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脉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飞速发展之时,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各种形式的摩天大楼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习惯于追随现代主义的浪潮而容易忽视中华历史文脉的传承,从而导致城市风貌的千篇一律。因此,历史文脉的应用在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中显得尤为珍贵。
   关键词:历史文脉;文化;城市规划;形式
   一、历史文脉的含义
   (一)历史文脉的基本概念
   “历史”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发生的事件的总和。“文脉”一词则来源于语言学的理解范围,主要定义为精神文化继承与物质文明的传承。因此,历史文脉则可以理解为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精神文化与物质文明的双重延续。
   历史文脉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化精髓。历史文脉好比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与内在涵养,它能够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其精神风貌能通过其历史文脉很好地反映出来。
   (二)历史文脉的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历史文脉大致可以分为物质形式与精神形式。物质形式主要表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其中既包括自然形式,还包括人造形式。自然形式主要表现为一个地区的地形、山川、河流、湖泊。人造形式主要表现为一些文物古迹,建筑房屋。这些要素不仅是历史文脉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是历史文脉传承的载体。精神形式则表现为历史变迁所流传下来且具有时间印记的文化内涵。其主要表现为生活习俗、节日庆典、饮食特色、艺术图案、音乐等。物质形式与精神形式共同构成了历史文脉的要素。
   (三)桂林市的历史文脉简述
   桂林市盛产玉桂,故命名谓之“桂林”。桂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这也决定着桂林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风景区。早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就已经在桂林兴安开凿了灵渠,这也是当时军事与水利文化的代表。桂海碑林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以摩崖石刻和山水文化闻名于世。
   桂林市除了囊括当地的物质文脉形式之外,还拥有深厚的精神文脉与内涵。在桂林生活着的不仅仅是汉族和壮族人民,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居民在此定居。其中壮族的“刘三姐”象征着当地的赛歌集会;苗族的刺绣蜡染极具民族特色;瑶族妇女服装上的花色花纹也充斥着当地的文化内涵;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也形成了极具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文化建筑形式。
   二、桂林市的背景
   (一)桂林市概况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气候宜人;桂林同时拥有天然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文化资源。
   桂林市由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象山区、雁山区和临桂新区组成。各个区之间有着便利的道路交通与桥梁,此外,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城市公共区域以及城市绿地也分布密集,城市内部空间同时具备生态性、功能性、娱乐性与观赏性。临桂新区的发展也为桂林这座山水之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桂林市的规划模式
   从桂林市的整体布局来看,桂林市的规划有着新旧之分。旧城区(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象山区)占据着桂林市的主体部分,新城区(临桂区、雁山区)则分布在主城区西侧和南侧。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旧城区主要负责以旅游接待为主的第三产业,而临桂新区则是以发展房地产为主,雁山区则是主要以教育发展方向为主,目测也是桂林市未来的大学城。桂林市定位为旅游城市,其规划模式是以旅游景区为核心展开规划的。市区内部有着大面积的公园绿地,绿地的存在一方面与旅游接待相结合形成旅游景点之外,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桂林市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需要。
   由于桂林市具有依山傍水的地理性,为了不对山水景色般的城市天际线造成破坏,城市建筑高度具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即便是在最繁华的市中心区域也没有高层建筑的身影。桂林市除了发展以公园为主的旅游景区之外,还对十字街、东西巷等商业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活动,使之成为了商业氛围与文化交流并存的城市特色区块。
   桂林市的地形属于喀斯特地貌,地下多为溶洞且结构复杂,考虑到安全性,修建地铁并不可行。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桂林市内道路分布较为合理且修建了部分高架桥。
   (三)桂林市风貌与建筑风格
   当代桂林城内的建筑大多为近几十年来新建而成。在不断地规划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桂林市逐渐形成了以山水之城为契机的生态旅游城市。城市旅游景区与城市公共区域也渐渐地显现出雏形。俯瞰桂林市,城市建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比如在桂林市火车站周边,建筑形式简洁,整体风格呈现出现代主义的气息,各种商铺与各式霓虹灯相互映衬形成了相对繁荣的城市景象。
