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场选秀是原创!金兆钧专家观点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byqjkw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Q=《北京青年》周刊
  J=金兆钧(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
   BQ:《我是歌手》请到的都是一些唱功比较好的老歌手,也有网友给歌手的唱功打分,唱功这个东西是什么?
  J:唱功嘛,实际上是处理歌曲的一些方法。比如说 R&B里面有转音啊。唱功的基础都一样,就是呼吸控制。
   BQ:唱功是成为歌手的基础条件吗?
  J:流行音乐不一定,很多民谣体的作品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技巧,用真声唱就行了,就跟我们自个儿唱歌一样。可是职业歌手应当有一些技巧,因为职业歌手需要演唱不同风格的歌。
   BQ:你怎么看网友热烈地讨论歌手唱功这个事儿?
  J:《我是歌手》这里面都在耍唱功啊,因为作为比赛,你很难说去评价感情的细腻,但技术是明摆着的。你的音域扩展能力比别人强,会给人带来一种审美刺激嘛!作为比赛,《我是歌手》主要是拼俩地儿,一个是唱功,一个是编曲的技巧,羽泉在这方面占了挺大便宜,他俩懂编曲,可以参与,不是人家编的我得去适应。至于给唱功打分嘛,那个意义不大。因为你多么好的技术,你那歌选得不合适或者你表达得不感人,还是没用。对于音乐来讲,技巧永远为内容服务。
   BQ:那你怎么看一些观众的“高音崇拜”?
  J:确实有一部分观众,他们不是审美层次要求特别高的,喜欢比如说像《最炫民族风》这类的歌,它不需要复杂的技巧,每个人都可以跟着哼。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呢,渴求听到那些高技术、高层次的表达,就会产生这种高音崇拜,高音崇拜本身也有审美内容啊。康德很早就说过,只要一个庞大的事物不对你产生威胁的时候,你就会产生崇高的感觉。我们平常人唱歌就这么高的音域,职业歌手至少就两个八度了,就是你做不到,他做得到。
   BQ:那这个关于唱功的讨论,引起大众的一个参与,这是一好事儿还是坏事儿?
  J:我当然认为这是好事儿,前两年是太不关注唱功了,有些比赛,基本就是绯闻、八卦、煽情,跟音乐有什么关系?!大众只停留在这么低的水平上欣赏音乐,那不有点儿可悲嘛,还是应当水涨船高嘛。从《中国好声音》到今天《我是歌手》所有的比赛,都开始大大注重技术含量,拍摄、灯光、设计等等更多细节,终于还是意识到粗制滥造还是不行。对于听众来讲呢,通过这样的东西,开始重新把注意力回到声音上来,不管他们是拥护什么反对什么,那这对提高大家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的视野、深度、宽度,都有好处。如果观众要求越来越高,那必然逼着我们的表演者、创作者,甚至一直延伸到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也必须提高水平,那不就好了吗?你说前些年满大街假唱,全是电视台搞的,但恐怕以后再假唱,老百姓自个儿都听出来了,就不看了。
   BQ:在《中国好声音》之后,音乐真人秀节目就风起云涌,湖南卫视就有《我是歌手》和《中国最强音》,这是不是能反过来对流行音乐产业有帮助呢?
  J:帮助有限,因为选秀节目绝大部分不注重原创,音乐要往前走,必须要靠作品。你比如说早年的春节晚会、早年的青歌赛,都是人带着歌参赛。现在选秀普遍的意义上还是一个卡拉OK式的表现,和收视率是有关的,一个特生疏的新歌出来,很难一下打响。流行音乐想要有进一步发展,还得走原创。只不过不一定得要求选秀节目来完成就是了,但是新的、好的东西也应该得到传媒的支持和推广,如果有些选秀节目能注意到这点当然很好,也许明年就有原创歌曲类的选秀节目了。
   BQ:一个问题是,这些真人秀节目,在播出的时候,都特别火,选手也很受关注,但是结束之后,被遗忘得也很快,热度消散得也很快。
  J:这还是产业链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唱片工业本身,现在正是一个青黄不接、左右为难的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唱片没人买了,可是互联网的销售模式没找着,有效的版权保护也没建立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创作就受到很大的遏制了,比如说写了半天拿不着钱啊,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现在有个好歌是属于个体户的,撞出来了,不是一个整体现象。反过来想,强大的电视媒体把歌手推出来了,但是电视台又不是搞唱片制作的。这些新歌手,它没有唱片公司的一个制作过程,个人成功的例子还是太少了。
   BQ:除了我们说的歌唱的技巧,成就一个成功的歌手还需要什么?
