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公共环境景观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00123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环境中,不仅反映城市的自然环境,更是城市文化的写照。通过概述文旅融合与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公共環境景观普遍存在的不足,探讨基于文旅融合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发展的启发,对于展现城市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旅融合;景观设计;城市公共环境景观
  城市公共环境景观作为城市重要的地标和旅游活动中心,不仅反映城市的自然环境,更是城市文化的写照,作为城市的代表讲述城市的历史,为游客创造良好的城市美学感知。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文旅融合已然成为新时代我国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目标和新使命,文旅融合要求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倡导城市文化建设与旅游建设协同发展。城市公共环境景观作为城市文化资源、城市精神的载体,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如何融入文化元素,展现城市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旅融合和城市公共环境景观概述
  (一)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促使游客通过旅游感知、了解、认识文化知识,做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1]。现阶段,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思维,2018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成立文化和旅游部。自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成立以来,31个省市纷纷宣布成立文化和旅游厅,号召“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内涵。文化与旅游两个产业的融合,不仅能丰富两大产业的内涵,还能促进两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已有不少口碑较好的文化旅游产业,出现一些吸引人的旅游地,如乌镇、古北水镇、方特游乐园等。同时,国内众多景点都在进行创新,注入历史和文化元素,让旅游在文化的熏陶中更加充实,同时促使文化在旅游中得以传承。
  (二)城市公共环境景观
  城市公共环境是指城市或城市群建筑实体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在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中产生的[2]。城市公共环境景观是城市空间物品之间相互联系的艺术,它是对城市中事物的视觉感知,是与人类物质环境的一种感性互动。从景观构成要素来看,城市公共环境景观是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它表达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其设计是在保证自然环境的适宜性、功能性和生态特性的基础上,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合理运用资源,规划设计存在于城市或城市群中建筑实体间的开放空间体的各景观要素,以景观保护为基础,促使景观要素分布格局与人们的活动协调统一。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被认为是美化城市的事物,它所包含的范围也很广泛,例如广场景观、公园景观、街道景观、公共绿地景观等。这些景观塑造了城市的外部形象,承载着城市的文化,演绎了人们的生活。
  二、城市公共环境景观普遍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不足,普遍存在同质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建设的步伐开始加快,而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展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代表一座城市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3]。然而,在当今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同质化的现象。许多城市模仿国外景观设计,形成千篇一律的模板式景观项目,如许多城市住宅以地中海风情、泰式风情为宣传噱头。当然,在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中融入其他国家民族元素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盲目跟风模仿,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就会缺乏创新和个性,导致城市公共环境景观无法体现城市的特色,不能展现城市的文化底蕴,造成大中小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如出一辙,城市景观同质化发展,缺乏创新性。
  (二)文化内涵不足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城市的文化气息越来越弱。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出现两种趋势:一是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只注重外在形式的美感而忽略文化内涵,没有对城市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不能带给游客流连忘返的情景体验;另一种是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表现形式陈旧,无法与现代化城市生活相匹配,缺乏实质内涵,让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失去了灵魂,显得浮躁、单一,形成文化概念的强行填充,使人们产生视觉疲劳。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延续,从本质上实现精神性传承。
  (三)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传统景观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拢。然而,快速城镇化使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受到很多制约。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忽略了景观对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意义,无法体现景观设计的作用,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城市传统景观是一座城市长期文化积淀的展现,有助于人们了解城市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人情。城市传统景观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例如苏州的传统园林景观、青岛的海滨广场景观、西安的特色古树遮日街道等。但是,此类具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因盲目的城市建设而减少,不少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规划只考虑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不注重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文旅融合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发展启发
  (一)立足地域文化,激活创意
