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脱贫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江苏省政府公布了一组数字:该省“十三五”时期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实施4年来,已实现脱贫254万人,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目前还剩6户、17人未脱贫。消息一出,随即在网上炸开了锅。“有零有整,怎么会这么准确?”很多人不敢相信。
  “6户”“17人”“99.99%”本是一组普通的数字,但在很多人的“常识”里,不要说真正实现脱贫,哪怕是精准掌握这些数字都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不少人对脱贫攻坚成绩有所怀疑的潜在“依据”。
  殊不知,这些数字的背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治理革命正在推进。
  只不过,这场治理革命并非自生自发的,而是一系列制度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央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了有计划的扶贫开发,但其基本导向仍然是开发式的扶贫,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这一扶贫思路在“一穷二白”的发展中国家,是再正确不过的。但它也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困难,即扶贫的精准问题。有可能造成“大水漫灌”,非贫困人口也会享受扶贫资源。
  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提出“精准扶贫”,是因为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并建立了全世界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剩下的贫困人口,确实只是“少数”了。
  脱贫攻坚成绩需要用数据说话,但显然不是“数字脱贫”。那么,如何既让数据说话,又不陷入数字脱贫的形式主义游戏呢?前提是对贫困户的状况进行精准识别。
  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进行了技术完善。
  平心而论,过去一些年,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形式主义问题,尤其是在贫困户建档立卡和数据录入的过程中,基层面临的考核压力较重,出现了数据反复加工等做无用功的现象。但如今,各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建立和运用起大数据核查,极大提高了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连带低保、医疗、教育、养老等涉农政策的实施效果也有了质的提升。
  在这个意义上,脱贫数据的精准,并不是“数字脱贫”的产物,而是国家认证能力增强的表现。
  但凡参与过扶贫工作的人都知道,国家认证能力的提升绝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自然结果,而且还是强大的政治和行政动员的结果。
  目前,所有的贫困户都经过了技术识别和社区瞄准。简言之,对贫困户的识别不仅要计算其收入水平,还要经过“四议两公开”的社区民主过程。所以说,如今扶贫取得的“战绩”,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扶贫干部长期以来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
  根据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者徕村第一书记刘晓宇的介绍,脱贫干部会从村一级组成核验小组,到每一户去核验这一户是否符合脱贫的政策。核实后,再召开屯级评议会,确定该贫困户是否符合脱贫标准。屯一级公示无异议后,到达乡一级评议。一级一级评议、一级一级公示,都不存在异议后,才会对这户贫困户进行脱贫。
  并且,扶贫是各个贫困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行政资源的投入也是巨大的。比如每个村都会配置扶贫工作队,每个干部都有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每个单位都要领扶贫任务,任何一户贫困户的退出,都要经过公开公示等程序。
  某种意义上,强大的体制动员能力是中国扶贫经验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判断中国扶贫成绩的可靠依据。
  事实上,一些地方的脱贫攻坚工作,让人难以理解的并不是工作太虚,数字不精准,而是本着“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对精准扶贫的衡量近乎“严苛”。
  (作者珞珈散人,选自“侠客岛”2019年1月11日,有删改)
  简评
  此次人们对江苏17人未脱贫事件的质疑是一件坏事,反映出大家对脱贫信心的缺乏、对脱贫工作的不信任。但是,也可以说是一件好事,它为我们揭开了脱贫工作的面纱,使大家对脱贫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精准脱贫,不是口号,而是國家在制度层面上的完善,以及扶贫工作人员的行动实践。在这样的情形下,实在没必要怀疑脱贫数据的真实性。
  必须认识到的是,我们说脱贫或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前提条件都是“在现行标准下”。现如今,我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贫困线标准都在人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这既合于贫困概念,同时也高于人均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一些相对发达的省份,比如江苏,会提高贫困线到年收入6000元。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贫困户,或许比其他贫困县的小康之家生活得还要好。