  J:不管你能力大小,都需要一个好的团队来支撑,这是外在的问题。如果内在的问题,就是真正的修养,比方说多读书啊,音乐本身方面的积累啊。像刘欢他们这代人,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古典乐的知识都有。做一个职业歌手,肯定是要大量地听,现在的孩子呢,往往成名后就得应付无穷无尽的演出,至于自己的提升就不太注意,缺乏基本的艺术判断力。他不知道自个儿要什么。很多歌手,去花挺大的钱去买那口水歌,看人家口水歌火了,网络歌曲火了我就马上追,这不行。
   BQ:《我是歌手》里,尚雯婕名气不是那么高,但是她对于个人风格还是很执著的。
  J:对啊,她自己搞这种迷幻的英伦式的电子音乐嘛,这肯定比较小众,但她死坚持,然后尽量展现,这个节目本身收视率高,她当然就把自个的听众扩大了。
   BQ:比如杨宗纬,大家对他的演唱评价还是很高的,但是他的代表作不多。
  J:其实我看他也不完全是有唱功,更多的还是他对歌曲的投入,因为他年轻嘛,他相对于那种特别成熟的歌手,反而有点儿青涩的东西,更动人呗。他是比较投入的去处理一个作品,年轻人恐怕还是更敏感一点。杨宗纬赢,我感觉是赢在这个方面,他还有一特点,他老唱女声的歌嘛,包括他那有点憨憨厚厚的形象。也有人跟我说瞧他这模样没有明星气质,可有人觉得像邻家男孩,也不错。
   BQ:《我是歌手》舞台上,有的歌手还没唱就哭了,或者唱着唱着自个就哭了,用哭来打动观众,这是一个问题吗?
  J:苦情态是演艺界一直的一个问题,它是表演的一部分,但是煽过了呢 ——在北方我们一般称为撒狗血,有的人很容易被你打动,但是成熟点的观众会说,过了吧,你至不至于啊。夸大的那些东西,还是要谨慎,从歌手来说要谨慎,艺术是个有控制的一个东西,你做过了有时候适得其反。各个歌手他表达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善于煽情式的表达,其实你看林志炫,他宁可要那种尽善尽美没人味的表达,那很可能他也是有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
   BQ:你几乎见证了整个内地流行乐坛的发展,如果回首过去,跟现在的流行歌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J:我觉得说来说去还是围绕在作品上,我的观点就是中国从不缺好声音,从来也不缺好歌手,也就是说年轻的、潜力极大的声音有的是,就是缺好作品。
其他文献
连绵的雾霾,让北京少了几分春味儿。纵然春花盛开,柳枝抽芽,可不散的寒意加之如钻石般永恒的PM2.5高值,把憋了一冬的人们继续留在室内。  总会有勇敢的人用行动向自然反抗,麦特·霍普(Matt Hope)正是其中一个。这个来自伦敦的英国人,每天都会选择骑自行车的方式完成自己十余公里的通勤路程。然而,暴露在如此的雾霾中骑行显然是在进行一场慢性自杀,而麦特并未因此放弃自己车轮上的生活。  废弃的宜家垃圾
期刊
把皮具拿来当卡纸一样又剪又扭,这种事情谁做得出来?英国知名艺术家 Billie Achilleos把路易威登小皮件巧妙组合,组成栩栩如生的动物,庆祝品牌进入大连五周年,此展览以中国大连这个浪漫城市作为首站。为人们打造一场奇幻之旅!  大航海时代以来,探险家们与路易威登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路易威登先生曾于 1875年为发现如今刚果首都的意大利探险家布拉柴,设计了锌皮和铜皮所制的密封行李箱,陪伴他走过
期刊
