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式外墙立面绿化营造初探

来源 :广东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55443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金龙路垃圾转运站立体绿化建设项目为例研究了模块式外墙立面绿化的营造技术,从项目的概况、设计思路、骨架系统、种植模块、滴灌系统、基质配比、植物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分析总结了深圳地区模块式立体绿化建设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组建立体绿化协会、编制技术指引和确定养护定额等对策。
  关键词:模块式;外墙绿化;营造;深圳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80-05
  收稿日期:2017-02-06
  修回日期:2017-04-01
  Abstract: Take the case of jinlong road refuse transfer station facade greening project in MinZhi Street of Longhua District as example,the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modular vertical greening device.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oject situation, design ideas, framework system, planting module, drip irrigation system, ratio of substrates, plants selection and so o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of modular greening construction in Shenzhe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stablishing the vertical greening association, preparating technical guidelines and determinating conservation quota.
  Key words: Modular; Fa·ade Greening; Construction; Shenzhen
  深圳土地面积仅1 996.85 km2,人口约2 000万,建成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近50%,远超国际警戒线设定的30%[1],土地资源极其稀缺。而发展立体绿化是土地资源紧张这一约束条件下拓宽城市绿化空间、缓解热岛效应的重要出路。据统计[2],深圳市全市屋顶面积约21 054万m2,已绿化面积为155万m2,仅占1%;深圳立交桥共193座,未绿化立交桥110座;深圳人行天桥共403座,未绿化人行天桥280座;全市垃圾轉运站共889座,环卫工具房共676个,公厕2590个;全市跨路桥共157座;人行地道共55个。由此可见深圳市立体绿化空间和潜力非常之大。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年11月发布《广东省立体绿化技术指引》(试行)[3]为广东省立体绿化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引,旨在从技术上指导与规范广东省立体绿化设计、施工和养护工作。《深圳经济特区绿化条例》[4]也在2016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专门新增立体绿化章节,首次将立体绿化纳入法规范畴,为立体绿化建设提供了强制性的法律支撑。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深圳将迎来立体绿化建设的新高潮。
  1项目概况及设计思路
  金龙路垃圾转运站立体绿化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白龙路与金龙路交汇处。项目实施前存在外墙破旧、臭气熏天、外观突兀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市容环境问题,为改善以上情况,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办立项开展了以上垃圾转运站立体绿化的建设工作,该项目完工于2016年6月。主要建设内容为金龙路两个垃圾转运站的墙体绿化(约600 m2)和屋顶绿化(约190 m2)。墙体绿化主要采用模块式绿化做法,采用自动灌溉装置,给水系统定时为绿化植被灌溉,保证了绿化植物的生长需要,因屋顶不上人,采用简易式的覆绿,因此本文没有介绍屋顶绿化部分。完工养护三个月后,除少量植株因为周边环境光线等原因生长不良外,其余植株生长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最初的设计意图(图1)。