   为营造出桂林山水景观的意境氛围,桂林市大部分公园内部的建筑通常是中国古典主义风格。拱角式的屋檐上均匀地铺设着大小相同形状类似的瓦片,斗拱与横梁圆柱之间的形式作为建筑承重构件的同时也凸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装饰。此外,建筑门窗上雕刻的柱与柱之间的花纹隔断也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与桂林本土的文化内涵。除了公园之外,在桂林市的商业街区(十字街、东西巷)也极具特色。由于街区商业性的需要,在许多建筑内部会出现较为现代的装饰,用于体现休闲性、娱乐性与趣味性。甚至在東西巷还可以看见古典中式与哥特式混搭的建筑形式,颇具民国时期的历史样貌。
   三、历史文脉在桂林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一)历史文脉在桂林市整体规划中的应用
   桂林市的整体规划是以城区内部的山水为主要区域对四周进行放射状的规划模式,以自然的山水美景为基准,进行公园绿地与旅游景区的规划处理,发展了当地旅游的同时也为城市注入了历史文脉的血液。为了避免城市绿地遭到污染,城区内部的工厂等污染源也都迁往至其他区域,这既是对于桂林绿水青山的保护,也是对于桂林山水文脉的传承。    (二)历史文脉在桂林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以及城市内部其他具有公共交流属性的场所等。就桂林市而言,公共空间数量相对较多且分布相对集中,历史文脉在各个公共空间中均有体现。
   例如象山景区,象鼻山是景区的核心景点,这是流水对岩石的长期冲刷而形成的富有特点的山石景观,形状类似象鼻;这里经过人们的规划与改造形成了著名的象山景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历史文脉在公园中的有效应用以及人们对于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弘扬。
   公共空间还包括作为桂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东西巷;该街区通过当代人的理解与思考展现出了民国时期的风貌,毕竟街区建筑的外立面带有古典中式与古典欧式混搭的形式特征,而且街区建筑的内部装修也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对于个性时尚的追求。
   (三)历史文脉在桂林市建筑中的应用
   在桂林市,能代表当地历史文脉的建筑当属日月双塔。从体量上看,该建筑由体积稍大的日塔和小体积的月塔组成,并且双塔之间由18米长的水族馆在水下形成连接。从形式上看,二者均以多边形为基本形状,通过向上收缩式叠加的组合方法形成尖顶的建筑造型。从建筑材料上看,日月双塔外观均由纯铜装饰,塔上的所有建筑构件与装饰细节也均由铜材拼接而成。此外,装饰花纹也具有桂林的传统韵味。在双塔的四周,墙壁以及门窗等部分都有精美的漆画与雕花图案进行不同程度的装饰;色彩以黄、绿、蓝、黑、白为主,图案形式主要有各种植物花草以及瑶族图案“瑶王印”。花纹与图案具有浓厚的桂北特色与民族内涵,是历史文脉在建筑中的生动体现。
   四、历史文脉在桂林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建议
   (一)使用恰当的历史文脉表现手法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历史文脉可以通过具体的形式或图案分别进行直接与间接的表达。所谓直接表达就是将传统文脉中的图形与文字在城市规划的各项要素中进行直接应用,或者是对传统文脉中的某一概念以特定的形式进行直观的呈现。至于间接表达则是对特定的文化形式进行抽象式的处理后,隐约而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手法既不相同于古典形式也不类似于现代风格,能够恰到好处地将历史文脉进行表达。
   就桂林市来看,这座城市存在着丰富的历史文脉资源,例如象鼻山、漓江水、摩崖石刻、日月双塔、侗寨鼓楼、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各民族文化与传统;只是在桂林城的规划中,历史文脉的表方式上过于直接。有时候历史文脉可以与现有的不和谐因素相结合(比如城中村以及问题建筑),在结合的过程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
   (二)使用合适的历史文脉表达载体
   为了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历史文脈,也可以采用合适的城市载体。在桂林市内,可供使用的文化载体有很多,城市中一些破败且急需改造的建筑房屋可以成为历史文脉的表达载体,还包括城市中的景观小品(路灯、垃圾箱、花坛、休闲座椅、凉亭、廊架、公共雕塑、桥梁)。文化载体可以是街区道路、地块布局,也可以是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甚至还可以是整座桂林城。正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那样,设计者将整座巴西利亚城作为文脉的表达载体,将“有意识地追求尊严和高雅”的文化概念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且运用双轴线的形式将政府区域与居住区相区分;在轴线交叉点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并最终形成弧形双翼的城市平面造型。
   对于桂林市而言,历史文脉可以凭借图形的方式对桂林城区进行整体规划,将街区道路布局与土地功能利将结合,再用以富含历史文脉的图形方式呈现出来。这也是对表达载体的合理运用。此外,也可以将某些文化元素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相结合;尤其是桂林甲天下广场,在规划过程中融入文化图案,以图案的形式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也不失为文化载体表达之良策。
   五、总结
   历史文脉作为一座城市的精神象征能合理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的发展将会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历史文脉可以分别以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方式对城市大大小小各个空间进行渗透,从而使城市由内而外散发出活力。历史文脉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不仅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文化自身而言也可以带来文化弘扬与文化发展的社会价值。桂林市在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脉与风景名胜的同时,应该将文化元素充分利用,努力打造充满文化氛围的城市空间。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利用方式有很多种,更多的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挖掘。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二版)[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黄科宏.浅论桂林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J].规划师,1994(04).