过往  小眼睛的孙杨,曾是业内小有名气的一名设计师,他的图书设计作品曾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图书、画册等设计订单接到手软。他在寸土寸金的国贸地段开了工作室,有自己的设计团队,虽然那些同事都不“菜”,可排队找上门的,都只盯着孙杨这一个招牌。  2008年,孙杨 30岁,在这个 “不转行 ”的年岁,他听了乔布斯的演讲,乔布斯说:“如果你很快就会死去,你是否还愿意做现在做的事情? ”他的回答是“不”。
期刊
暮春初夏,草长莺飞。这时节,千万不能少了音乐。  在一年中最舒适的时光,音乐的情绪经过了一个冬天的酝酿终于在春天膨胀爆发。从美国的伍迪斯托克到中国的草莓,全世界的音乐节都在 “蠢蠢欲动 ”。  当冰雪融化,春花盛开,北欧最好的时光终于来了!北欧的 7月相当于北京的 5月。阳光和暖、绿野如茵,而且每一天都长得没有尽头。好容易熬过了漫长的天寒地冻,此时不去户外撒野,简直对不起如此这般的良辰美景。  于
期刊
继因《失恋33天》中的“黄小仙”人气攀升后,白百何戏约不断。去年一口气接拍了三部电影,除了4月12日公映的电影《分手合约》,还有由陈可辛监制的电影《整容日记》及黄真真导演的电影《最后一次说爱你》。目前,她正在海南拍摄冯小刚执导的最新作品《私人定制》,与葛优搭档,这些让她渐成为新一代女演员的佼佼者。白百何的受关注也因与著名歌手陈羽凡的婚姻,先成家后立业,现在的她可谓家庭事业两得意。跟儿子谈恋爱,跟老
期刊
《寒战》公映之前,本刊记者专访梁家辉,当时的他就已经对《寒战》寄予厚望。他把香港电影比作正在停机坪上的飞机,在等待起飞的信号。而这个起飞的信号,就是《寒战》的票房和口碑,“如果《寒战》成功了,那么投资人就会对港片继续恢复信心。”那时候的梁家辉,你可以从他眼睛里看出他希望等到的结果——呐,下一班起飞,就是你了。
期刊
曾志伟说谭咏麟是他一生最爱,百年后 “骨灰也要放在一起。 ”  曾志伟 60大寿,筵开60席,据报道TVB为此花费了400多万。  派对主题是“志在高兴 ”,最紧要开心的港式哲学是曾志伟能在香港冒头的主要原因。  4月 14日是曾志伟的 60大寿,这位谐星出身的演员展示了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他的生日派对云集了 700多个明星和圈内人,几乎囊括了大半个香港娱乐圈,连一向在周日举行的香港金像奖也为其让
期刊
毫无疑问,是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让中国人记住了席琳·迪翁。一部电影的成功,往往能带来主题曲的风靡,而主题曲背后的演唱者,也因此更为大众了解。比如国内男星孙楠,就是随着冯小刚电影走红的。《西游·降魔篇》热映时,被讨论的最多的恐怕是那首《一生所爱》。这首《大话西游》的片尾曲,多年来影迷们还是念念不忘,周星驰也执念不改,又将其略作修改作为主题曲推出。  在音乐被谈论得更少,电影
期刊
网上盛传一个故事,几天前的一个早上,新任酷 6网总裁刘文博收到盛大集团 CEO陈天桥的一封邮件。在信中 ,陈天桥探讨的话题是关于最近在全球热播的美剧《纸牌屋》。这部在全美以及其他40个国家已经成为网络点播率最高的剧集,改编自同名英国政治惊悚小说,讲述了一个老谋深算的美国国会议员与其野心勃勃的妻子,在华盛顿政治圈“运作权力 ”的故事。  这部剧集能够吸引陈天桥的原因不是因为剧情,而是该剧由视频网站
期刊
时尚是不是一门学问呢?从时尚精神上来说,不是。但从时尚行为来说,或者从时尚消费等各个方面来看,时尚的确是一门学问。并且值得学习。它有着广泛深入的纵向资料,据说,一个关于欧洲时尚历史的网上档案系统将于 5月 2日正式建立,该网站名为 europeanafashion.eu,来自欧洲 12个国家的文化机构会参与这个档案的建立工作中,这些机构包括伦敦的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