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语文教师们在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的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表现感到困惑:学习时提不起精神,讨论质疑时,思想懒惰,被动接受;品析优美语句时,学生也常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从几个方面作着应景的分析。作者通过对参加过的公开课的综合分析,提出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现教师风采。
关键词: 语文教师 个性风采 乐观自信向上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没有教师热情主动地投入,没有教师强大的个人风采、气场,语文课堂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吸引力。只靠学生理性的学习目的和被迫的学习态度,想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倦怠之情是很难的。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展现良好的个性风采呢?
1.不做教参的传声筒,要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认知。
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把教参上提及的普遍观点简单机械地传达给学生,而要把知识、认知和教师的个人生活经验、积累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思考与感悟,用生动有效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经过自己的思考、交流与探究,学生才会真正地接近文本,接近大师的思想。试想,如果教师上课时只是人云亦云地把别人的观点传达给学生,自己岂不成了教参内容的传声筒,如果再有表达不清、模糊晦涩的地方,这个传声筒的作用就更加有限了。与其这样,倒不如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的资料。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学生在课前已进行了自我的钻研与学习,课堂上他们一方面在认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也在冷静地审视老师的教学,当老师只是机械地把别人的理解强加给他们时,他们是不屑的;当老师展示了良好的个人素质,他们就会被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所感染,被老师明白晓畅的思路所吸引,被老师深入的思考所折服。学生的眼光是锐利的,他们不仅能感受到老师上课前的精心准备,而且能为老师不甘心人云亦云的进取与努力而喝彩。
2.重视学生的课堂感受,优化课堂结构,让教学效果最大化。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作为主导的教师就不能忽视主人的感受。教师就要时时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优化课堂的结构。
听专家的课我感触良多。同一文本的教学,他们能触摸到文章的精髓之处,找到教与学的切入点,提纲挈领地引领学生在文本中穿梭,游刃有余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如在春风微雨中穿行一样惬意温馨。这样的课堂组织结构,让人叹为观止,为我们平时的教学树立了榜样。我们除了要向语文专家学习、向教学能手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而且备教法、备学情,最好的教法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法。在确定教法时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出发点,制定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这样就能避免教学的草率与机械。
以新课标为教学指向,去探索、优化适合学生的课堂结构,对于提升教师的个性风采是大有帮助的。当然,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统一模式,只有适合学生、适合文本教学、能让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变化是良好教学结构的特点,在不同文体、不同文本之间变换教学模式,在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教学中,教师的良好形象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
3.满腔热忱地投入教学中,树立清新、热情、得体的形象。
世上最难的事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教书育人的事业是神圣的,但也是艰难的,长期的辛劳会消磨掉教师身上的锐气与进取心,长期的伏案艰辛会让教师的心灵平淡而麻木。因此教师要始终满腔热忱地投入教学中,时刻提醒自己要充满激情地走上讲台。当教师有与“天下英才”评论“千古文章”的激情时,学生又怎么不会有“把酒言欢”式的快乐投入呢?当教师在课堂上热情激昂地投入到教学时,就会收获来自学生的一份尊重与热爱,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教师是需要敬业奉献的职业,但敬业奉献的教师并不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不一定是教学成效显著的教师。苦行僧式的教师在学生眼里往往是腐朽落后的代名词。面对求新求异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整洁、得体、稳重、有品位的外表与优美、清新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结合成教师良好的外部形象,对于提升教师整体的个性气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4.终身学习,饱览群书,开阔视野。
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受学生欢迎,饱含热情、激情投入教学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知识渊博、在语文课堂上能旁征博引的教师受学生欢迎。部分一线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勤于学习对教师从教的重要性,教学的艰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磨平心灵,讓心灵变得粗砺与麻木。勤于工作、疏于学习的结果让他们的工作变得机械,长此以往,他们的思想变得低沉而狭隘,对于正在蓬勃成长的学生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承载人文素质的语文学科,如果没有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仅仅为教学而教学,为工作而工作,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时局、不关心社会,以文本、教参为工作的挡箭牌,这样的教师有何风采可言?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教法的改变固然能给学生一时的新鲜感,但如果操纵教法的教师的学识是浅陋的,再好的教法也必然会在短期内让学生生厌。与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打交道的语文教师,要时时保持对文字的敏感,透过“文以载道”,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了解文坛的最新信息,了解语文教学的新思维,了解当代学生的心路历程。要想掌握如此多的信息,教师就要多读书,向课外进发;亲近新的媒体,了解时代的动态。只有不间断地补充新知,让乐观自信向上的个性风采赢得学生的认同与喝彩,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领航员。
关键词: 语文教师 个性风采 乐观自信向上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没有教师热情主动地投入,没有教师强大的个人风采、气场,语文课堂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吸引力。只靠学生理性的学习目的和被迫的学习态度,想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倦怠之情是很难的。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展现良好的个性风采呢?
