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校涌现大批公益型学生社团,在扶贫支教,宣传环保节能,帮扶弱势群体等方面广泛开展志愿活动,但缺乏长效和可持续发展机制。而高校公益创业将推进社会的进步、社团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有机结合,在缓解一定社会问题的同时,为社团发展方向及其骨干成员的职业规划提供更大可能性。实践中的高校公益创业对原来老习惯老套路的“路径依赖”形成强烈地冲击,搭建了高校与当代社会发展的互动平台,并不断对社会发展渗透和扩散,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源。
关键词:公益创业;学生社团;高校
一直以来,大学生都是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活跃在帮扶弱势群体、宣传环保节能、扶贫支教等志愿活动中。大批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存在让大学生志愿活动有了更好的系统性和组织协调性,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高校公益型社团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其道德品质修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高校公益组织体系不成熟,缺乏理论指导;高校社团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资金、师资等方面投入不足;学生流动性大,缺乏统一有效的社团文化;社会关注度高,但认可度和支持度低原因,使社团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往往是起步阶段充满热情,却难以长期维系。如何使高校公益型社团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9世纪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公益创业,是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公益创业强调创业过程中兼顾社会公共利益,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企业;志愿公益活动;产学研混合型。
以公益创业的新思维新理念推动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长效发展,即是公益型社团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发展的需求。
一、高校公益创业以“公益”为内核,兼顾经济效益,助力社团长期稳定发展
高校公益创业将社会责任使命、社团经营和学生个体发展密切结合,在缓解一定社会问题的同时,为社团发展方向及其骨干成员的职业规划提供更大可能性。与一般的非营利组织相比,高校公益创业有更好的基础和前景,它通过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获得一定的营利,主要用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使其能持续的达到对公益目的追求。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学校职能部门,如团委、学工部、就业处等,很难给予学生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而在公益创业的过程中则可以多方位整合社会和企业的资源向学生提供更具实质性的就业服务。公益型社团是将志愿活动组织化,公益创业则是将社团建设事业化、企业化,以实现社会价值为主要前提和目标,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使社团发展更加持久稳定。
二、高校公益创业可以促进资源整合及组织协作,推动公益型社团全面发展
但现阶段各高校在面对人才培养新形势下,缺乏突破性的应对措施,思想观念滞后于形势和实践的发展,各职能部门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而高校公益创业也许正是一条新的思路。公益创业的性质决定了其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整合资源,高校公益创业更要求高层次的协调保障。注重深入开发组织内部协作潜力,积累组织外部合作经验是创业工程中的重要环节。高校公益型社团要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力量,不仅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纳志愿者,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志愿者流失过快问题,这无疑需要校内外各部门共同支持。高校公益创业必须认识社会、企业资源的重要性,紧密联系,力争做到校企平台无缝对接。实践中,一些已经成形的高校公益创业给习惯于老套路的“路径依赖”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方向,为高校搭建了与当代社会发展互动的平台,帮助高校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向社会渗透和扩散,这正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转型,向社会接轨的重要推力。
三、高校公益创业特有的优势有利于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较之于社会公益创业组织,有许多先天性的优势。可以避免社会行政因素的限制。高校公益创业来源并依托于公益型社团,参与人数多,参与面广,其活动和发展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且在经费、程序等层面给予更为宽松的政策。在此基础上,高校大力公益创业教育,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机制体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战略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得以提升。通过有效的引导教育,将公益创业精神积淀为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模式,更有甚者,培养一批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家。他们将关注社会问题,从这些问题本身出发,在实现企业的经济目的的同时履行其社会责任,致力于去探寻更高效率与更大生产力的结合方式。
参考文献:
[1]闫小龙. 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发展研究[D].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 2012
[2]韩文雅. 参与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公益困境的分析与破解[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23(4): 23-24
[3]潘翠兰. 对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134(4): 33-35
[4]田艳媚. 基于公益创业的辅导员职业发展趋势[J].《学理论》, 2012,14: 221-222
关键词:公益创业;学生社团;高校
一直以来,大学生都是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活跃在帮扶弱势群体、宣传环保节能、扶贫支教等志愿活动中。大批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存在让大学生志愿活动有了更好的系统性和组织协调性,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高校公益型社团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其道德品质修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高校公益组织体系不成熟,缺乏理论指导;高校社团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资金、师资等方面投入不足;学生流动性大,缺乏统一有效的社团文化;社会关注度高,但认可度和支持度低原因,使社团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往往是起步阶段充满热情,却难以长期维系。如何使高校公益型社团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9世纪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公益创业,是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公益创业强调创业过程中兼顾社会公共利益,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企业;志愿公益活动;产学研混合型。
以公益创业的新思维新理念推动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长效发展,即是公益型社团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发展的需求。
一、高校公益创业以“公益”为内核,兼顾经济效益,助力社团长期稳定发展
高校公益创业将社会责任使命、社团经营和学生个体发展密切结合,在缓解一定社会问题的同时,为社团发展方向及其骨干成员的职业规划提供更大可能性。与一般的非营利组织相比,高校公益创业有更好的基础和前景,它通过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获得一定的营利,主要用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使其能持续的达到对公益目的追求。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学校职能部门,如团委、学工部、就业处等,很难给予学生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而在公益创业的过程中则可以多方位整合社会和企业的资源向学生提供更具实质性的就业服务。公益型社团是将志愿活动组织化,公益创业则是将社团建设事业化、企业化,以实现社会价值为主要前提和目标,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使社团发展更加持久稳定。
二、高校公益创业可以促进资源整合及组织协作,推动公益型社团全面发展
但现阶段各高校在面对人才培养新形势下,缺乏突破性的应对措施,思想观念滞后于形势和实践的发展,各职能部门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而高校公益创业也许正是一条新的思路。公益创业的性质决定了其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整合资源,高校公益创业更要求高层次的协调保障。注重深入开发组织内部协作潜力,积累组织外部合作经验是创业工程中的重要环节。高校公益型社团要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力量,不仅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纳志愿者,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志愿者流失过快问题,这无疑需要校内外各部门共同支持。高校公益创业必须认识社会、企业资源的重要性,紧密联系,力争做到校企平台无缝对接。实践中,一些已经成形的高校公益创业给习惯于老套路的“路径依赖”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方向,为高校搭建了与当代社会发展互动的平台,帮助高校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向社会渗透和扩散,这正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转型,向社会接轨的重要推力。
三、高校公益创业特有的优势有利于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较之于社会公益创业组织,有许多先天性的优势。可以避免社会行政因素的限制。高校公益创业来源并依托于公益型社团,参与人数多,参与面广,其活动和发展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且在经费、程序等层面给予更为宽松的政策。在此基础上,高校大力公益创业教育,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机制体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战略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得以提升。通过有效的引导教育,将公益创业精神积淀为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模式,更有甚者,培养一批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家。他们将关注社会问题,从这些问题本身出发,在实现企业的经济目的的同时履行其社会责任,致力于去探寻更高效率与更大生产力的结合方式。
参考文献:
[1]闫小龙. 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发展研究[D].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 2012
[2]韩文雅. 参与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公益困境的分析与破解[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23(4): 23-24
[3]潘翠兰. 对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134(4): 33-35
[4]田艳媚. 基于公益创业的辅导员职业发展趋势[J].《学理论》, 2012,14: 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