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工具是一种态度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tx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抵达赵龙工作室的时候,看见了躺在门口的半截红木。这是他最近正在进行的作品之一“朽木”,乍看下是很普通的木头,内部已经空空如也。赵龙计划在其中镶上一些黄金石子和钻石,略有“败絮其中”的寓意。早年在德国留学时,赵龙背着家里跑到当地的一间制作珠宝首饰的工厂当学徒,结果一待就是五年。也许是德国人的严谨、注重细节给他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性格里有几丝不拘小节的他,面对创作却始终保持认真精细的态度。现在赵龙除了接手一些私人定制的工作外,也尝试用这些高成本的材料进行带有“反讽”意味的艺术创作。“珠宝几乎已是一种权贵象征,可是我想透过它们给人以启示,告诉人们别太‘拜金’,有点信仰。珠宝也是可以让人反省的。”这份朴实,也在他的工具上“留下烙印”。
  S=surface Z=赵龙
  S:是否有几件对你意义深刻的工具?
  Z:那太多了。我有一支用了十多年的放大镜。像我们做珠宝这行的,随身都会带着(20倍)放大镜。若某天我分文没有,靠它就可以“吃饭”、可以生活,它是我生活的凭据。我刚入这行的时候,做了很多鉴定的工作。那时基本就是它陪着我。“采货”的时候,我也都用它来判别材料的优质与否。我还有一套为人们量戒指尺寸的“环”。现在已经有300对左右的“新人”戴着由它们定量尺寸的戒指结婚了,这也算是它带给我的一种成就感。
  S:工具对你而言是怎样一种存在?
  Z: 对我来说,工具也可以认为是态度。就算你再熟悉这个工具,使用时也需要一点点细细去做。工具越精确,同时加上你的认真,做出来的东西才可以更精致。
  S:是否曾自己制作过一些工具?
  Z:雕蜡时使用的小刀片,都是自己制作的。此外,因为一般标准的烙铁“尖”特别容易“热过劲”,我都会为它换一种材料,譬如说银。这样才可以保证在熔蜡的时候,最后出来的模子不变形。其实很多工具破损了我都会留着,坏了都有地方可以修它们,毕竟还是喜欢用顺手的工具。
其他文献
4月的一天,记者应邀参加一个增芳德葡萄酒的品鉴活动,当天所要品鉴的是八款美国加州最具特色的增芳德葡萄酒,活动开始之前,在忙碌的工作人员中,记者注意到了一个专注的身影,她身着素色职业装、美丽的棕发,也在帮忙倒酒,而与别人不同的是,她表现得更为认真、小心翼翼,凝视葡萄酒的眼神似乎可以熠熠生辉,让人难以忘怀。活动开始了,却见她放下酒瓶,微笑地走到台前。  活动之后的第三天,记者与她坐到了威斯汀大酒店一楼
期刊
工具有很多种。  我们说的是与艺术家、设计师相依为命、互为彼此的那一种。它们是这些创意家们的永恒情人,与他们一起 “繁衍” 了那些让人心动心碎心跳的作品。  还有人,因为太爱他们的工具情人,直接给它们建了一座博物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意。我们将此专题献给那些爱工具的创意家们,工具并非没有生命,你有多爱它,它就有多智能。
期刊
他们视工具为自己的另一双手;有时他们和工具较劲,有时他们被工具征服;他们会经常改造甚至是发明某些工具,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会被工具改变。他们是一群与工具互为彼此、相依为命的人。
期刊
“博特的古董工具博物馆”,位于美国西部奥洛威尔市的一间工具“档案馆”。由布迪·博特(Buddy Bolt)和莱拉·博特 (Laila Bolt) 夫妇创立于1985年。现馆内收纳有上万种工具,涵盖汽车制造、铁路轨道到加油站、农场等等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此外,馆内还专门陈列有同一工具于每个国家的不同 “版本”。博物馆现由创始人之子迈克·博特 (即本文作者) 经营。  小时候,班里的家伙们都以
期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科学家眼中,连食物残渣也大有用处。甘蔗用作胶水,土豆做成餐盒。本期材料栏目邀请MC新材料博物馆北京部的许军舰博士介绍四种创新材料。  01 蔗糖胶水  人们吃甘蔗的时候手上总是很粘,制糖工业总会带来这些黏糊糊的废料。德国制造商把甘蔗当粘合剂,构成Eco-HPL板材的核心。这种板材的甲醛排放量低于0.01,安全环保,回收后还可以制成其他层压板,易于塑形,多用于室内设计、墙面
期刊
不久前,许向东为他工作室门前十几平米的空地松了土,准备种下几株向日葵。“撒下种子,为它们浇水、施肥——等待它们生根发芽,这种感觉就像画画一样享受。”他坦言正如植物的“归根性”,每一位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都离不开其最初的一切。“最初”的那个许向东,学过木工活,做过木匠。“或许我的‘缘’在此,所以我后来一直与木板打交道。”当我们留意那些把许向东引向与木板发生“碰撞”的工具,却是从 “细磨” 到 “猛砍
期刊
通常当我们说到工具,脑中会潜意识联想到以下几个选项:A.与机械零件相关的工具:扳手、螺丝刀等;B. 生活类相关工具:笔、尺子、剪刀……当思索至第三个选项,你开始质疑工具似乎无处不在。工具即 “物” 的一种,同时也是 “造物” 的方式,也是你 “废物” (解决一个麻烦)关键的第三只手。在此我们不想大费周章与你讨论有关工具的存在意义,请耐心沿着这条细小时间轴,一切都会不言而喻。  这是个老故事。某天,
期刊
卢征远有一个癖好,播放影碟时喜欢观看最后的制作花絮。他认为,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往往更吸引人。相对地,工具之于卢征远,就像是可以用作收藏的 “宝贝”。  S=surface L=卢征远  S:是否有几件对你意义深刻的工具?  L:有时我觉得自己对工具的熟悉程度,几乎到了忘记它是“工具”的状态。譬如我有大大小小、不同型号的工具刀。我是雕塑专业出身,它们对我来说如同画家的笔一样。其实工具是艺术家双手的一
期刊
木头、椅子是老伙计  阿克塞尔松自称是 “来自森林的老木匠”,父母都是种植林地的农夫,“深谙树木的 ‘灵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十二岁的一天,他从学校木工课上抬回来一只碗柜——柜门上略显拙劣地雕刻着一幅骑马少年图以及他的名字缩写。这是阿克塞尔松制作的第一件家具,至今仍被他保存在工作室里。这只结构巧妙的柜子引起其老师的注意,他鼓励年少的阿克塞尔松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专业木匠。当时“设计”一词的定义在欧洲
期刊
我拿着我的工具,针也是我的武器  S=surface  X=许静宇  S:怎么定义你的作品形式?是雕塑还是装置?  X:我觉得任何东西都是雕塑,包括一个杯子、一个门把手、你的戒指、你的每一次化妆,都是一种造型,都可以叫做雕塑。说它是雕塑或装置都不那么准确,我更愿意把它们称为“造型艺术”,我想这样带有更广泛的含义,比如说对于这个世界或内心世界而言。  S:现在看来,对你创作最有影响的起点是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