其他文献
亲爱的妈妈:  昨天,你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在睡梦中,你紧锁着眉头,似乎有放不下的烦心事。  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留下你在家中独自支撑。虽然腿脚不便,但你却比别人的母亲更能忙里忙外、起早贪黑。我坐在床边静静地看着你,看着你憔悴的容颜,心里五味杂陈:对不起,女儿没能为你分忧解难;妈妈,您受苦了!我轻轻地抚摸着您那饱经风霜的脸,希望您能好好睡一觉;我幻想着时光可以慢些流逝,别让您这么快就变老。  大多
期刊
“二儿,帮妈妈擦下桌子!”  “二儿,吃饭了。”  “二儿,早点睡吧!”  “二儿……”  啊!啊!啊!真是烦死了!我终于受不了了,大声对妈妈吼到:“能不能不二儿、二儿地叫我啊!我都这么大了,多丢人啊!别人都有好听的小名,为什么我的小名这么土气!”吼完便转身摔门进了卧室。  放学回到家,我俩默默相对,都没有说话,一直低头吃饭。妈妈先吃完,站起来的时候,我发现妈妈的眼睛红肿着。应该是被我气哭的吧!今
期刊
放飞青春,励志感恩,是中考作文的热点方向。如2019年山西“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江西“钥匙”,连云港“谁敢,就赢”等作文题,都着眼于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放飞梦想。这样的作文立意注重思想性,符合当下社會价值观的导向。  青春,是追梦的季节。在青春的天空里,有梦想相伴,有亲人鼓励,也有风雨泥泞、苦闷彷徨。是什么,助力你成长,给予你力量,让你拥有挑战困难的勇气、果断的
期刊
近日,一则题为《男孩心脏骤停,过路护士抢救成功》的视频在网络中获无数人点赞。据了解,事情发生在云南昆明,一名男孩在路上突然倒地,没有呼吸,心脏骤停。护士杨昆娥此时正好路过,立即跪地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经过近2分钟的按压后,男孩终于恢复心跳,随后,男孩被送医,经治疗已无大碍。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有同行质疑杨昆娥的施救方法并不专业,该话题因此还上了热搜。  近年来,医护人员参与公共场所急救的事例不
期刊
1月6日,一段男童被绳绑住悬在半空救猫的视频引发关注。原是老人的猫被困在4楼阳台,老人就从5楼将男童放到4楼营救猫。男童被绳索紧紧缠绕站在4楼阳台边角,摇摇晃晃地将猫放入袋中后被樓上的人接力拽回。辖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回应称,执绳老人与男童系祖孙均平安,已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  “吊孙救猫”视频令观者心惊肉跳,生怕一个不小心,老人失手或者绳子松开,导致孩子掉下去,要知道这可是5楼,真掉下去非死即伤,
期刊
倾听父母亲人的声声叮咛,是对他们的理解;倾听同学朋友的句句发言,是对他们的尊重;倾听花草蜂蝶的软语呢喃,是对它们的亲近……学会倾听,你会发现生命是如此美好;学会倾听,你会更加热爱生活。  以“倾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感情真挚是作文的灵魂。虽然作文题目中并未明确要求真情实感,但是在评分细则中则特别强调过。那么,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我们如何做到情真
期刊
从记事起,我便一直和奶奶在一起生活。  每天,当星星还在眨着眼睛,奶奶就悄悄起床开始劳作。伴着微弱的灯光,奶奶一头乌发熠熠发光。那时奶奶还年轻,她的头发像瀑布般流淌着,那是她的骄傲。  躺在被窝里看奶奶梳头发,是我儿时最欢喜做的事。奶奶的头发长而柔顺,她梳得悠然从容。她会微笑地看着我说:“小懒虫,起床了,奶奶给你梳头发。”我会撒着娇、撇撇嘴:“不梳头,太疼了。我要看奶奶梳头发。”  奶奶嗔怪起来,
期刊
中考语文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主要是以句子排序题的形式出现的。需要根据语意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常见的句子衔接有如下几种方式: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1.(2019·重庆B)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
期刊
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南北朝以后,学士是指司文学撰述的官员。唐代翰林学士是文学侍从之臣。明代翰林院士、翰林侍读、侍讲学土是词臣的荣衔。明朝末年设有典礼院,亦置学士。  硕士,名称最早起源于五代,《五代史》记载:“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硕士,在古代是指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博士,此词最早起源于战国时代。当时博士
期刊
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出乎我们预料的事情,有时甚至让我们措手不及。你是否有过“意外”的经历,或者,你亲眼看到“意外”发生在你的身边……请你以“意外”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不少于600字。  文章贵曲忌直,平铺直叙的文章往往淡而无味,记叙文要想叙事曲折有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调整叙事顺序,采用倒叙或者插叙的写法。运用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提前,也可以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运用插叙,进行合理联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