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才培养问题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技能型 人才培养
  
  在教育部一轮又一轮的全国性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在各高校对迅速扩大的教学规模重新检讨中,全国各高等院校都在重新评估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而占全国高等教育培养规模一半的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在进行自己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的重新评估。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指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明确了方向。
  确定专业的职业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相对于专业来说,这是专业办出特色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大多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维护、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经过论证和市场调研,笔者认为这一定位比较准确。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如何顺利贯彻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检讨在人才培养中与学校定位不一致、和学生培养目标不一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是学校办学的关键。
  1.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还是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
  2.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课程结构比较单一。
  4.教学管理没有采用学分制。
  5.教学计划把证书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和社会结合不够紧密。
  6.教学计划考虑了产学结合及“定单教育”,但力度尚显不足。
  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改进措施
  从以上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分析得知,要解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问题是课程,必须对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只有采用适合高职特性的课程模式,才有可能引入学分制,实现课程的弹性;只有采用适合高职特性的课程模式,才有可能把课程和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所以我们应该对课程模式大胆进行改革,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机电一体化专业成为学院乃至全省、全国的特色专业。
  1.课程模式要贯穿“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VOCSCUM课程模式贯穿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
  2.课程模式要突破了学科范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坚持“压缩公共基础课,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注重操作实践课程,拓宽急需知识课程”的培养原则,改变过去按学科体系教学造成的知识结构的分割,避免课程之间的内容脱节与重复,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3.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理论课程的整合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的整合。
  4、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
  不断线一: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从第一学期就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尽早介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兴趣,熟悉工作岗位环境。
  不断线二:专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螺旋递进的、富有弹性和个性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
  5.课程教学方法应该实现三个突破,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一个突破:突破学校本位模式,把课堂从学校搬到一线现场教学,边讲边练;确定以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为主,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做淡化处理。同时重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在使用上同步更新。
  第二个突破:突破课堂本位,实行立体教学,教师在实训基地上课,边操作演示、边讲课、边练习;讲练结合成为专业主干课的主要教学方式。
  第三个突破:突破教师本位,即突破以教为主的课程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人格能力”、“知识能力”、“技术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同时,在能力训练方面,打破常规教学先讲理论后讲实训的模式,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之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理论——实践——再理论”的教学顺序,使实践课与专业基础课齐头并进,边讲边练。
  6.以行业为依托,搞好校企合作,建立相对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不再是理论教学的一个从属环节,而是摆在与理论性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学时基本保持在总学时50%左右,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在总体教学计划中专门制定了单独的实训计划,内容包括:
  (1)技能培训目标,规定出学生毕业时专业技能应达到的标准;
  (2)分阶段的实践性教学安排,规定出各个阶段在总体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培训内容、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
  7.教学管理应该采用学分制。只有采用学分制才能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也只有采用学分制,才真正能够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同类型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才能够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课程问题是解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课程模式进行深入地改革。只有采用适合高职特性的课程模式,才能够把课程和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从而完成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特定本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和社会承认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21-225.
  [2] 佚名.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J]. 职业技术教育,2005,4:08-11.
  [3] 张晓东.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02,3:14-16.
  
  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以及当前大学专业英语的现状,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当前改革的需要,论述了专业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出当今计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即将从事设计行业的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设计专业中的字体设计课程应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实用性的设计人才。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毕立后更快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字体设计教学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教育;字体设计;实用性    目前高校字体设计教学情况介绍    字体设计作为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其教
提出了一种智能电子课程柔性化的教学模式,将“柔性教育”的理念引入智能电子课程教学,介绍了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多层次的答疑辅导、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自主式的网络学习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