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针对高职院校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思路,构建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原则、依据,并就如何改进电力类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式,强化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与仿真机实训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具体的设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力类 技能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110144-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数量日益增多,电力行业及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就业市场上香饽饽,该类型的高职毕业生大有供不应求的趋势,这就为电力类高职院校进一步做好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契机。为此本文针对当前一些电力类高职院校电力类技能人才培养的情况,结合自已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电力类高职院校应科学正确定位电力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类高职院校正在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以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紧紧围绕着培养高素质电力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其电力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十分明确和正确的,但也要看到有一些电力类高职院校受计划经济时代和几十年办学经验的影响以及出于将学校办成本科院校的追求,习惯于(或有意)将电力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电力类技术人员,比如就有些电力职业学院就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定位在培养电力工程师上(如培养发电厂电气车间专责工程师、大型电厂变电所的电气运行值班工程师、大型企业动力车间的电气专责工程师等等),与电力类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类似,这些院校对其他电力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也有同样情况。众所周知,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其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就有明显的不同,最终的效果也不会相同。将高职院校电力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电力工程师,这与当前高职高专的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是不尽相符的。其次从电力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来说,其入学成绩不高,一般都在本科录取分数线以下,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薄弱,如按本科教育、学历教育那一套的要求来要求他们,明显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电力类高职院校应科学正确定位电力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电力类技能人才,如培养各类发电厂的电气运行值班员、电气设备检修工等;各级供电局和供电公司的变电站运行值班员、变配电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工、线路检修工等。
二、树立科学的高职院校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路
高职院校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电力企业和相关的工业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众所周知,电力行业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多,技术更新快和自动化程度高的一个行业,并且工种繁多,多达200多个工种(电力类专业覆盖了其中近一半的工种),技能点就更多。由于高职院校电力类专业覆盖的工种和技能点繁多、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这就使得我们在制定某专业教学计划时无法对准具体工种或技能点,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购买再多的先进设备,引进再多的从事电力生产的现场技师都是杯水车薪,无法覆盖所有所需的技能点。并且也不能以某个工种来培养学生。例如,我们按照电厂运行值班员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而用人单位却需要电厂电气设备检修工,学校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要出现错位,这样就容易出现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因此培养电力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应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是由学校说了算,而是由市场决定、由就业决定、由企业来决定。
“以素质为本位”。是指在校期间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就是给学生增加和提高电力行业所需要的特有的素质:如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安全素质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本分工作,提高学生技术、技能也必须依靠提高素质来达到。对电力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尤其是这样。安全生产是电力系统最大的效益,分析电力行业的安全事故,往往都不是由操作者技术、技能因素造成的,数据表明,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甚至员工的气质类型等专业与职业素质才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以能力为核心”。是指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来使学生获得电力生产所需的各项技能。我们常说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如果以技术、技能为核心,那就是给学生一条条的鱼。学生把鱼拿去,可能还没烹调就腐败了。技术、设备过时了,相应的技能也就成为“屠龙之技”。所以在电力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中,一味追求技能,不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是舍本求末,是不明智的。我们必须把握好学生通识性关键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上岗后,经过短期培训、学习和适应,就能较快掌握岗位技能,为电力企业生产与发展做出贡献。
三、以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院校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一)以能力为核心构建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要培养出电力企业所欢迎的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对大部分电力类高职院校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整合教学内容。
要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所先是对原有的带有“学科式”痕迹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大家知道,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改革的核心,也是专业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构建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的重点。重构以能力为核心的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可根据电力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为主线,以本专业就业方向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同时考虑到学生转岗能力和职业技能发展能力,将课程与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成以基本素质模块、岗位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拓展模块等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例如:高职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可按如下三大模块构建其新的课程体系:
1.基本素质模块:主要由公共文化课、电工技术实训模块、电机及控制模块、电子技术实训模块、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等组成。
2.岗位技能模块:按本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及岗位技能要求,设置电气设备模块、高电压试验模块、电气运行模块、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模块、综合自动化模块等5个模块,分别培养学生从事工作岗位所需的各种职业技能。
3.职业能力拓展模块:主要是开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注重特种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进行选择。如开设电工测量及仪表、钳工、焊工、计算机绘图、小发明小创造、人文与科学、现代科学技术、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毕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模块。能力拓展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照顾到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促进每位学生的特色发展,使学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转岗能力和新岗位自学能力。
(二)以能力为核心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后,必须对各个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可依据以下的思路进行:
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技能课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把理论与实践,专业和基础整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促进,使教学内容既包含有理论又包括实训技能,通过重新整合,可以避免各课程间不必要的重复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整合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发展性,要将现代科技发展、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技术和管理、服务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四、改变与改进高职院校电力类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式,强化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与仿真机实训
过去的高职院校电力类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些训练与现在的培养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电力类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应大力培养学生适应电力行业及工业企业的发电设备、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工作的能力。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典型电厂的发电机组运行规程,分析机组启动条件和方法,设计机组启动停止步骤;结合典型事故及故障案例,分析机组常见事故及故障的现象、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总结机组运行注意事项。随着机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机组单机容量的增大,运行经济性、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将成为衡量机组运行及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分析和计算,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厂机电设备及辅助设备系统影响机组运行经济性的因素,讨论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安全性的措施和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十分有用的。改变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发电机组、变电站运行规程与电气设备检修规程的学习、分析、研究和实践,可以突出电气设备运行与电气设备检修主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处理电气设备运行与电气设备检修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仿真机实训奠定良好的基础。
强化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与仿真机的实训,对于缩短学生毕业后在电力企业及工业企业的培养时间,实现目前流行的“零试用期”的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仿真机实训应成为专业实践教学尤其是运行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电气设备运行操作与维护为主题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是进行仿真机实训的基础,而仿真机实训又使以电气设备运行操作与维护为主题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得到升华。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相互促进,是以往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比拟的。为了使仿真机实训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在进行仿真机实训前,最好能安排学生先到电力生产现场实习,这项实习除了了解电力生产过程组织管理外,主要熟悉电力生产设备的作用、组成、在现场的位置和工作原理等。培养学生电气设备运行操作技能,必须把重点放在仿真机模拟训练上。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电力生产现场是不能自己动手的,甚至连亲自“看”的机会也未必有,因为有的操作在电气设备正常运行中并不经常做。但是,仿真机实训并不能完全代替现场实习,如果对电气设备不清楚、对其设备布置不熟悉、对典型运行参数无概念,要想仅通过上仿真机得到很好的效果也是不可能的。
高等职业院校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培养过程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非常多,教育教学的难度比较高。但只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培养效果,培养出电力企业所欢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基金项目:高职院校电力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期间重点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桂桂高教{2005}168号)。
参考文献:
[1]王亚忠、陈国华等,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6).
[2]屈卫东等,高职高专动力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6).
[3]徐沛林,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陈国华,男,福建龙岩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处长、硕士、动力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等职业教育;王亚忠,男,山东莱阳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自动控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力类 技能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110144-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数量日益增多,电力行业及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就业市场上香饽饽,该类型的高职毕业生大有供不应求的趋势,这就为电力类高职院校进一步做好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契机。为此本文针对当前一些电力类高职院校电力类技能人才培养的情况,结合自已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电力类高职院校应科学正确定位电力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类高职院校正在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以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紧紧围绕着培养高素质电力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其电力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十分明确和正确的,但也要看到有一些电力类高职院校受计划经济时代和几十年办学经验的影响以及出于将学校办成本科院校的追求,习惯于(或有意)将电力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电力类技术人员,比如就有些电力职业学院就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定位在培养电力工程师上(如培养发电厂电气车间专责工程师、大型电厂变电所的电气运行值班工程师、大型企业动力车间的电气专责工程师等等),与电力类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类似,这些院校对其他电力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也有同样情况。众所周知,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其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就有明显的不同,最终的效果也不会相同。将高职院校电力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电力工程师,这与当前高职高专的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是不尽相符的。其次从电力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来说,其入学成绩不高,一般都在本科录取分数线以下,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薄弱,如按本科教育、学历教育那一套的要求来要求他们,明显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电力类高职院校应科学正确定位电力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电力类技能人才,如培养各类发电厂的电气运行值班员、电气设备检修工等;各级供电局和供电公司的变电站运行值班员、变配电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工、线路检修工等。
二、树立科学的高职院校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路
高职院校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电力企业和相关的工业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众所周知,电力行业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多,技术更新快和自动化程度高的一个行业,并且工种繁多,多达200多个工种(电力类专业覆盖了其中近一半的工种),技能点就更多。由于高职院校电力类专业覆盖的工种和技能点繁多、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这就使得我们在制定某专业教学计划时无法对准具体工种或技能点,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购买再多的先进设备,引进再多的从事电力生产的现场技师都是杯水车薪,无法覆盖所有所需的技能点。并且也不能以某个工种来培养学生。例如,我们按照电厂运行值班员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而用人单位却需要电厂电气设备检修工,学校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要出现错位,这样就容易出现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因此培养电力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应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是由学校说了算,而是由市场决定、由就业决定、由企业来决定。
