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视阈下综艺节目成功动因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er08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8年9月,《奇遇人生》在腾讯视频上线,开播后获得受众一致好评。本文拟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通过分析该节目在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四个层面对受众的需求满足,探析其成功动因,并为当代国内综艺节目提供现实借鉴。
   关键词:《奇遇人生》;“使用与满足”;国产综艺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119-04
   《奇遇人生》为腾讯视频自制的明星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共十期,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十位明星嘉宾的奇遇故事,在十期节目中,不同的嘉宾分别去往十个不同的地方,进行特殊的旅行体验。该节目于2018年9月25日上线,开播后引发观众积极讨论,豆瓣评分高达8.9分。《奇遇人生》以独特的选材视角出发,聚焦人物内心体验,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专业的制作团队,高水准的画面制作,在视听感受上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振。
   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H.赫卓格、B.R.贝雷尔森、麦奎尔等人分别就广播媒介、印刷媒介、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家E.卡茨等人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锁链过程。其中,麦奎尔等人于1969年对电视节目进行调查,归纳了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并抽出了它们之间共通的四种类型,即: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1]。本文将以上四种类型作为参考,探究《奇遇人生》对受众需求的满足。
   二、 《奇遇人生》对受众的需求满足
   《奇遇人生》作为国内首档明星纪实类真人秀节目,不同于以往单纯以游戏任务为主的娱乐型真人秀,节目定位于“探索”,嘉宾在旅程中探索世界,既是对外部可观的世界的感受,亦是与自身内心世界的对话。节目致力于“用世界丈量心灵维度”,独到的节目宗旨,使受众在观看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需求满足。
   (一) 节目定位旅行体验,实现受众心绪转换   《奇遇人生》由一名主持人,也是嘉宾的随行者——阿雅和被节目组邀请到的嘉宾一同去往不同的十个地方,感受当地特有的风物人情,完成自我对话。十个旅行地点分别是非洲、美国、日本、冰岛等颇具特色的地方,每一期的主题设置也相当吸引受众,如小S去非洲看大象,春夏去美国追赶龙卷风,诸如此类,让受众通过观看节目,感受到另一番风情,看到另一个世界,暂时“逃离”生活的压力和负担,远离琐碎无聊的日常,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起到放松心情、转换心绪的作用。
   1.去娱乐化,探求人物内心宁静
   说起真人秀节目,受众脑海里大多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几个或几群当红明星在节目组规定的任务下,你追我赶完成游戏,或与在场观众进行互动,时不时冒出令人爆笑的对话或者行为,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甚至丑化人物的行为引起关注,令人捧腹。
   诚然,此类的节目也可以起到令受众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作用,但大多停留在浅薄的逗乐层面,无法与受众达到情感和心灵上的共振。而《奇遇人生》节目刻意去掉“娱乐至死”的固有模式,回归人物本身,关注的是人物与环境的共生关系。第一集的内容是小S与阿雅同嘉宾共同去非洲看野生大象,提到小S,观众对其的固有感受,可能是语出惊人,大胆泼辣,靠反常规行为取得关注的综艺人物。但在这一集中,镜头多次对准阿雅和小S在非洲草原时的面部神态,镜头中的两人,沉稳内敛,在大自然环境的照应下,均表现出了安静温柔的内在力量。随着记录继续往下进行,她们遇到了小象走丢、小象被猎杀的惨痛现实,在对话中,小S忍不住流泪,并不断提到自己的女儿,通过此景,观众感受到了小S对家庭的热爱,对生灵的悲悯与对自然的敬畏,从而感受到了其自身强大的母性力量。
   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受众在看到所呈现的内容时,不禁会被带入情境,通过颇具质感的纪录片画面,褪去浮躁的外界纷扰,用镜头凝望着自然界中的阳光、草木、云雾。在观察人物行动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时,受众也会寻求到内在的宁静。
   2.内涵深刻,体现人文“温度”
