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轰—6K飞向远海的开路先锋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mw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身为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的刘锐,再度驾驶国产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飞向西太平洋,刷新中国空军远海训练新记录。 轰-6K,被誉为“战神”,国之重器。2015年9月3日,刘锐和战友驾驶轰-6K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作为轰-6K首批机长、指挥员之一,刘锐是第一位驾驶轰-6K飞向远海的空军飞行员。轰-6K南海战巡飞越黄岩岛的那幅著名照片,就是出自他之手。正是在刘锐和战友们的努力下,轰-6K至今多次在西太平洋上空留下中国空军的航迹。
  38岁的刘锐,不愧是一名中国空军不断突破最远航迹的开路先锋,而对许多百姓来说,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那架首次飞向远海、首次完成南海战巡的轰-6K,到底有一个怎样的主人。
  “我必须得飞”


  “最帅的那个就是刘锐。”2016年12月的一天,当采访车停在一排穿着空军制服的人面前时,有人小声说。
  此言非虚。刘锐浓眉大眼高鼻梁,一身健硕的肌肉把飞行夹克撑得有些紧,不笑时“英气”,笑起来“阳光”。
  时年38岁的刘锐,是南部战区空军航空某团参谋长。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职位,但人如其名,他一出现,“锐不可当”的气场就形成了一圈主角光环。
  刘锐承认自己喜欢冒尖,争强好胜。
  “第一个试飞,第一个放单飞的都必须是我!” 十多年前,他在解放军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上学的时候,这种性格就已经显露无遗。
  所以,在那个歼击机独领风骚的年代,刘锐有点看不上有些落伍的某型轰炸机。“这型飞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到底能有多大?” 刘锐怕英雄无用武之地。
  刘锐在一个军用机场旁长大,从有记忆起就认定自己是个飞行员。刘锐告诉记者:“上初中时,我坐在教室里就能找到飞机在跑道上起飞的感觉。而且后来证明那些感觉是对的!”
  但父亲坚决反对刘锐开飞机,怕儿子出危险。所以临近分配专业的时候,刘锐父亲强烈要求把儿子调去后勤保障部门。
  刘锐得到消息后直接冲到了公共电话亭。他在电话里和父亲大吵了好几回合,最后倔强地甩下一句话:“想都别想,我必须得飞!”
  穿上飞行夹克20年后,刘锐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惊惧参半,一双充满血丝的大眼睛瞪得浑圆,好像生怕有人夺走自己开飞机的机会。
  最后刘锐和父亲各退一步,达成了开轰炸机的共识。
  但刘锐争强好胜的心从来都没有放松过。2007年,他感觉自己的机遇来了。
  “那时候出现了某新型飞机,新闻上说‘空军首长登上飞机,与机组人员交谈’,如果是歼击机这样的小飞机,怎么能‘登上’飞机交谈呢?上去之后首长站哪儿呢?我觉得可能是新型轰炸机!” 刘锐兴奋地推测。
  2009年,刘锐偶然见到了尚处于研发阶段的轰-6K,内心狂喜。但他不好意思表现出来,表面平静地踱步过去,心猿意马地与地勤人员寒暄,然后假装漫不经心地问:“我能上去看看不?”
  “可以啊。”
  “哎呀我的天呐!”刘锐激动不已,钻进机舱舍不得出来。
  机遇就这样摆在了刘锐面前。
  勤奋和“较真儿”
  什么样的飞行员才能最先飞轰-6K呢?
