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软木画的现代沉浮与启示

来源 :齐鲁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286929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州软木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是独有的将雕、画做到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以刀代笔,采用特有木材进行细致雕刻,同时构思山水布局,辅以以小观大、于细微之中展现万千世界的艺术方式,营造出“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受到国内外的喜欢和赞赏.软木画的发展历程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却是经历发展最高峰和濒临灭绝的大起大落.其中突出问题即在商品化大生产时代,福州软木画的从业者主动放弃对艺术的坚守和创新,一味追逐效益而忽视品质,从业人员的自我艺术修养和提升不够,对其传承和发展的漠视,等等,所有这些又将软木画推向衰败的绝境.反思福州软木画的发展困境,切实解决其危机,从事这一行业的手艺人任重而道远,坚守品质、不断创新、做好传承,福州软木画的明天会更好.
其他文献
当下中国歌剧创作取得了为人瞩目的 成就,但也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有编剧、作曲的问题,有导演的问题,当然还有歌剧理论评论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歌剧作为音乐戏剧的本质属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歌剧故事不能一团和气,歌剧人物不能温文尔雅,歌剧音乐不能甜甜蜜蜜.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各位朋友:rn大家好!泰山学术论坛——第二届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优秀歌剧评论推优活动,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圆满完成各项议题,今天就要顺利闭幕了.rn在这两天的时间里,各位同仁和各位朋友,为了推动中国歌剧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愿景共襄盛举,促成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全国性学术盛会,为本次论坛和会议贡献了一批有深度、有高度的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
期刊
围绕“中国歌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主题,2021年10月26日-28日,“泰山学术论坛——第二届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优秀歌剧评论推优活动”在山东济南举行.在为期一天半的学术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们分享了歌剧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了中国歌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思索、中国歌剧的基础性问题研究、现当代中国歌剧评论、中国歌剧创演研究、中国歌剧事业现状与发展研究五个方面的交流与研讨,既有交锋,又存共识,具有良好的前瞻性与开拓性;与此同时,主办方面向全国征集歌剧评论论文,并从中评选出27篇优秀论文.本次论坛百
各位代表,各位同仁,大家好.又一次在山东济南与大家相会,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刚才听了很多代表的发言,由衷体会到了很多真识高见,心中觉得格外欣慰.rn在本次歌剧论坛所设的议题中,有一个议题是“中国歌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对于这个议题我很感兴趣,也有着一些切身体会,下面我就谈谈我对中国歌剧民族化、国际化的一些粗浅看法.
期刊
《刘天华创作曲集》与《瞎子阿炳曲集》,自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万叶书店出版,至今已有70年.回顾两本曲集出版的前前后后,不仅对于学习、研究我国二胡、琵琶演奏艺术乃至整个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我国音乐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秦文琛于2012年创作了作品《行空》(为琵琶与弦乐队而作),泛音的大量运用呈现了该曲的主要音响特质.作曲家以泛音为核心要素,将琵琶改变定弦后,四条弦上能被听见的所有泛音作为音高素材,通过不同奏法的融合,探索各种音响的可能.通过对于该作品音高组织的研究,结合琵琶与弦乐泛音的运用,探索其音响特质、和声现象以及其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阐述该作品在音响观念、和声技术等方面的独特意趣.
“物性”本是材料的客观物理属性.在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中,“物性”已不是简单地构架画面形式语言的物质载体,还被赋予物质材料精神诉求,从而完成材料“物性”与创作主体内在的精神融通,实现材料生命力的精神升华.与此同时,置身当代艺术语境,材料“物性”还应该具有文化的符码意义,并呈现出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的文化信息.只有充分认识材料“物性”,充分展现材料“物性”,进而才能深入发掘和利用材料“物性”,并最终促成综合材料作品意义的生成.
赵玉琢素描对山东艺术教育有着权威性指导意义,素描中表现的刻画之初的情感交流、情绪酝酿、激情积蓄以及表现欲望的培养,刻画过程中程序的控制,逻辑性思辨,科学规律的应用和艺术性处理,刻画完毕时又回归到精神性表现与文化意识的阐释,这是一套完整严密的教学体系.其油画作品透出的自然的格调,朴素的天性,学院派可品读可批评的经典型、学术性,长期坚持研究性而达到的画面的难度技巧,由娴熟技巧达到的精神性与文化意义,同样诠释着艺术教育家对艺术、生活的认知与实践深度.
《李清照南渡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为建立李清照纪念馆而作,是王凤年的代表性作品.该图无论是笔墨,还是造型,都呈现出了对传统工笔仕女画技法的集大成式运用,但在构图与设色上,却融入了焦点透视、明暗光影的西画元素,巧妙的融汇中西,为工笔仕女画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出别样的特色.在传统工笔画复兴的背景下,研究该图的形式语言和意境构造,可为当代工笔仕女画的现代转型提供借鉴.
《鲁班经》是明代以来具有典型民间文化与民间工匠思想的以建筑营造与家具设计为主的造物事典,本文对以明代《鲁班经》为基础,通过对个中条目、篇章的系统分析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四种结构性关系:以《鲁班经》为代表的民间刻书技术的普及,标志着中国传统民间匠作技术与知识走向文本化的普及——民间营造技术的相对规范化、标准化、模数制的形成;木刻印刷本《鲁班经》的民间盛行潜在地与官武营造典籍存在某种“冲突”关系;文人群体将民间匠作技术、知识纳入到文化思想的叙事文本中,并影响民间匠作技术经验的文本化形成,进一步推动了民间匠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