   《奇遇人生》开播后,许多观众在评价此节目时,均提到“温度”一词,认为其是一档有内涵有温度的综艺[2],笔者所理解的此种“温度”,即是节目立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与其他类型真人秀中刻意营造的煽情氛围不同,《奇遇人生》依旧秉承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客观记录主体人物所处的环境,在此节目中,所邀嘉宾并非受众人追捧的“大明星”,他们去掉了流量与光环,同普通旅客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观察者的角色。
   在第四集中,阿雅与歌手毛不易去到台北,与当地的公益组织一道,用音乐疗愈疗养院的老人。由于毛不易自身喪母的经历,使其在看望老人时有很多触动。细心的观众注意到,在与老人互动的过程中,毛不易的眼眶常泛泪光,真实流露出的情感使受众动容。同样,在第十集中,陈学冬与阿雅去到山区帮助杨明金完成其建造电影展览馆的愿望,村里的每一场电影,杨明金都是自费放映,三个月前家里的火灾,使杨明金的妻子身受重伤,家境更是入不敷出,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杨明金依旧咬牙坚持着。
   通过节目设置的不同议题,受众在观看时,可以看到节目嘉宾的“奇遇”体验,看到与自身日常反差较大的世界,感受到节目所带来的“温度”与人文情怀,引发自身思考,在释放压力、慰藉心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自身的思想维度。
   (二)明星嘉宾身份塑造,进行“拟态”人际关系互动    “拟态环境”,或称“似而非环境”,最早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3]。由此可以看出,受众通过大众媒介感知到的环境,均为“拟态环境”。在观看节目时,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的选择性接触,与人物实现“拟态”对话,进行人际互动。在《奇遇人生》中,受众对嘉宾所进行的自我呈现,获取信息,实现对话,完成互动行为。
   《奇遇人生》节目组所邀请到的嘉宾也极具个人特色,本身便带有话题性。这些嘉宾在媒介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个人特点鲜明,也不乏大量追捧者。如年仅27岁,就凭借电影《踏血寻梅》获得“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的春夏;永葆“赤子之心”的音乐人朴树;金句频出、广受年轻人追捧的脱口秀演员李诞等。
   节目的嘉宾构成对受众的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奇遇人生》通过精巧的人物组合,使受众在未观看节目之前便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需求满足。而通过观察这些嘉宾在节目中的行为,受众对他们的了解更加深入,也引发了对嘉宾本身的积极讨论,第五集中,阿雅带领朴树去古巴与当地人交流,节目开始,朴树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不适感,甚至说“我后悔了”,在被邀请乘坐摩托车时,也是极力拒绝,可在节目后半场,观众可以看到朴树明显的变化,不但在坐摩托车时表现得极为兴奋,且要求喝杯可乐,并称自己“好久没有喝过可乐了”。
   在这期节目播出之后,网友纷纷对朴树本人及其行为进行讨论,有人称他“真实”“可爱”,也有人称他“需要治疗”,如此种种,在节目播出后,受众通过自发讨论,在网络环境中营造了一个民间舆论场,受众之间可以相互對话,也可以针对某一嘉宾、某一主题发表看法,甚至在网络上与节目组直接进行对话,实现“拟态”人际关系互动,满足互动需求。
   (三)“去剧本化”营造开放空间场,为受众提供自身参考
   在以往的真人秀节目中,即使是对人物的客观呈现,也往往有剧本设定,明星在既有剧本下,进行特定的对话与行为,完成既有人物设定,以期达到让受众满意的观感。如此一来,失去了真人秀的本质内核——“真”。在《奇遇人生》中,导演并未给嘉宾设置特定剧本,在开放的空间场中,摄影机只是起到记录的作用,观众所能看到的是人物完全发自内心的自我呈现,看到的是“真人”,而非“秀”,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大众媒介的教化功能。因此,受众在感受到真实人物行动与对话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寻求共鸣,为自身的行为方式提供参考。
   勒温“场论”将物理学的“场”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认为心理活动是在心理场中发生的,人的行为受心理环境的影响,当下环境中的各种力量决定个体的事件[4]。笔者在此引发出自身浅显的理解:由于《奇遇人生》节目打破了固有的剧本模式,为人物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场,其对话、表情、动作均是在轻松开放的语境中构成的,因此也构成了影响主体行为的心理场,使得主体在行动时抱有轻松自由的心理建设,从而达到真实自然的状态。
