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见了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q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轻地 我听见了
  微风拍打花朵的声音
  那满树乍然的灿烂
  好像是一枝一枝的烟火
  摇曳我的童年
  我似乎听见了
  一朵时光被吹落的声音
  点点泛黄的心事
  从年少开始含苞欲放
  被雨露滋潤成
  绿叶或者果实的形式
其他文献
有许多地方是要亲自看了,才知道究竟。比如埃及,在过往的所有认识里都是文明古国,伟大得不得了。没有人告诉我,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百分之九十几是沙漠。它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沿着世界第二大河——尼罗河孕育发展起来的。  2017年3月17日我们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18日上午到多哈转机,中午就到了埃及开罗。飞机飞临埃及的国土,从上往下看,看到的就是灰黄。飞机下降,看到低矮的山岭,黄沙填满了山岭之间的低矮之处。
一  上午8点30分,还有半个小时才到与汤姆·莫顿的会面时间,我便给埃迪·布拉格打了一个电话。埃迪是我在《丹佛检查报》的编辑。不过,他今天似乎有点反常,言语和态度显得有点唐突,老是催我挂电话。我打断了他的话,告诉他,我9点要去见莫顿。  “不是开玩笑吧?”他问。    “不是开玩笑。”我回答。  莫顿是理查德·多佛的律师。五天前,有人在一家汽车旅馆里发现理查德的未婚妻苏珊·莱姆的尸体,她是被人掐死
林暮的肚腹那一块似乎又疼起来了。  如此反复的这种疼痛持续了三个月,在林暮经历一次手术后慢慢开始,每次清晨醒来后约半个小时,深夜失眠后约半个小时。她不敢轻易判断这种疼痛缘于何故,就独自一人偷偷地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身体很健康,一切恢复得很好,她将有时间和机会拥有更多的孩子,现在她这种痛不是真的,很可能是她自己臆想出来,如果有需要,他很愿意给林暮介绍一个心理医生。  她还是不愿相信,她的孩子确实不
提起名著,同学们是不是都觉得名著“高大上”?其实,“高大上”的名著背后,可能有曲折的故事。下面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诞生过程就很离奇有趣。  吵嘴吵出来的《鲁滨孙漂流记》  1704年,一艘英国货轮在海上航行。船长和他的助手谢爾克莱格常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谢尔克莱格怒气冲冲地对船长说:“谁稀罕你这艘臭船,我宁可上岸,也比整天总受你的气强!”谁知话音刚落,船长就赶他上岸。谢尔克莱格硬着头皮上了一个
1982年到1984年间,中国废除了运行二十余年的人民公社制度,确立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归各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计平均分,归各农户所有,实行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使用权的分离)。1987年1月,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并对国家征用集体土地及对失地农民安置补偿做出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在我们看来,此一新的土地制度及农地征用法是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低成本、高速度推进工业化与
1976年因撰写任弼时传记,有幸去京拜访国际著名诗人萧三。萧三和毛泽东都是新民学会的会员。当年在长沙时,两人是很要好的学友。早在30年代,萧三在苏联创作和出版了很多诗歌作品,早有国际著名诗人的盛誉。  十月的北京,寒风凛冽,我们来到麻钱胡同一号去拜访萧三。刚走进那狭窄的胡同,只见一位头发苍白的老者,佝偻着身子,迈着极其艰难的脚步朝我们走来。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吧,一看那消瘦的面庞,我便一下认出来者
1967年夏天,父亲被造反派“揪”出来,罪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父亲笑问造反派头头,我一个公社小秘书,怎么够得上当权派?造反派头头想想也对,马上给父亲换了一个罪名,即“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父亲不再抗争,因为母亲的哥哥和姐姐解放前跑去了台湾,横竖也说不清楚。但问题便来了,父亲的工资被停发了两个月,还被下放到一个生产队劳动改造。因为有些不适应,父亲病了,到县城看病。回来之后,听说造反派
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无知无畏以至于“蠢”的时候?  就像本期《童年笨事》中的“我”,因为羡慕几个小伙子在桥栏上跳水跳得潇洒,竟然也去跳。桥栏离水面有七八米,而在那之前“我”从没有在一米以上的高度跳过水,真是“胆大包天”啊!时过境迁,作者回忆自己那时做的“笨事”,反思自己那时的行为,也给我们一些启发。  童年肯定有幼稚的时候,有烦恼的时候,但更多的应该是欢乐。  是本期《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中“我
原文重现: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一期我们要讲的成语是“空空如也”。是不是有这个成语可能来自佛家的感觉?佛家老说“阿弥陀佛,四大皆空”嘛。非也非也,“空空如也”的确是儒家代表孔子说的。孔子为什么要说“空空如也”呢?“空空”还好理解,“我的口袋空空的,我的脑海空空的……”。“如也”是什么东西?字典上说“如”是“……的样子”的意思,“也”不需要
我曾经问过一位著名的词曲作家,他曾创作出几首在我国流传甚广的流行歌曲,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创作?他说,为了青春不留白。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回忆了自己从十几年前开始写作,写报告文学、小说、散文,中间虽偶尔转去做其他行业,终究还是回到文学这根主脉上,其实也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想,对于我们大多数的专业作家或文学爱好者来讲,文学之于我们就是一种特殊的方式,让我们可以在时光流逝后,给岁月留下点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