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贫困:成因抑或演化?——城市增长与贫困的互动分析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v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贫困与不平等密切相关,城市增长放大了贫困发生的社会效应.城市贫困既体现为多元致因,又显示出多维结果.从人口与经济的关系视角,城市贫困表现为经济收入与城市生活成本的倒置,并以贫困线的方式加以确认;从人口与空间的关系视角,城市贫困意味着以贫困线加以标识的、横亘城市地理空间的社会区隔.能力、流动性和资源控制是城市贫困的形成原因,而收入低下、机会丧失、阶层隔绝是城市贫困的演化结果.城市反贫困需要从机会与结果两类不平等入手加以思考,综合分析城市贫困的因果关系,防范贫困的地理转移与社会蔓延.
其他文献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小资产者"立场和"先验的上帝"假设进行了批判,从而揭示出蒲鲁东历史意识的前提性局限.蒲鲁东在对所有权合法性的质疑和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建"中完成了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并由此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意识.但他将历史规律归结于某种观念的逻辑演绎,因而无法提出变革所有权和建构未来社会形态的可行性方案.马克思指认出蒲鲁东的历史意识是植根于"小资产者"的狭隘、精致的利己主义,其根本目的在于捍卫"小资产者"的个人财产与私人利益,所以蒲鲁东的理论非但无法将人类社会引向未来的光明前景,甚至可能会诱使人们倒退回中世纪
在劳伦斯眼中塞尚最重要的成就是画出了苹果的苹果性,展示了苹果自身的独特属性.他从绘画和文学的双重视角阐发了塞尚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对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传统的反叛的观点.劳伦斯对塞尚作品中的本能与直觉的重视并不是现象学式的哲学沉思,而是一种以生命本能对抗理性传统的生命政治学.绘画所带来的生命的愉悦是对这个理性传统超越语言的反抗,其意义和价值需要长于思考的文学建立起来的批判话语才能充分展现.这种分析方式对于跨媒介艺术理论研究的启示在于提醒研究者以不同门类艺术的感性体验为基础,探究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互补性,进而把跨媒
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中的劳动者就业遇到的问题,受到社会各方关注,"老问题、老解法"、"新问题、老解法"是当前社会法学术研究的主流观点.在笔者看来,传统业态劳动关系的调整涉及理论上的正本清源;新业态就业关系的发展更涉及历史条件的制约.就业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非中心化管理及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在经验总结、观念更新的前提下实行制度创新,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才可能得到切实保障.
历史表明,正义与社会迁变有着内在共振.当代,人类文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智化迁变.正义实践呈现复杂的总体特征,既面临着第三次理性祛魅公共性建构发展方向上的分化——主体的"客体化"与客体的"主体化",也存在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主体失衡、应用失衡、算法失公、数据失公等复杂问题.数智时代,其正义理念、制度和逻辑建构、形塑等实践,存在一个不断趋向平衡的指向,而包容性、适洽性和渐进性则是正义实践的基本遵循.
自汉代至赵宋王朝建立,儒家探讨经权问题大多认同《春秋公羊传》"祭仲知权"的论断,并以"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作为经权关系的经典表述.北宋儒者在"尊王"思想指导下,对《公羊传》"祭仲知权"的判定大力批驳,否定《公羊传》的经典地位,动摇了自汉以降儒家探讨经权问题的经典依据.程颐顺应此潮流,明确反对"反经合道为权"这种观点,主张回归《论语》《孟子》,重新诠释经权理论,提出"权亦是经也"的观点.他的经权思想,是政治立场先于理论论争,改变了《论语》《孟子》以及汉儒探讨经权问题豫设的语境,回避了对《论语》当中记载的孔
罗马法中的遗产买卖制度包含遗产买卖、射幸买卖、债权买卖、诉权买卖等方面,被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以不同的方式继受.主要有《法国民法典》采用的买卖法为中心继受模式,《奥地利普通民法典》采用的射幸合同继受模式,《德国民法典》采用的继承法继受模式.我国在清末继受德国民法时,斩掉了其中的遗产买卖内容,导致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学界皆对该制度无知,幸好《澳门民法典》对此有规定.就中国大陆而言,不知遗产买卖制度的不利结果是否认权利是买卖合同的客体、不承认浮动客体的买卖、虽承认具体的射幸合同却不抽象承认射幸买卖制度、分不清
论文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落实了春秋战国之交越国会稽山诸城、石塘、槜李等四十多处军事地名的目前位置;勾画了允常时期、句践败亡时以及后者从吴国放还时越国的不同边界,认为句践灭吴以前,越国在不同时期的疆界大体稳定,特别是北边与吴国的交界线基本停留在大槜李区域;考察了吴越争霸时期吴越间三次标志性的战争:吴王阖闾战败的槜李之战、越国十年生聚之后的首战吴都南郊姑熊夷之战以及越国灭吴的关键之战笠泽之战;纠正了文献记载与传注的某些错误;落实了槜李之战与姑熊夷之战的地点;考释出《越绝书》中的"会夷"即现在的杭州湾.因此推
黑格尔主义把历史视为经验事实和先验理念的结合,是神圣的精神在时空中的逻辑展开.受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赛德尔迈尔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人的精神症候——中心的丧失,它意味着上帝之死、艺术的非人化和整合艺术品的解体.与之不同,格林伯格则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艺术追求艺术纯粹性的进程.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跨媒介艺术史旨在以艺术跨媒介性的目光重写艺术与艺术观念的历史.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不断涌现的政社合作实践,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赋予了新的内涵.运用制度逻辑的视角,分析S公益组织与基层政府合作关系中蕴含的制度逻辑,及其引发的行动策略和功能后果,研究发现,与基层政府的深度合作,为S公益组织塑造了以"印象绩效"逻辑与"服务绩效"逻辑为核心的双重制度环境,使其组织实践表现出"展示性"与"实务性"并重的特征.双重制度逻辑的张力,一方面促进了S公益组织的规模扩张和服务深化;另一方面也导致S公益组织的内卷化发展.新时期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需要在功能范围明
自画像和自拍像都是建构人类自我形象的审美方式,都有记录真实的原初目的,都强调个人身份、自我意识的呈现.自画像自文艺复兴后真正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出现在历史舞台,艺术家从隐身于画布之后到逐渐进入画面中心,是自我意识觉醒和艺术权力的表征;随着手机媒介的出现、大众的热情参与,自拍像成为一种大众表征自我、传达自我的传媒艺术.从镜子到芯片镜头的工具媒介变迁、从边框形式的固定到游移,自拍像解构了自画像时代艺术家建立的艺术威权,但同时也带来了身份的"误认"和个人的"缺席".考察自画像和自拍像的审美嬗变,可以了解艺术媒介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