“非遗”传人,今年上升为国家级。陈明良说道,2000多年来德化窑火相传从不问断,陶瓷文化一脉相承,对于“非遗”传人来说,更有职责将这份传统延续下去。
  陈明良的父亲陈天棋也是为德化制瓷大师,1959年参加国庆十周年礼品瓷设计。而后又分别参与了国庆15周年、20周年人民大会堂用瓷的创作设计。打从父亲领着他走上陶瓷艺术之路起,收藏与创作就牢牢地嵌入了他的生活,使他徜徉流连于陶瓷世界,专注于破解它们的传统艺术密码,并汲取其艺术精华融入创作,赋予了时代精神。
  清晨,一袭黑色唐装的陈明良端坐在茶桌前,开始了每天的第一杯茶,用的是他的得意作品“竹节弦纹”茶具組。一圈圈溜圆的弦纹,充满动感,仿佛在器身流动,像泛开的涟漪,又像生长的年轮。在洁白温和的釉色映衬下,茶汤呈现出瑰丽的色泽。
  “这都是用手工拉坯的。”他斟茶时,用手略微比划了下。 手拉坯,手与陶泥之间的舞蹈,将手艺人的体温和思想传递给了本无生命的泥土。陶车徐徐启动,泥团在双手间有节奏地拉起、压下,如同黑白琴键上的弹奏,反复数次,泥团渐渐旋成泥柱。飞动的手指,牵引出来自不同空间的线条。线条出走、游离,再到相遇、结合,就有了器物的雏形。
  1979年,陈明良中学毕业后,来到德化陶瓷一厂补员父亲的工作。 “刚开始学(机械拉坯)的时候,很不习惯,有点学不来。用石膏做模型,包括组模、翻模,都要求很准确、很精细,器物尺寸都要有精确的科学数据。相比之下,民间(手拉坯)就相对马虎一点,虽然工艺步骤操作起来会简单一点,但是如果要有量(产),就会比较粗糙。”
  不过,在陈明良看来,最难的还是设计。 “机械拉坯,设计是关键,需要下大工夫,毕竟它关系到每一件产品的造型美观与否及成型。假如一件产品设计得很好很美,烧成型时出问题,也是白费功夫。”
  另外,模型的制作也很重要。 “我们用精细的石膏粉做模,为了更好的成型,每一件(模)都要花很多精力。譬如,坯的‘合模’问题很头疼。注浆过程中,陶泥中的元素跟水、玻璃胶混合起来,烧出来都会产生‘合缝线,。如何消除‘合缝线’,至今还是有很多人解决不了。”
  这些技术难题,陈明良的父亲陈天棋对付起来却得心应手。陈天棋,曾是“一厂”的技术骨干,主攻餐具(盘、匙、汤碗)、咖啡具(杯、碟、糖缸)、酒具、茶具(杯、壶)等日用瓷及陈设瓷的设计制作。他的作品,均以高白瓷制作,饰以浮雕,代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化瓷的最高水准。
  呜翠壶是陈天棋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它的壶身类似一个束腰的花瓶,外观上看起来。与普通的酒壶差不了多少。但是, “它的奇妙之处在于水或者酒从壶里倒出来的时候,会有鸟叫声。”如果细看,就会发现原来“机关”在壶盖。在壶钮和盖缘处,分别停着一只造型生动的禽鸟,壶钮上的“鸟”可以抽起,壶缘处的那只,在尾部有个小孔洞。 “倒酒时之所以会有鸟叫,就是利用空气压缩的原理。”陈明良解释道。巧妙的设计,可谓是酒趣诗意,相映成趣。
  父亲的成就,无疑是陈明良追求陶瓷艺术的一面旗帜。除了受父亲的影响,他还得到了“瓷雕艺人”陈其泰的技艺真传,而陈其泰又师承民国瓷雕名家许友义,作品以造型匀称、雕工精细、形象生动著称。因此,陈明良的作品兼取乃父乃师的艺术风格,融合了陈天棋的简洁与陈其泰的精细,这从他90年代创作的仿生南瓜壶就可窥见一斑。
  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的作品风格,不太擅长言语的陈明良,带笔者上了小楼的二层。在他看来,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实物自己会“说话”。
  在铁门被打开的那一刹那,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惊叹:“好壮观啊!”