“以素质为本位”。是指在校期间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就是给学生增加和提高电力行业所需要的特有的素质:如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安全素质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本分工作,提高学生技术、技能也必须依靠提高素质来达到。对电力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尤其是这样。安全生产是电力系统最大的效益,分析电力行业的安全事故,往往都不是由操作者技术、技能因素造成的,数据表明,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甚至员工的气质类型等专业与职业素质才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以能力为核心”。是指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来使学生获得电力生产所需的各项技能。我们常说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如果以技术、技能为核心,那就是给学生一条条的鱼。学生把鱼拿去,可能还没烹调就腐败了。技术、设备过时了,相应的技能也就成为“屠龙之技”。所以在电力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中,一味追求技能,不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是舍本求末,是不明智的。我们必须把握好学生通识性关键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上岗后,经过短期培训、学习和适应,就能较快掌握岗位技能,为电力企业生产与发展做出贡献。
三、以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院校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一)以能力为核心构建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要培养出电力企业所欢迎的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对大部分电力类高职院校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整合教学内容。
要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所先是对原有的带有“学科式”痕迹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大家知道,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改革的核心,也是专业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构建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的重点。重构以能力为核心的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可根据电力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为主线,以本专业就业方向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同时考虑到学生转岗能力和职业技能发展能力,将课程与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成以基本素质模块、岗位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拓展模块等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例如:高职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可按如下三大模块构建其新的课程体系:
1.基本素质模块:主要由公共文化课、电工技术实训模块、电机及控制模块、电子技术实训模块、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等组成。
2.岗位技能模块:按本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及岗位技能要求,设置电气设备模块、高电压试验模块、电气运行模块、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模块、综合自动化模块等5个模块,分别培养学生从事工作岗位所需的各种职业技能。
3.职业能力拓展模块:主要是开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注重特种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进行选择。如开设电工测量及仪表、钳工、焊工、计算机绘图、小发明小创造、人文与科学、现代科学技术、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毕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模块。能力拓展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照顾到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促进每位学生的特色发展,使学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转岗能力和新岗位自学能力。
(二)以能力为核心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后,必须对各个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可依据以下的思路进行:
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技能课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把理论与实践,专业和基础整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促进,使教学内容既包含有理论又包括实训技能,通过重新整合,可以避免各课程间不必要的重复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整合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发展性,要将现代科技发展、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技术和管理、服务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四、改变与改进高职院校电力类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式,强化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与仿真机实训
过去的高职院校电力类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些训练与现在的培养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电力类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应大力培养学生适应电力行业及工业企业的发电设备、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工作的能力。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典型电厂的发电机组运行规程,分析机组启动条件和方法,设计机组启动停止步骤;结合典型事故及故障案例,分析机组常见事故及故障的现象、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总结机组运行注意事项。随着机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机组单机容量的增大,运行经济性、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将成为衡量机组运行及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分析和计算,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厂机电设备及辅助设备系统影响机组运行经济性的因素,讨论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安全性的措施和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十分有用的。改变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发电机组、变电站运行规程与电气设备检修规程的学习、分析、研究和实践,可以突出电气设备运行与电气设备检修主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处理电气设备运行与电气设备检修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仿真机实训奠定良好的基础。
强化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与仿真机的实训,对于缩短学生毕业后在电力企业及工业企业的培养时间,实现目前流行的“零试用期”的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仿真机实训应成为专业实践教学尤其是运行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电气设备运行操作与维护为主题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是进行仿真机实训的基础,而仿真机实训又使以电气设备运行操作与维护为主题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得到升华。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相互促进,是以往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比拟的。为了使仿真机实训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在进行仿真机实训前,最好能安排学生先到电力生产现场实习,这项实习除了了解电力生产过程组织管理外,主要熟悉电力生产设备的作用、组成、在现场的位置和工作原理等。培养学生电气设备运行操作技能,必须把重点放在仿真机模拟训练上。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电力生产现场是不能自己动手的,甚至连亲自“看”的机会也未必有,因为有的操作在电气设备正常运行中并不经常做。但是,仿真机实训并不能完全代替现场实习,如果对电气设备不清楚、对其设备布置不熟悉、对典型运行参数无概念,要想仅通过上仿真机得到很好的效果也是不可能的。
高等职业院校电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培养过程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非常多,教育教学的难度比较高。但只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培养效果,培养出电力企业所欢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基金项目:高职院校电力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期间重点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桂桂高教{2005}168号)。
参考文献:
[1]王亚忠、陈国华等,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6).
[2]屈卫东等,高职高专动力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6).
[3]徐沛林,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陈国华,男,福建龙岩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处长、硕士、动力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等职业教育;王亚忠,男,山东莱阳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