   正如嘉宾在拍摄前与导演进行沟通时,问到“我该做些什么”,导演赵琦的回答是“你随便”。由此可见,“旅途”与“探索”才是该节目一以贯之的拍摄理念。而就在这种“随便”中,受众也将节目嘉宾当做与自己在同一心理场的普通人,在深切的情感共振中一同找到自我。在第二集中,春夏与阿雅共同去美国追龙卷风的过程中,春夏本人呈现出自由与松弛的状态,最后滑翔之前,阿雅问她在想什么,答“想自己爱的人”,并反问了一句“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想着爱的人吗?”又如第八集中,李诞与在日华人李小牧的酒馆谈话,话题不外乎围绕着婚姻与家庭。轻松自由的环境烘托下,李诞也坦诚自己已结婚的事实。在第三集窦骁攀登查亚峰中,出现了种种意外,初到查亚峰山脚下的时候,环境并未让他们如愿,连绵不绝的雨阻挡了他们前进的脚步,使他们在山下停留了三天时间,拍摄计划只有七天,所以很有可能无功而返,此时阿雅有些沮丧,担心登不了山会给窦骁带来遗憾,可是窦骁在此刻表现出了一个户外运动者的常态,他宽慰阿雅“你是自由的,永远不要让自己心情不好。”
   麦奎尔认为,电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案等,可以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这种比较,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1]。在这些片段中,通过对嘉宾境遇的考察,受众可以对比自身情况,受到一定启发。
   (四)跨文化内容呈现,满足受众环境监测需求
   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是跨越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界线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国家及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通过越过体系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国内综艺节目的文本内容也纷纷走出国门,带领受众感受不同文化,以及该文化中所蕴含的固有内核与思维模式。
   作为一档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奇遇人生》也将综艺节目制作出了纪录片的质感。十个不同的旅行地点,分别呈现出十种不同的风物景观,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看到不同地方的状况及其变化,拓宽了视野,感受到跨文化的文本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监测环境的信息需求。
   在第九集中,阿雅与赵立新、白举纲一道,前往冰岛,协助一位艺术家完成其作品,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在节目中,当观众看到赵立新与冰岛人合唱歌曲、节目组参加冰岛人的家宴、拜访一位母亲等情节时,可以感受到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北欧极地文化,其中包括冰岛人的家庭观念以及其对子女的教育理念等。又如,在小S的非洲大象之旅中,除了感受到非洲大草原的苍茫辽阔,由于小象被猎杀这一突发事件,受众也看到了这一物种严重的生存危机,在范晓萱的音乐之旅中,受众了解了喀纳斯的绝美景色,看到了一群为了本土文化坚持不懈的年轻音乐人,感受到了母亲与孩子间的强大根系力量;在宋佳的“拳王”访问之旅中,受众了解到了女“拳王”的生存状态,从她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了其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通过每一期节目,受众都可以通过节目中所呈现出的跨文化内容,将自身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对比,获得与自己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引发对自身环境的思考,得到对信息获取的满足。
   三、结 语
   作为国内首档明星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奇遇人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从《奇遇人生》成功动因来看,其对国内的综艺节目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其一,专业的制作团队,有网友称:“该节目每一个画面都可以截屏当做屏保”,专业的纪录片导演赵琦对拍摄画面的高要求,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享有舒适的视听感受;其二,有内在情怀和思想高度的文本内容呈现,使得节目立意深刻,体现出“慢综艺”该有的人文温度。因此,综艺节目要去掉浅薄的逗乐,摒弃哗众取宠的纯娱乐思维,才能使受众从不同层面得到自身所需的信息,并在内心深处留下余温。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豆瓣评论区[EB/OL].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304024/comments?sort=new_score&status=P.
   [3] 胡佩佩.新媒介环境下对拟态环境的再思考——以“甘肃定西高分残疾考生魏祥”为个案分析[J].科技传播,2017,9(16):63-64.