  2010年,刘锐所在部队有5个人成了轰-6K的首批飞行员,包括时任的师长、团长、副团长、训练科长,还有刘锐这个当时最年轻的大队长。
  时任团长包连晶是刘锐的师傅,在他看来,“刚来时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刘锐最大的优势是勤奋”。比刘锐低几届的战友孙陆宇记得,前辈经常拿刘锐的故事教育他们。
  刘锐有时深更半夜不睡觉,练注意力分配。他从纸箱子上剪下来硬纸板,画上各种仪表盘充当模拟驾驶舱,坐个小马扎,再找个扫把当操纵杆,一边摆动一边念叨:地平仪、升降标、地平仪、航向、地平仪、高度、速度……
  刘锐说自己“自我强迫得厉害”,要是哪件事达不到目标,肯定对自己大发雷霆。
  有次训练两天都飞不好一个降落的姿态,他回到宿舍关起门把背包往地上一摔,然后拿出纸笔写技术分析。
  其实刘锐一直对自己挺狠的。他忍受不了哪怕一点点不如意,受再大折磨也得把事做漂亮。而他的目标,始终是“完美”。
  和刘锐一起训练或者执行过任务的人都知道,刘锐“较真儿”。
  “我们飞行大纲的标准是一个范围,比如特定条件下的飞行高度,在某个范围内都算达标。但刘锐不行,他坚持要求大家飞到某一个精准的高度上。别人的最高标准是他的及格线。” 刘锐的师兄、该团副团长吴伟观说。因为刘锐“较真儿”的性格,他俩没少争吵。
  但不管是对上级还是下级,只要涉及原则问题,刘锐绝不让步。包连晶说,正是因为知道他恪守原则,所以该团有一半的轰-6K都是让刘锐从制造厂接回来的,“他去接机我们放心”。
  能给战友“安全感”的人
  让人“放心”,是对飞行员最大的褒奖。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飞行是非常容易缺乏安全感的。
  “比如我們在海上练低空飞行,当你离海面只有50米或者100米的时候,都能听到海浪翻涌的声音。无边无际的世界里,只有你自己。” 吴伟观说。
  因此,飞行员需要是“孤胆英雄”,尤其是驾驶轰-6K的飞行员。因为这型飞机担负着开拓中国空军最远航迹的使命。无论是飞出巴士海峡,还是飞越黄岩岛,轰-6K的身影都会受到世界瞩目,这象征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存在感”和“威慑力”。
  所以能够执行这类任务的人选,必须是让领导“放心”,又能给战友“安全感”的人。而刘锐就是这样的人。
  有次刘锐驾驶长机、年轻飞行员孙陆宇驾驶僚机,组成编队飞往某海域执行巡航任务。不料途中僚机突遇重大险情,机舱内各处报警器闪起红灯。
  “有几秒钟大脑一片空白,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孙陆宇说。
  这时,刚刚接报的刘锐马上回复孙陆宇,提示他处置方法。其实刘锐说的处置方法,飞行员皆知,唯独难得在于他的沉着冷静。
  “那个时候,刘锐说一句话,我们心就定了。好像确认了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有种安全感。”和孙陆宇同机的机组人员吴雪峰回忆说。
  刘锐仿佛是天生的斗士,那些未知的旅程只会激起他的斗志,让他“不累不饿”,“特别兴奋”。
  在执行任务时如果遇到外机干扰,刘锐整个人就会像通电一样,全身肌肉都兴奋起来,心里想:“来呀来呀!再靠近一点儿!让我好好给你拍几张照片!”这个时候热血会冲淡恐惧,刘锐说:“我们机组的人都这样,兴奋得说话声音都高半调,根本不会害怕。”
  他说自己是“精神至上”的人
  现在,空军正在加速推进“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转型,颇具战略威慑功能的轰-6K地位一跃而起,刘锐可以如愿徜徉在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满足感里。
  刘锐说自己是个“精神至上”的人。
  接受采访前,刘锐刚刚穿透层层云海圆满完成南海巡航任务,像个孩子一样欢快地和记者分享:“这样的任务不是谁都能完成的!首长让我去做,我就特别满足!这几天我就沉浸在这种满足感里!”