   [3]吴志强.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10.
   [4]葛煜喆.码头环境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表达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8).
   (作者单位:冯治宇、冯思豫、张琳,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邵继红,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住宅作为房地产的主要用途类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选定调查区域安徽省芜湖市,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区域内不同类型住宅小区的居民,了解安徽省芜湖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现状,总结目前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物业管理服务质量进行满意度分析,探寻影响物业管理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提出改善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逐步提高居民居住的舒适度
期刊
摘要:电力多经企业是我国电力体系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面对电力体制的深化改革,将电力多经企业全面推向市场,使得企业承受巨大的发展压力,因此电力多经企业必须积极探索适用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电力多经企业面对体制改革为什么必须实行内部控制;然后探讨电力多经企业实行内控以来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体系的对策。对于促使电力多
期刊
摘要:文章基于品牌定位模型理论,以海底捞服务取胜的出色定位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了恰当的定位及相应的营销策略的制定对于企业品牌发展产生的作用机制。解释了海底捞如何选择优质服务的空白定位点,分析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海底捞如何成功将其“变态级”的服务传递给消费者,在形成良好口碑效应的同时加快了品牌形象的建立。   关键词:定位模型;海底捞;服务品牌   一、引言   近年来,社交需求、
期刊
摘要:中国皮具之都S镇的皮革皮具产业自改革开放初期起步,三四十年的经营为区域经济发展、外贸出口增长、拉动全国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被固化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单一类型中,在今天新科技革命的冲击和全球生产要素的再分配下,产业利润大幅缩减。在产业初期和城镇发展中采取了较为粗犷、规划滞后的方式,导致了现今产业乱象难以根治、半城镇化问题突出。从政府层面看,高昂的社会治理成本和有限的地方财税贡献,也让皮革皮
期刊
摘要:文章对现存的黄冈市东坡文化元素进行了整理,在着重分析黄冈文化产业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以及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东坡文化的构成。通过借鉴吸收其他地区优秀文创的精华,试图针对性的将东坡文化这一地域性文化融入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中去,提出了弘扬东坡文化、发展黄冈文化产业等应对措施。以期使设计出的产品不落俗套,更好地承载文化内涵、民俗风情及深层价值,带动黄冈的经济融合发展与崛起。   关键词:东坡文化
期刊
摘要:十九大以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样的一场攻坚战——如何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建立美丽宜居乡村,在农村各地热烈打响了。研究发现农村人才的匮乏,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阻碍之一,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则给美丽乡村建设添上了浓厚的一笔。文章以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为例阐述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互促进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   一、对美丽乡村建
期刊
摘要:“互联网+智慧税务”是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运用于税务领域的信息共享机制。由于我国智慧税务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互联网+智慧税务”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税务部门缺乏信息共享意识、获取涉税信息效率不高及缺乏制度化、常规化数据共享机制等问题。文章以文山州税务局为例,采取走访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旨在找到智慧税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探讨通过区块链等新技术构建互联网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引入可持续增长,并以2017年A企业年报为基础进行2018年财務预测并与同期实际年报指标进行比对分析,进一步挖掘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次数、权益乘数、利润留存率四方面预测指标与实际指标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可持续增长在企业财务预测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增长;财务预测;财务分析   一、可持续增长的概念   可持续增长是指不发行新股或回购股票,不改
期刊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即“三资”管理)工作,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已经成为各级巡视巡察和监督检查的重点。为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防范村级干部“微腐败”行为的发生,规范村级财务行为,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结合旧寨工作实际,积极进行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模式有益探索和创新,走出了一条富有旧寨特色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模式新路子—
期刊
摘要: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的基础,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十二连城乡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根据习近平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要处理好规划水平不高、特色魅力彰显不足、人民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的问题。坚持规划先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差距;对策  建设美丽乡村与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联系,建设美丽乡村是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