  设计思路为选用不同色彩的植物形成基础模块,运用模块式色块进行平面构图,作条形分割,形成序列感,产生较大的视觉变化,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形成了独特的视线景观焦点,植物墙在美化环境的同时,适量吸收垃圾站的废气,降低了垃圾转运站的温度,减少废气的挥发,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干扰程度,改变市民对垃圾站脏乱差的传统认识,同时作为开展城市立体绿化工作的一个试点。


  2模块式立体绿化营造技术解析
  2.1钢骨架系统
  为确保垃圾转运站立体绿化的牢固耐久性,经过核算确保墙面构件及整体绿化承重在建筑结构荷载[5]安全范围内,采用60*80*5规格国标镀锌扁通通过60*60*80*5镀锌角码竖向固定于垃圾转运站结构梁柱,采用M8不锈钢膨胀螺栓固定,用30*3镀锌角铁通过30*3镀锌角码满焊于竖向扁通上,间距为150 mm,便于挂放模块式种植基盘(图2)。所有焊接点均采用满焊、除渣、防锈处理,确保设计使用年限。
  2.2绿化种植模块
  本次项目根据现场情况选用了深圳市润和天泽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规格为300*300*90 mm专利模块容器[6],此款容器主要由基盘、基袋及盖网三大部分组成(图3),基盘和盖网采用ABS抗老化、抗酸碱的强韧塑胶。   2.2.1基盘
  此容器通过设置盖网及基盘钉刺增加了基质袋与基盘的连接,盖网上设置圆框线肋条,加强了盖板的强度;同时在基盘底面上设置有多个钉刺,钉刺固定在基质袋内,加强了基质袋与基盘的连接,避免了松垮的问题;基盘背面双排挂钩固定,左右挂盆密缝拼挂,上下挂盆间隔1 cm,便于维护拆卸,方便安装维修,而风力作用时又不易拔出。基盘顶部两端设置有卡扣装置,用于与滴灌管道的卡合,滴灌管道中的水滴到基盘上后,从进水孔进入到基盘基袋内完成浇灌,基盘底部也有用于排水的排水孔,防止积水。
  2.2.2基袋
  基袋材料为透水透气的土工布,基袋上设置了13个用于捅破基袋的折线,通过盖网六边形种植孔种植植株。
  2.2.3盖网
  盖网设置13个六边形种植孔,种植孔交替设置,提高了盖网的强度,同时也为植物预留了足够的生长空间,有助于植物的全覆盖。
  此模块容器具有形状规则、现场安装快、拆卸维护方便,植物可选品种多、覆盖率及成活率高、时效性长、适用区域广等优点,缺点为造价高,模块形状太过规则,不规则墙体上施工难度大。


  2.3滴灌系统
  为节约人工成本,方便绿化养护,本项目采用了美国TORO全自动灌溉设备,给水系统定时为绿化植被提供浇灌,根据季节不同可以人工调节灌溉水量,保证全年不同时节绿化植物的生长需要。整套灌溉系统由PVC供水管、截止阀、水压表、减压阀、1.5寸叠片式过滤器、电磁阀、自动控制器、PE滴灌管、滴箭和不锈钢排水槽组成(图4)。
  其工作原理为DN50的PVC供水管从市政供水管网接入,直接从垃圾转运站水表后端接入市政供水系统,经过叠片式过滤器过滤较大颗粒物确保水质的干净,经自动控制器发送指令信号将电磁阀打开后,横向通过PE滴灌管输送至基盘内,根据季节不同设置控制器参数来调整浇灌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两座垃圾站作为环卫保洁洒水车供水及垃圾站冲洗用水,控制系统设置需错开用水高峰时段灌溉。


  2.4基质配比
  基质配比需要考虑的因素有:1)尽量减轻垃圾转运站建筑的荷载;2)尽量减少基质的水土流失,为减少常年累月滴灌致使基袋内种植土流失,导致基袋垮塌,基质中尽量避免了黏粒土质的存在;3)需保水保肥、疏松透气;4)无病虫害残留;5)需提供一定的植物所需营养物质。
  综合以上因素,本项目采用了人工配置的轻质种植土,种植土采用了泥炭土、陶砂、椰糠和珍珠岩等配料(图5),配比约3:3:2:2,配比干容重约为120 kg/m3,湿容重约为450~650 kg/m3。制作方法为将泥炭土、陶砂、椰糠和珍珠岩按以上比例配置好后,再按每方土加入多菌灵粉剂约50 g,搅拌均匀后用薄膜覆盖在太阳下暴晒3~4 d后,揭去薄膜待药味挥发后使用。药味挥发后将基质灌入制作好的基袋内装满拉链封口后装入基盘内使用。


  2.5品种选择
  本项目在植物选择方面尽量选用了抗性强、耐修剪、观赏特性稳定和滞尘控温能力较强的植物品种,通过不同类型植物搭配种植,展现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绿化景观效果。植株在苗木场现场种植,每个基盘13株植株,种植好后平放于苗木基地养护生长1个月,平时做好水肥养护工作,等待运输安装。此次设计品种有:鹅掌藤Scheffl era arboricola、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花叶鹅掌藤Scheffl era arboricola ‘Variegata’、银边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 ‘Silvery Stripe’、鸢尾Iris tectorum、小蚌兰Tradescantia spathacea ‘Compacta’、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因苗木定植于2015年12月底,恰逢寒潮,苗圃育苗温度过低,龟背竹及合果芋受冻伤害,设计单位将龟背竹及合果芋更换为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和金叶假连翘Duranta erecta ‘Golden Leaves’ 3个品种。后期养护采用全自动滴灌装置,人为干预较少,鸢尾、肾蕨和银边山菅兰长势非常好,红背桂、花叶鸭脚木、鸭脚木和栀子花长势一般,小蚌兰、红花檵木和金叶假连翘3个品种表现欠佳。其原因是此3个品种不够耐湿,其余品种均较为喜欢潮湿环境,故生长表现非常好(图6)。若自动滴灌系统增设湿度传感器,根据植株根系水分情况及时调整灌溉频率,可以取得更好的表现效果。