  这是陈明良最引以为豪的“瓷艺堂”,这里收藏了2000多件历代德化窑的陶瓷珍品,是他三十多年来潜心收藏的集结。妻子张丽玉说,他曾四度向县陶瓷博物馆捐献了自己的藏品,其中有些还是举世无双的孤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业瓷的陈明良就开始涉足德化古陶瓷的收藏。正如大多数收藏家一样,打眼“交学费”似乎是一条“必经之路”。“以前我没什么经验,收到的都是些残破的中下档品,花了不少冤枉钱。有人还趁机拿仿品赝品蒙我,让我上当受骗。”早年的收藏经历,他历历在目。他常常处在“苦乐与共,喜忧参半”的复杂情感中,有惊喜,也有懊悔,有欣慰,也有沮丧。
  数干古瓷过眼,随着眼力的不断提高,他的庋藏也日渐丰富:大到人物造像,小到壶瓶杯盏,有名家作品,亦有民间器物,不算太大的套房里几乎藏纳了一部“德化陶瓷史”。2005年,他对自己的藏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出版了《德化窑古瓷珍品鉴赏》,将自己卅载的收藏心得经验与众分享。
  每当细细赏玩藏品的时候,他的脸上总是会浮起富有成就感的笑容,就连说话也变得滔滔不绝起来。对于他来说,收藏不只是一种乐趣,更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唐代盘口执壶、宋代青白釉三系壶、明代象牙白瓷壶、清中叶五彩桃形倒流壶、民国粉彩八大山人茶壶、 “文革”大桥壶…,,陈明良将藏品中不同时期的茶器代表作都搜罗了出来,一一陈列在桌上。这些茶器从造型到线条、纹饰,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
  “最能带给我启发的就是宋代的壶,它们造型、纹饰都非常古朴,有着原始的味道,比如像这只壶。”他随手抓起一只宋代青白釉莲瓣纹壶说。 “它共分为颈、腹、足三节,按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做到一步到位,需要一节一节地做。另外,流口是单独制作的,它们拼接在一起,比例很协调。再看,这上面的莲瓣纹,全是用手压印的,十分精美。”
  以古为师,以古为新。他坦言,在他创作的茶具身上,可以看得到古器的影子。
其他文献
斜滩古镇地处闽东寿宁县城南部,背靠有名的车岭马兰岗,有陆路通往县内各地和闽浙边界;水路直通福安、赛岐、三都澳等地。  1957年福(安)寿(宁)公路修通前的数百年间,县内以及邻近闽北的松溪、政和,还有浙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地的农特产品茶叶、桐油和粮食等大宗物产,都是靠山里担夫肩挑到斜滩装船出运;沿海的海产品及盐、食糖、布匹等南北杂货也由船运到斜滩,而后肩挑分散到县内和周边地区,供应民众日常生活和
期刊
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贵州铜仁市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总数达13处,居世界第一。  在国内,从国家到地方也都在积极开展“申遗”,并且还有持续升温的趋势。其中,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为主,这无不体现了当代中国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日益认同与重视。较之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突出的是非物质属性,更多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目前,
期刊
茶树是异花授粉作物,白花授粉受精率极低,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因此,茶树自然杂交后代群体中,常会出现遗传变异。如果其中有符合育种需要的基因型,加以选择和试验,则可省去人工创造变异(如人工杂交、诱变等)这样繁重的工作环节,而直接进入育种试验程序。茶树选择育种(系统选种),就是从茶树自然杂交后代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类型,经过比较、鉴定和繁殖,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国内外在开展茶树育种的初期,茶树的
期刊
说到武夷山的制茶技艺高手,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非遗传承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锋就是这样一位技艺广受肯定、为人备受尊重的手艺人。  不管是这些年的茶界传说“王威王”,还是“金佛”、 “千年拜”茶等等,很多刘锋的铁杆粉丝聊起他家的茶都如数家珍,这些产品的品种居然都不是肉桂、水仙、大红袍等大宗品种,而是刘锋与其子刘峥陆续选育的品种。在武夷山,制茶牛人大有
期刊
这两年普洱茶界闯出一枚新贵:单株。其火爆程度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大面积影响到其它茶类,譬如岩茶和白茶,也开始玩起了老丛单号料。茶贩子们谁手里没一点单株,出门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是卖茶的。茶友之间谁没喝过单株,也都不好意思标榜自己是铁铮铮的古树茶发烧友。  古树单株的评判标准  圈内对于单株的争议,—直在掐架。《中国茶叶大辞典》里对单株的解释是单株选择即“系统选种”,英文名Individualse
期刊
5月8日,文化与旅游部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制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13位,涉及花茶(福州茉莉花茶)、绿茶(碧螺春、紫笋茶、赣南客家擂茶、婺源绿茶、信阳毛尖、恩施绿茶、都匀毛尖)、红茶(祁门红茶、滇红茶)和黑茶(干两茶、茯砖茶、六堡茶)4大茶类13种名优茶。  这份名单的出炉,让茶界兴奋不已。除了表达欣喜与祝福外,一些爱茶人们也乐衷
期刊
来到厦门的这间茶铺,让人想到《陋室铭》里的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一共三层楼,室内和室外都有位置。一楼室外是茅庐,喝起茶来感觉比较有意境。闲来无事的人喜欢来这泡泡茶,吃吃点心。茶叶的种类也有挺多,白茶、红茶、乌龙茶、武夷岩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面对面的交流和直观的体验,无论如何都比社交网络的互动更加真实诚恳,所以这样日常、养生又佛系的茶室,才会成为爱茶
期刊
下高速往政和去的路上,道路两旁的紫薇花整齐有序地迎接到访的人们。一踏上政和的土地,迎面而来的是丝丝凉爽,恐怕只有高山气候,才有这夏日的“福利”。历史上,宋徽宗对这片产茶之地也情有独钟, “任性”地将年号赐予政和作为县名。千百年来,政和人民以茶和竹产业为生,让人不禁猜测,或许正是这高山气息十足的政和白茶,令宋徽宗龙颜大悦。  如今,不论在资深茶客还是“茶小白”的心中,白茶都已占据一席之地。而具有深厚
期刊
6月25日下午,为期4天的2018“两展一节”(2018北京国际茶业展、2018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2018梧州六堡茶文化节)在京圆满落幕。短短4天时间里,在北京展览馆及马连道街共开展了50多场丰富多彩的活动,成果丰硕。作为具高度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茶业盛事,该展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外茶行业的高端交流、文化互动、商务合作和品牌推介,特别是推动了茶产区间在茶生产、新品研发、品质提升等方面的交
期刊
在走访金砖会晤赞助茶企的时候,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会晤茶礼的生产过程经过层层“关照”,运送至会场的茶叶运输车竟然还上了16把锁!这个小插曲,就来自海堤茶叶。  当海堤茶叶的副总经理陈志雄跟我们介绍起金砖茶礼筹备工作时,他显得特别激动与情怀满溢。因为这场家门口的会晤,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让茶能够代表国家走向世界。  早在400年前,中国茶叶就从厦门港走向全球,开始漫长的“海上茶叶之路”,为中国茶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