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刘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发表了脍炙人口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一种一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强调,革命的高潮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近在眼前,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在革命低潮期,革命的火种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呈燎原之势却可能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
  自红军诞生开始,红色就是革命的专用色,它是火焰的符号,是星星之火的火种,在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著名党史和军史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统出版的这本新书,就试图书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下的中国,红色火种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的历史。不同于以往的中共创建史研究,这本书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开始,写至1929年古田会议,于这个时间段的纷繁历史中厘清主流、主线,来为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注解。
  为什么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因为正是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被彻底拖入灾难的深渊,中国与侵略者以及内部各阶级的矛盾激化了,革命的火种乃应运而生。
  此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仿佛在黑暗之中点燃了一支火炬,为中国的革命照亮了前程。在20世纪初国际与国内、外部与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中国共产党在众多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的党派中脱颖而出,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找到中国复兴之路。
  那么,这本书又为什么以古田会议结束?因为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实现了人民军队的浴火重生,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当时,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因此,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作为红四军党的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曾力图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倾向。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陳毅抵达上海,向党中央如实汇报了红四军的工作。1929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听取了陈毅关于红四军全部情况的详细汇报。经过1个月的讨论,形成了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来信。
  “来信”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党指挥枪、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的意见。从古田会议开始,由党指挥的红色军队开始展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而指导我们党从弱小开始壮大并走向最后胜利的毛泽东思想,也开始逐渐成形。
  正如刘统所指出的,毛泽东的特点在于:每当中国革命处在一个转折的初期,毛泽东都拿出了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不是马后炮,而是当大家站在十字路口,对形势还没看清楚,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时候,他提出一套理论、方针和办法。以后的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思想是正确的,他的办法是能打胜仗的。在红军初创时期,土地革命战争的低潮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和革命武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那在乡间田埂上遍地燃烧的野火,日后将呈燎原之势,烧遍整个中国。

书讯

《路易斯·康传》


  《路易斯·康传》生动描绘了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传奇人生。他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串起美国20世纪的整个建筑史和文化史。
  1906年随家人从爱沙尼亚移民美国费城时,康是一个脸上带着严重伤疤的6岁男孩,从小就需要打好几份工补贴家用。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他交出了漂亮的人生答卷。他不断发挥画画的天赋,在高中立下成为建筑师的志向。此后50年,他一步步跻身于建筑大师的行列。在生命的最后15年,他完成了10余件杰作,成为美国建筑界的尺度和标准,深刻影响美国建筑的发展。
其他文献
我们会继续见证,社会主义不会辜负中国,社会主义不会辜负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永葆青春活力,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新中国诞生,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新民主替代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所谓\"民主\",保障了中国最广大人群获得政治解放和人身尊严。
专家学者在论坛圆桌交流环节,共同探索国企高质量党建之道。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的始发地。与此同时,作为地方国资重镇的上海,一直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企高质量发展。因此,6月17日上海银行举办的“高质量党建引领上海银行高质量发展”论坛就显得意义非凡——党建如何引领金融国企高质量发展,这场论坛给出高分答案。金融国企为何更要加强党建引领?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之
刘洪  世界还是要多沟通多了解,当然,更要注意对外沟通的方式。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夏天。我们迎来建党100年,百年风雨,苦难辉煌;我们也见证着国际风云变幻,合纵连横,迷雾重重。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这总是一个重大问题。  但朋友还是多数。最近三个外國人,不由让我刮目相看。第一个,就是英国女王。拜登访问英国,95岁的伊丽莎白二世请他喝茶。按照拜登的说法,女王告诉他,想知道两位领导人,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