1.不做教参的传声筒,要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认知。
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把教参上提及的普遍观点简单机械地传达给学生,而要把知识、认知和教师的个人生活经验、积累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思考与感悟,用生动有效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经过自己的思考、交流与探究,学生才会真正地接近文本,接近大师的思想。试想,如果教师上课时只是人云亦云地把别人的观点传达给学生,自己岂不成了教参内容的传声筒,如果再有表达不清、模糊晦涩的地方,这个传声筒的作用就更加有限了。与其这样,倒不如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的资料。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学生在课前已进行了自我的钻研与学习,课堂上他们一方面在认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也在冷静地审视老师的教学,当老师只是机械地把别人的理解强加给他们时,他们是不屑的;当老师展示了良好的个人素质,他们就会被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所感染,被老师明白晓畅的思路所吸引,被老师深入的思考所折服。学生的眼光是锐利的,他们不仅能感受到老师上课前的精心准备,而且能为老师不甘心人云亦云的进取与努力而喝彩。
2.重视学生的课堂感受,优化课堂结构,让教学效果最大化。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作为主导的教师就不能忽视主人的感受。教师就要时时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优化课堂的结构。
听专家的课我感触良多。同一文本的教学,他们能触摸到文章的精髓之处,找到教与学的切入点,提纲挈领地引领学生在文本中穿梭,游刃有余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如在春风微雨中穿行一样惬意温馨。这样的课堂组织结构,让人叹为观止,为我们平时的教学树立了榜样。我们除了要向语文专家学习、向教学能手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而且备教法、备学情,最好的教法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法。在确定教法时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出发点,制定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这样就能避免教学的草率与机械。
以新课标为教学指向,去探索、优化适合学生的课堂结构,对于提升教师的个性风采是大有帮助的。当然,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统一模式,只有适合学生、适合文本教学、能让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变化是良好教学结构的特点,在不同文体、不同文本之间变换教学模式,在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教学中,教师的良好形象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
3.满腔热忱地投入教学中,树立清新、热情、得体的形象。
世上最难的事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教书育人的事业是神圣的,但也是艰难的,长期的辛劳会消磨掉教师身上的锐气与进取心,长期的伏案艰辛会让教师的心灵平淡而麻木。因此教师要始终满腔热忱地投入教学中,时刻提醒自己要充满激情地走上讲台。当教师有与“天下英才”评论“千古文章”的激情时,学生又怎么不会有“把酒言欢”式的快乐投入呢?当教师在课堂上热情激昂地投入到教学时,就会收获来自学生的一份尊重与热爱,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教师是需要敬业奉献的职业,但敬业奉献的教师并不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不一定是教学成效显著的教师。苦行僧式的教师在学生眼里往往是腐朽落后的代名词。面对求新求异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整洁、得体、稳重、有品位的外表与优美、清新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结合成教师良好的外部形象,对于提升教师整体的个性气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4.终身学习,饱览群书,开阔视野。
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受学生欢迎,饱含热情、激情投入教学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知识渊博、在语文课堂上能旁征博引的教师受学生欢迎。部分一线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勤于学习对教师从教的重要性,教学的艰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磨平心灵,讓心灵变得粗砺与麻木。勤于工作、疏于学习的结果让他们的工作变得机械,长此以往,他们的思想变得低沉而狭隘,对于正在蓬勃成长的学生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承载人文素质的语文学科,如果没有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仅仅为教学而教学,为工作而工作,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时局、不关心社会,以文本、教参为工作的挡箭牌,这样的教师有何风采可言?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教法的改变固然能给学生一时的新鲜感,但如果操纵教法的教师的学识是浅陋的,再好的教法也必然会在短期内让学生生厌。与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打交道的语文教师,要时时保持对文字的敏感,透过“文以载道”,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了解文坛的最新信息,了解语文教学的新思维,了解当代学生的心路历程。要想掌握如此多的信息,教师就要多读书,向课外进发;亲近新的媒体,了解时代的动态。只有不间断地补充新知,让乐观自信向上的个性风采赢得学生的认同与喝彩,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领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