  3討论
  通过设计、施工、验收到移交长达1年的时间跟踪,本项目实施效果较为理想,自2016年6月竣工以来,养护约半年时间,大部分植株表现良好,基本取得了当初立项的设计初衷。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3.1滴灌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
  本项目滴灌控制系统虽然采用了托罗公司的全自动控制设备,但系统未充分考虑天气及植株水肥情况,不去人工调整控制器的情况下,下雨天也会在设定时段自动浇水,导致水肥过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3.2植物品种不够丰富
  因深圳地区尚未筛选有非常成熟的立体绿化植物品种,项目设计时选择范围有限,品种相对单一,色彩配置不够丰富。
  3.3垂直绿化墙面未设置防水层
  项目中尽管模块式基盘同转运站墙体留有约20 cm的空隙,因模块绿化影响建筑主体结构通风,滴灌中墙体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导致部分墙面有霉变倾向,一定程度会减短垃圾转运站建筑的寿命。
  3.4没有养护定额标准
  深圳市目前没有立体绿化相关的养护技术和经费标准,导致该项目完工后经多次核算养护造价后才移交,拖延时间长达6个月。
  3.5维护效率低
  养护中若出现死亡和老化植株,难以及时进行更换。培育好小苗定植于基盘后,需在苗木场养护种植1个月左右才能出圃安装,安装要调动升降机,耗费时间过长,所需机械过多。在设计中未兼顾利用窗户或新建活动升降楼梯等,未充分考虑草本、藤本和灌木搭配,特别是使用藤本,更方便维护。
  4建议
  根据以上存在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4.1加紧组建立体绿化协会
  依托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园林学会、深圳市园林协会、各行政区绿化主管部门及深圳相关立体绿化公司筛选立体绿化方面人才,组建深圳市立体绿化协会。以协会为依托,组织深圳园林系统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立体绿化培训,进一步提升立体绿化建设管理方面的水平。
  4.2加快编制立体绿化技术指引
  依托深圳市立体绿化协会,研究编制立体绿化的结构、容器、灌溉系统、苗木品种选择等方面的技术指引。引进吸收欧美及其他先进国家现有结构和容器专利技术;研发更加智能化灌溉系统,减少人为作业干预;依托深圳的苗木基地,开展立体绿化苗木品种的筛选培育。
  4.3加快确定立体绿化养护定额
  建议市绿化主管部门加强同市造价站及财政局核算核定立体绿化养护定额,方便后续立体绿化管养,早日实现立体绿化常态化管养。
  5结语
  立体绿化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增加氧气,改善小区域的环境,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通过本次垃圾转运站墙面绿化建设,探析模块式立体绿化营造技术,同时,站在政府建设方角度,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思考与总结。当前国家城镇化进程放缓,园林绿化建设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深圳经济特区绿化条例》的实施,为深圳立体绿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相信在法律强制、政府引导、企业跟进、公众参与的多方努力下,深圳立体绿化行业将迎来发展的高潮,进一步推动深圳市市容環境提升,为建设生态化大都市奠定一定的基础。
  注:文内图片均为作者自拍自绘。
  参考文献:
  [1]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Z].深圳市政府公报,2016-12-19.
  [2]林清容.我市建立强制立体绿化制度[N].深圳特区报,2016-10-09(A4).
  [3]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立体绿化技术指引[Z].2015-11.
  [4]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深圳经济特区绿化条例[Z].2016-06-22.
  [5]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6]深圳市润和天泽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种模块式垂直绿化系统[P].中国专利:2013206952625,2013-11-06.