  由于地域的不同,每座城市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特色文化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魅力,城市文化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精神的变更,而城市公共环境景观作为城市独特文化魅力的载体,要创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旅融合,必须通过创新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来延续地域文化。城市公共环境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在城市这个多元文化的集体中,应该结合公共环境景观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个性景观,促使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向异质多元化方向发展。城市的整体形象可以借助于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节展现出来,具有创意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可以帮助城市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同时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创新可以利用科技手段,通过创造创新产品、创新空间设计等方式,建构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展现地方特色文化,彰显地方文化优势,建设良好的城市形象,在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品位的塑造中扮演重要角色。位于包头市九原区的世界鹿园,充分展示了包头这座城市与鹿的不解之缘,而包头市也被称为“鹿城”。这座世界鹿园是包头市最大的以鹿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它集养殖、鹿产品展示、鹿产品深加工等诸多与鹿相关的事物于一体,包括鹿文化展览馆、鹿雕塑群、鹿鸣湖等,园内设有的鹿舍也可以给人们提供与小鹿亲密接触的机会。该园区以古典园林的手法融合具有包头文化特色的神山敖包,形成鹿园的整体结构,创造出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世界鹿园这座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充分反映出包头鹿文化的发展,与“鹿城”包头文化氛围一致,将包头这座城市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城市应该立足于地域文化,激活创意,以创新的方式设计城市公共环境景观,避免盲目抄袭照搬,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   (二)做好文化定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在现阶段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城市建设要更注重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发掘和营造,而城市公共环境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传播渠道,应该将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公共环境景观的每一部分,甚至成为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向,从而促进城市的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文化是在城市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城市中不可替代的特有印记。城市公共环境景观是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存在于人们生活综合场所的景观,它代表了人们的信仰、风俗、艺术、价值观等。为了使城市公共环境景观更能體现城市形象和影响力,应该为景观赋予文化内涵,使其拥有灵魂,具有生命力,而不是单纯设计外观魅力的景观。为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赋予内涵,应该从这座城市的文化入手,在保证城市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尊重历史,将历史沉淀和遗存的宝贵文化资源融入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同时,将文化底蕴作为城市个性的源泉和根脉,在景观设计中体现。例如,山东青岛“五四广场”上的著名景观作品《五月的风》,是青岛的标志性景观。该景观以火红的色彩绘造螺旋上升的风的形象,意味着五四运动是席卷全国的爱国主义飓风。因此,在构建城市公共环境景观时,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通过景观将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涵养生态环境
  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相协调,从而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城市公共环境景观的设计应该融合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游客通常更向往生态优良、风景优美的地方。因此,城市公共环境景观不能盲目地采用都市的建设方式从而破坏区域的生态资源,应该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宜居性。在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中,要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不能过多侵占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景观的结构进行分析,让文化公共环境景观融入自然,打造出具有自然特征、历史延续的现代个性景观。结合生态与文化打造出注重体验感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不仅能传承文旅融合的理念,更能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舒适感。如天津桥园公园曾污染严重,垃圾遍地,盐碱化非常严重,但通过再生景观设计成功改造,并为城市提供多样化生态系统服务。一方面,它可以收集城市雨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它利用特有的生态资源形成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景观,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憩空间。因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不但要美化城市,还要注重保持生态的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要对城市文化资源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立足地域文化,激活创意,以创新的方式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彰显文化内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华.文旅融合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2021(5):111-116.
  [2]王雪蓓,魏雯霞,汪蕴晗,等.基于交互视角下城市公共环境景观研究初探[J].艺术科技,2019(8):46.
  [3]陈波.地域文化符号对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的创造启示[J].戏剧之家,2019(2):133-134.
  作者单位:
  哈尔滨商业大学
其他文献
作者单位:  湖北工業大学
期刊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學美术与设计学院
期刊
作者简介:  岳凤月,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设计灵感,选用木版年画中常见题材——门神作为创作主题,选用经典形象天官赐福进行创作。在设计中保留原有木版年画人物的经典元素的同时,添加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及服饰纹样。构图采用对称式构图,色彩上使用对比色,增強画面冲击力。制作立体书时,采用水平V形的技法进行创作。
期刊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中村”成为城市中特殊的空间.“城中村”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等普遍较低,其艺术氛围也大多不浓厚.基于中国未来几十年城市发展的趋势,“城中
作者单位:  湖南師范大学
期刊
摘 要: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时,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当地文化的内涵制订城市景观设计方案,保证城市景观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为推进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以及布置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大传统符号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力度,降低当代城市景观设计难度,并在推进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稳步开展的同时彰显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发挥传统符号的作用,可以更好地落实城市建设对景观文化规划设计提出的要求。 
作者单位:  湖北工業大学
期刊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學
期刊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有效开展存在实体从宽的困境,该制度与自首、坦白之间复杂的交织关系是造成困境的直接原因。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价值取向的误解。不论从宽严相济政策的发展过程还是相应程序的适用条件上看,公正才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最高目标。应当在坚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最高目标为公正的基础上,将其与自首、坦白的关系解构,使其缩减到认罪上的一元交叉关系,从立法方面将认罪认罚从宽写入《刑法》,构建层级化、体系化的从宽量刑机制,并辅之以具体、合理的量刑指导意见。
作者單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