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模式的颠覆——60年经济报道嬗变解析

来源 :新闻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heng0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报道的历史演进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崭新的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网络媒介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市党报的无形资产是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如何使无形资产“增量”、“盘活”、“延伸”,既是报社扩大生存空间的关键,也是亟待突破、实现扩张的难点。地市报长期处于“经费
一、政府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183;林德布洛姆在<政治与市场>一书中写道:"在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制度中,大部分政治是经济性的,而大部分经济亦是政治性的."①
期刊
通过对高校校报特点及受众缺失原因进行分析,本文提出通过栏目建设增强高校校报亲和力从而实现受众回归,并以《重庆工商大学报》为例进行说明。
从黑白到彩色,从无线到有线,从免费到收费,从模拟到数字,中国的电视产业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更新发展。随着电视数字化在神州大地上风起云涌般推广,我们不禁试问:它是一路凯歌
2004年1月初的一天,天气出奇的冷.编辑部将本刊<事件&#183;背景>版块中"记者行动"这一栏目的选题定了下来:采访2003年11&#183;3大火中因采访受重伤的衡阳日报摄影记者杨帅,其
本文分析了博客的"补偿性"功能与意义,指出博客传播作为Web2.0的主力军,代表了当代信息传播由大众传播媒介为中心到以个人媒介为中心的发展趋势与深刻变化.
地方党报作为所在地市党委的机关报,它是所在地市的权威媒体和主导媒体,是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也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政抬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经济发展
所谓媒体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并非指的是一种文学性质的塑造,它是指媒体在长期的报道中对农民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中所处位置的标识,也是指媒体对农民在历史坐标中自身发展变化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话语权在实时互动的新媒体环境中跨越式发展。新闻媒体的权利也进一步增强,它们不仅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公共领域大众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也不可避免地触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