  作者简介:
  刘 斌/1987年生/男/江西宜丰人/工程师/主要负责街道办辖区绿化景观提升项目的前期立项及后期施工方面的管理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社区公园是城市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的公园,也是老年人接触最为频繁的公园类型。在全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背景下,在遵循一般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前提下,从老年人需求特征出发,分析总结老年群体对社区公园的特殊需求;通过对上海现有社区公园的问卷调查和实地勘察,分析上海目前社区公园的现状,寻找适宜老年人使用的社区公园规划设计。  关键词:社区公园;公园设计;社区生活圈;老年人;存量规划;有机更新  中图
期刊
摘要: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尤其在高密度特大城市中,加强规划指引,促进立体绿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立体绿化普遍存在规划统筹缺失的问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纲领性规划文件,应加强对立体绿化建设发展的统筹指导,明确其在系统规划中的角色和定位,紧抓发展重点难点,在总体宏观规划层面对其发展做出规划指引。文章结合深圳实践,探讨高密度特大城市的立体绿化建设发展的定位,以及
期刊
摘要:古村落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原始的面貌和其中的历史文化的记忆,也在于这种淳朴而历经多年的空间布局方式对村民良好道德情感的促进。保护古村落不仅在于对村落原址或是原住民的活态保护,也在于对古村落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加以认真思考、继承和发展。本文取肇庆市的澄湖村和黎搓村为观察样本,从其空间布局、建筑命名、装饰内涵和空间尺度等方面对人际交往作用的分析,论述了岭南古村落空间环境对村民道德情感以正
期刊
广州文化公园三大传统花事活动之一的“第58届羊城菊会”于11月17日—30日盛大展出。本次菊会以“菊韵书香”为主题,将书香文化、品读乐趣与菊花菊艺结合展开构思,通过精心选择题材,巧妙运用菊花扎作、菊花造型等艺术手法,营造出极具书香韵味的菊花主题景组,传达了开卷有益、读乐无穷的意境,让每一位游客都感受到读书带给自己的正能量。  此外,菊展期间文化公园还举办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包括2017羊城菊会开幕
期刊
摘要:作为英石之乡与英石传统非遗技艺的重要所在地英德,让英石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是本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英德英西中学美术组研究课题组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英石艺术作为乡土美术教材的研究》记录了课题组以英石传统技艺培育为教学手段,以英石盆景创作为课程载体,让中学生动手参与设计与创作的过程;课题创作的英石壁型盆景也为英石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样本。  关键词:英石技艺;非遗传承教育;英西中
期刊
2017年12月22日下午,由广东园林学会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广东省生态城镇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省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2017广东风景园林教育学术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红楼多媒体报告厅成功举办。论坛围绕着“风景园林教育的新时代、新发展”为主题,邀请三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绝伦的汇报,为风景园林教育的未来发
期刊
11月8日,我国著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先生应广东园林学会和佛山市林业局的邀请,到佛山植物园参观并指导规划工作。在广东园林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彭承宜、佛山市林业局领导以及佛山植物园领导和相关人员陪同下,孟兆祯院士参观了植物园科技成果馆、植物园园区以及科普馆等区域并为其亲笔题写的佛山植物园景石揭幕。在参观后的咨询会上,孟院士对佛山植物园规划提出了几点宝
期刊
摘要:岭南盆景作为中国盆景流派中最具特色的一支,是岭南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岭南盆景技艺的发展,当下岭南盆景研究亟需承前启后,对其发展与创新做进一步探讨。本文运用历史学的口述历史研究方法,以前任广州盆景协会会长、岭南盆景研究者谢荣耀为口述访谈对象,从岭南盆景培育技术、树种选择和盆景推广三个主要方面谈岭南盆景的发展和创新,为岭南盆景的当代研究留下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岭南盆景;发展与创新;口
期刊
摘要: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参展作品“满园春色”艺术园圃,获2017年香港花展“最佳设计(园林景点)金奖”。项目以园林艺术造景手法,配合光、声效果,凸显作品“爱”的内涵,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设计要素、多样的植物材料和配植手法,采用场地塑造以及立体绿化等特殊方式达到充分表达和突出主题的目的,通过光电声效果提升作品的意境,并精心组织前期工作保障材料质量使园圃达到最佳景观效果。  关键词:艺术园
期刊
摘要: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内容进行探讨。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识别和保护区域结构性绿地;以塑造城市标志性形象的特色绿地景观为方向,突出景观的文化内涵;参考国际宜居城市经验,确定以宜居为绿地规划建设首要目标;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绿地信息库,并通过定量化的分析方法辅助绿地规划。在对珠海市绿系统规划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适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