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班级环境 展个性风采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128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一件事,听到了,随后就忘记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而环境是幼儿园的隐形教材,这门潜性课程通过幼儿的感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我园地处郊区,是一所散发着浓郁田园气息的儿童乐园,倡导的是“自然、自为、自由”的办园理念,在这种“田园教育”的理念引领下,我园因地制宜以现有的环境为基石,师幼一起利用田园自然资源,创设操作性强、富有田园童趣的班级环境,让幼儿在参与创设的过程中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和亲历体验。那么如何有效创设适宜的班级环境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墙壁说话,让墙面“动起来”
  瑞吉欧的教育思想引领我们接受并尝试“墙壁会说话”。为突显墙面的隐性教育价值,我们以互动墙饰为切入点,提供不同的环境,努力实践“墙壁”与幼儿“对话”,让墙面“动起来”,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教师、幼儿、家长的“共赢”。
  1.提供开放环境,多维互动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在创设主题墙时,我为孩子提供了开放互动性主题墙,让幼儿与环境、教师、同伴间产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行为的互通、信息的传递及情感的交流,最终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如在主题活动“有用的稻草”中,幼儿说出了对稻草的认识,归纳了稻草的多种用途,我围绕这些信息与幼儿共同商讨了墙面环境创设的基本方案,接着幼儿便参与到资料的收集、张贴等环境创设中,实现了师幼间的互动。随着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幼儿又提出要制作稻草人,开个稻草人Party,我便利用家长资源请幼儿收集各种稻草人形象、了解制作稻草人的步骤等,墙面不断丰富,有序深入,实现了幼儿与墙面的互动。我还为孩子提供了涂鸦墙,孩子们在这儿可以随意地涂涂画画,设计想制作的稻草人模样。也许他们的“大作”真的只有自己才看得懂,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与同伴交流,教师也可以针对孩子的作品与孩子一起交谈,实现了幼儿与同伴间的互动。这种多维的互动使墙面环境真正成为了促进幼儿学习、发展的媒介。
  2.创设动态环境,能力互补
  生态学家巴克在大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总是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同时环境也为人的行为方式提供了线索。所以创设动态环境,通过动手、动脑,在亲手参与环境布置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经验,也获得能力上的提高。
  随着主题的开展,内容逐渐得到丰富,孩子们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时我适时在环境中开辟“问题墙”,满足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愿望,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发问,也可以就自己了解的问题做回“机灵小博士”进行回答。在主题活动“有用的稻草”中,他们会提问:“稻草是怎么来的?干稻草和鲜稻草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在农田里放个稻草人,小鸟就不来了?”等等问题。教师把这些有意义的问题布置在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多方面查找资料,并把查找到的资料放在相应的问题旁,形成“你的问题——我的发现”版面,实现幼儿间能力强弱的互补,同时也是家园互动、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班内的每一面墙都诉说着孩子的思想和感受,折射出童心、童趣,发挥着潜藏的教育功能。
  二、合理分区,让区角“活起来”
  环境需要人来善加利用,我园在班里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区角,那如何在“田园教育”理念下合理有效地分区,使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操作和深入探索,让活动区活起来?
  1.活用本土资源,开辟游戏区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所以为孩子开辟游戏区,可以让孩子乐在其中。结合幼儿日常所处的生活环境,我们为孩子创设熟悉的游戏场所:福前超市、田园制作吧、凯旋健身等。结合幼儿身边的田园自然资源,我们又就地取材,将游戏延伸到户外。如玩“过家家”:幼儿用砖头搭“炉灶”,用沙粒当“米饭”,用树枝当“筷子”……这些开放性的游戏材料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幼儿想象力更为丰富,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妙用田园资源,规划学习区
  区域性学习是一种低结构的活动,孩子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操作、观察、体验、学习等,有较大的自由度,他们能不受活动内容和材料的限制进行自主地学习和探索。我在班内结合田园资源规划了语言区、数学区、美工区、益智区、构建区、生活区等,给幼儿的主动参与增添了兴趣。如:数学区内收集各种豆子(黄豆、蚕豆、芸豆、豇豆等),巩固排序、分类等知识;生活区内收集稻草、绳子,进行各种编织、打结;美工区内收集各种凋谢的花瓣、树叶,创作各种贴画作品等。另外,我们还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类自然物品:开心果壳、树枝、豆子、棉花等进行加工改造,这些小小的手工作品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变得更加心灵手巧。在区域性学习中,孩子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实践能力也从弱到强,步步攀升。
  3.巧用自然资源,创设自然角
  我们的每个教室里都有自然角,各班会根据季节变化,把田园中的自然植物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活动室内,供幼儿观察探索。有各种植物的种子、有新鲜的蔬菜、有形态各异的果实、有幼儿自己收集的小树叶等,这些植物或就地摆放在窗台上,或空中悬挂在教室,使孩子时刻感受到季节到来的气息……我们还适时向幼儿收集一些废旧的瓶瓶罐罐给这些自然植物安上新家。瞧,在幼儿丰富的想象及教师的引领启发下:一个个废旧玻璃瓶成了铜钱草吊兰的安乐小窝;一只只矿泉水瓶长出了郁郁葱葱的蒜和葱;一个个小藤筐撒满了种子,就等那抹小芽的出现……孩子们在用自己的巧手装扮自然角的同时增强了环保意识,提高了变废为宝的环保实践能力。