  刘锐对这种满足感“上瘾”。所以即使经历再多艰辛都愿意去追寻。
  唯有一点,让刘锐觉得不太安心,那就是对家人的亏欠。
  结婚9年,刘锐觉得自己亏欠妻子赵艳峰的事情太多了。就连妻子早产,他都是事后才赶到医院。赵艳峰一见他就开玩笑说:“生孩子挺轻松的,不知不觉就生了。”
  “你就是个女汉子!” 刘锐笑着说完这句话,就哭了。
  劉锐觉得自己是个心里挺热乎的人,只是羞于表达。每次离家,他会抱抱女儿再抱抱儿子,就是不好意思抱抱妻子。其实,他知道最需要安慰的就是妻子。
  妻子赵艳峰和女儿月月、儿子恩佛,都因家里有个飞行员而自豪。小恩佛今年3岁,看见天上的飞机会骄傲地喊:“爸爸!”这给刘锐带来了另一种极大的满足感。
  所以,刘锐还是“愿意天天飞”。而且随着空军战略转型的大幕拉开和轰炸机战略地位的提升,他还可以发掘出自己更多的价值。
其他文献
鸡迎锦绣春
期刊
一年半前, 90岁的黄杰(化名)经慎重考虑,在自家小区附近若干宣传理财产品的公司里选中一家,签订合同,投进10万元。8个月后,他终于接受了自己被骗的现实。近几年来,养老理财被骗的案件,层出不穷。一些人打着“投资养老理财”等幌子,以高利回报为诱饵,给那些被骗的老人,造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伤害。  公司办公室满墙是工商营业执照  作为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后又在教育战线工作到退休的抗战老兵,黄杰的退休
期刊
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也是中国独有的年画画种,仅存于山东省高密一地。扑灰年画古朴典雅、造型稚拙、技法独特,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悠久,曾远销全国各地  山东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初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说它的始创者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现夏庄镇东风村)的一户王姓人家。在明代初期,这家人从外地迁徙而来,迫于生计,便临摹一些文人画和庙宇壁
期刊
1976年7月6日,朱德因病在北京去世。刘建是朱德元帅唯一的女儿朱敏的长子,本文是刘建回忆朱德元帅的实录。  他一直让我们叫他“爷爷”  1953年夏天,我母亲朱敏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返回祖国,不久,我就出生了。为了让母亲专心工作,朱德爷爷决定把我留在他身边抚养。直至爷爷搬离中南海,我到东北建设兵团及参军,我在爷爷身边生活了15年。  我的母亲朱敏是朱老总唯一的女儿,按旧理我是外孙,但他老人家认为
期刊
编者按:2016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要求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意见》要求,不得违法调整农户承包地,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意见》还要求,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具体包括引导土地经营权流
期刊
有位104岁的老太太,仍耳聪目明。有人向她请教长寿秘诀,老太太笑了:“我有一帖灵丹妙药,那就是每天花三分钟时间感恩,一分钟感恩父母、丈夫、儿女、邻居和陌生人;一分钟感恩大自然给予的种种关怀和体贴;一分钟感恩每一个祥和、温暖和快乐的日子。”感恩使她心里永远流淌着幸福的泉水,有这样的“神水”滋养,身体自然健康,生命自然长久。  人生在世,纠纷矛盾、曲折坎坷,不如意的事情就像春风吹又生的“原上草”,枯荣
期刊
“女大出嫁,儿大分家”,是陕西关中农村自古形成的民间风俗,也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宝鸡市眉县却有一户人家,在上世纪80年代,立下“兄弟不分家,贫富一起过”的约定。如今,这个30多口人组成的大家庭四世同堂,住在一个院子里,吃在一口锅里,和谐美满,其乐融融,在当地传为佳话。  儿孙欢聚一堂,令八旬老人倍感欣慰  到陕西眉县金渠镇打听陈志平老人,知道的人并不多,可一问“四世同堂的
期刊
萨仁高娃是小有名气的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曾多次参加央视文艺汇演,专辑《不知如何报答你》深受歌迷热捧。她本是个孤儿,从小靠民政部门资助完成了大学学业。为回馈社会,从2004年开始,萨仁高娃一直坚持常年为近40个孤儿和贫困孩子免费提供吃住,义务给他们教授声乐,直到把他们培养成才,送他们走上社会。12年来,萨仁高娃和丈夫胡布日额省吃俭用,克服种种困难,负债培养了350个这样的孩子,使这些孩子改变了人生命
期刊
10年前,家境优裕的23岁合肥女孩席艳,与家在农村、进城打工的穷小伙朱新佳相爱。可是,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席艳母亲的坚决阻挠。为了斩断朱新佳的念想,席母向他提出:要想娶我女儿,必须在合肥买婚房。朱新佳毅然“接招”,靠摆地摊攒够了一套房子的首付,迎娶了席艳。结婚后夫妻齐心打拼,经过几年艰苦创业,不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实体店,还添置了小汽车。昔日的农村穷小伙,靠自己的真诚和苦干,最终赢得了城里丈母娘的认可。
期刊
主人公小传:赵明月, 1978年5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海军一级飞行员,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某飞行团副团长(正团职),入伍以来先后驾驶过7种机型,累计安全飞行1714小时41分,圆满完成新机种改装、战备巡逻、海空协同演习、建国60周年首都国庆阅兵、辽宁舰赴南海试验训练等重大任务,2次荣立二等功,6次荣立三等功。2014年,他在罹患癌症后不放弃飞行梦想,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以坚强的意志战胜病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