   [4] 申荷永.勒温心理学的方法论[J].心理科学通讯,1990(2):41-44+65.
  [责任编辑:武典]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暴力层出不穷。从滴滴顺风车死者遭人肉辱骂,到2019年埃航空难遇难者被网络上人身攻击,这些案例都揭示了网络暴力的普遍性与其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本文以2019年 3 月 10 日埃塞俄比亚航班坠机后遇难者被人身攻击作为案例,探讨网民和媒体在此事中扮演的角色,并以传播学研究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暴力在此事件中的影响,并找寻网络暴力问题在各个传播环节中能够有效解决的方法,试
期刊
摘 要:随着“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人们表达观点的渠道愈发多样化,进而“舆论极化”现象也频繁出现。人们一开始有某些观点上的偏向,在商议后,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从而形成极端观点,这就形成了“舆论极化”现象。而媒介在此现象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以引发热议的“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中产生的“舆论极化”现象为例,对该事件进行反思,以探究在融媒体环境下媒介发挥的作用。 
期刊
摘 要:随着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融合的日益深入,各大学术期刊纷纷建立数字化发布平台。“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中,微信公众号服务成为读者服务的首选。”[1]如今,面对信息服务平台的升级以及现代用户消费水平的激增,知识服务成为各大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瞄准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以新闻传播类的学术期刊为例,探讨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知识服务模式的现状,并提出其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创新策略,以期为学术期刊
期刊
摘 要:协作学习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当今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不仅是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资源分享、商讨、争论,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N=494),以甘肃省三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协同学习、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协作学习;媒介素养;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期刊
摘 要:新闻作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指引着社会舆论的方向。在新闻实践中,文化得以重塑。与此同时,新闻理论也反映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独特而深远的传统文化。新闻作品能够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社会和时代的价值观与文化观,造成中美新闻理论与实践差异的原因是社会性质、政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等的不同。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作为美国和中国各自国内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具有極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
期刊
摘 要:1939年,新生活运动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创办了半月刊《妇女新运通讯》。该刊通过报道妇女工作的相关经验与进展,号召广大妇女同胞积极参与抗战。本文着眼于《妇女新运通讯》的报道文本,从报道话题、报道内容、叙事手法以及报道体裁四大方面来分析其在妇女动员方面的策略,并为探究抗战时期大众媒体对妇女动员工作的重要影响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妇女动员;宣传策略;《妇女新运通讯》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埃航ET302飞机失事,网络舆论将名不见经传的浙江慈溪女孩送上热搜。舆论暴力的背后展现了现今中国社会的困境——贫富悬殊加剧、互联网思维造就的浅薄、媒体缺乏职业道德操守、男权话语禁锢女性发展等诸多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舆论暴力;贫富悬殊;互联网;职业道德;男权话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05
期刊
摘 要:传播技术的发展将受众与网络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各类媒体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消息的发布都在分秒之间。为了发展,以真实和权威为特点的大众媒体需要不断的对时间碎片化和空间随意化的网络环境做出调整和适应,但是大众媒体仍然需要在变革的潮流中坚守住传媒业的社会责任。本文以《重庆青年报》和《新京报》两家大众媒体为例,论述了在轰动全国的“重庆坠江公交”事件原因调查公布前,两家媒体发布不实报道的做法,以及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环境的影响下,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迅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活跃在大众视野中,依附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五千年歷史的土壤,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品牌优势、展现大国文化底蕴,是当前电视综艺需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优秀的、赋予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注入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更是延续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品牌优势;问题对
期刊
摘 要:科幻电影在世界影视市场中一直备受观众关注,不断激起观众的审美视听共鸣。《流浪地球》作为华语影视真正意义上首部国产科幻电影,开启了中国影视科幻元年,此影片采用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体”的话题,且突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情节。为呈现地球在太空的流浪奇观,摄制组采用超高清特效镜头的审美表现,达到营销艺术传播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展现了中国本土特色文化,进而分析中国科幻影片在全球影视传播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