  天天是实践之时,处处是实践之地,人人是实践之人,相信在“田园教育”理念下通过为孩子创设适宜的班级环境,提供感知、体验、操作、展示的机会,我们的环境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睛”,抓住了孩子的“小手”,放慢了孩子的“脚步”,一定能激发孩子学习与实践的欲望,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孩子和谐地、有个性地发展。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交际工具。作为幼儿教师,他们所要沟通的群体是一群语言发展尚未健全的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幼儿的语言学习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等途径向幼儿教师习得,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典范,也是幼儿语言规范意识的启蒙者。可见,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语言技能是幼儿园教师一项重要的能力,所以加强师范生语言技能的培养,符合“能力
期刊
幼儿期是合作行为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社会领域中从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几方面都做了清晰的说明,特别提出培养幼儿对他人与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中国传统民间体育游戏源远流长,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大众性和继承性,因而深得儿童的喜爱。而且游戏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要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我们将语言和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整理,确定了小班幼儿交往礼仪主题“有礼貌的好宝宝”的目标:能向老师、同伴问好、告别;在成人的提醒下,向熟悉的人打招呼;与长辈打招呼时,要弯腰鞠躬;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学习使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
期刊
特色其实就是一种品牌,其特征就是它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无论这个东西是外形还是本质,而这,就是所谓的特色。一所幼儿园要打造特色园所,离不开一名充满智慧和擅长创新的园长,离不开一个团结合作、务实奋进的领导集体,离不开一支思想先进、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其中,园长应当起着研究者、探索者、宣传者、组织者、引路者、实践者、服务者的重要作用,必须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人格魅力、思想魅力、知识魅力及亲和魅力。因此,打造
期刊
瓶盖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扔了有点可惜,只要你有心,不妨给它进行小小的一点改变,你就会发现大大的不同。  材料准备:  瓶盖、卡纸、即时贴、剪刀、蛋糕盘、双面胶等。  制作过程:  教师范例:  向日葵:用绿色卡纸剪出叶子,把瓶盖粘出一个圆形当向日葵,用即时贴剪出竖条和小图形粘贴到圆形上作为籽,再把圆形固定到叶子上即可。  幼儿创意作品:  (1)灯笼:把瓶盖固定成一个圆形,再用卡纸剪出提手及穗
期刊
好习惯,幼儿终身受益;反之,则将终身受害。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如果我们教育的结果只是学习了知识,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即超早性、渐进性、反复性,而影响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幼儿园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班级的各种因素都会从不同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期刊
儿童绘画是指在孩童时期,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通过观察并经过自由发挥,涂鸦或绘制出来的作品。也就是说儿童绘画的实质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也可以说,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儿童的自我表现,是儿童的一种游戏,儿童把绘画作为他们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基本功能在于启迪儿童的心智和情感,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所以说,当儿童有了表现自身生活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真正
期刊
在大力实施新课改、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1.体育活动内容模式化。幼儿园重视使用现成的统一教材,忽视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素材。  2.运动器材单一化、贵族化。许多幼儿园花很大的物力、财力添置彩塑进口教玩具。当孩子们玩厌后,这些玩具就成了被丢弃的废物,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  3.户外体育锻炼、早操、运动性区域活动单调、随意、无趣,有的甚至被桌面游戏所代替。  4.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儿童艺术教育,特别是儿童音乐教育,已成为热点。但是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却存在着重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轻真切生动的体验和表达,重成人思维、概念整齐划一的作品,轻幼儿日常生活的表达等诸多问题。受《指南》理念的启发,我们尝试以“在生活中建构音乐”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择之于生活  即指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选择幼儿喜闻乐见、贴近
期刊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地区的幼儿教师入职学历层次逐步提高到专科起点,目前学前教育专科主要有高中毕业起点三年制与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两种形式。由于学制、招考生源等方面不同,三年制与五年制专科生在课程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本文以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三年制与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明确两种专科形式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