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着全体学生的面,我把试行了三周的《班级小组评比奖惩制度》亲手从墙上撕了下来,这也标志着花费了我们无数时间与精力的《班级小组评比奖惩制度》被正式废除。从制定到废除,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里发生的一切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次月考之后,我们把座位从原来的“秧田式”变成一直坚持到现在的“茶馆式”。查阅了一些资料,也在班级里做了一些调查,我选择了制定班级小组评比奖惩制度,以期在小组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我们以《乡宁一中学生行为规范量化考核方案》为模板,在征集每位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分别请学习委员制定学习细则、纪律委员制定课堂纪律以及宿舍纪律的细则、团委书记制定行为规范细则、卫生委员制定班级卫生细则、班长对各细则进行整理汇总,最后在班会课上,逐条地进行表决,最终通过,从而形成了《班级小组评比奖惩制度》,以积分的形式评定每个小组的表现,并有一些象征性的惩罚与奖励。制度初成之时我们就相约,先试行几周,试行期间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最后再定稿。看似完美的制度却等不到定稿的时候就被废除,但是其中的反思才刚刚开始……
反思制度的失败,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制订制度之初,我过于追求全面,从一开始,我们的制度就有100多条细则,以期能对所有学生的所有行为进行精细化管理。但是这也导致了记分的学生无法记清所有细则,从而出现该扣分的没有扣分,不该扣分的扣分了,该加分的没有加上,不该加分的乱加分;同样的行为,在第一组加分了,第二组没有加等等现象。这使各小组量化评分不公平,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小组之间的不满,甚至引发组与组之间的矛盾。
制度的制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少一些细则,关键是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非常熟悉,不至于出现记不住的现象。然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增加、完善。小组合作评价制度和其他各项班级制度的建设一样,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更不是从网上下载一个在别人手里行之有效的制度就可以的,而是一个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过程。
我们期待着能够更为精确地、量化地管理班级,制定的内容非常琐细。如仅关于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加分扣分细则就有很多,而且也非常复杂。主动回答与老师点名回答是不一样的,复习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也是不一样的,上述几种情况下答对与答错,加分与扣分都不一样。学生心中都有一理想国,在那里,学生的所有表现都被严格地按照预定程序量化,那里不会有加错分,也不会有扣错分,但是这些都太理想化了。
在实际的操作中,繁琐的加分扣分细则使学生疲于奔命,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相关环节的操作,还要盯着其他组有没有违规操作。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导致制度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了。要制定一个制度,必须要考虑操作成本的问题。一个可行的制度,至少在操作上不能过于复杂。最初制定的制度中有些细则是无法进行量化的,比如“在老师安排的小组活动中,小组表现积极,活动效果好,每次加2分”,何为“表现积极,活动效果好”没有统一的标准,操作难度太大。如果在操作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即使最后的结果是好的,那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制度。
学生都想维护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高一刚入学一个月的时间里,出台一个《班级小组评比奖惩制度》,无疑给了那些想要留下好印象的学生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于是有一些学生就开始动用一些小心思。一是恶意刷分。如,回答问题能得到一定的分数,有一部分学生就放弃了思考,不管对不对,先回答一下占个分,或者是翻看答案,老师问的时候把答案读一遍,这已经偏离了制度的本意。二是滥用职权。有一部分学生利用自己班干部、小组长、记分员的职务之便,为自己的小组“谋福利”,有故意多加分的,故意不加分的,也有恶意扣分的,不一而足。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与一部分学生的爱慕虚荣有关,把制度中象征性的惩罚与奖励看得太重;也与班主任老师的思想教育有关,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没有讲清制度的用意。
小组奖惩确实是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学生自然把它看成一种评价手段。因此,制度制定之初,就要给学生们讲清楚制度是要干什么的。无论是评价性的,还是监督性的,或是鼓励性的,班主任可以查看最终小组积分,但不要过多关注,唯分而论。
科学的评价制度是小组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一个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它可能需要你耗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只要建设一个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就能利用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更轻松,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山西乡宁县第一中学 党金龙)
第一次月考之后,我们把座位从原来的“秧田式”变成一直坚持到现在的“茶馆式”。查阅了一些资料,也在班级里做了一些调查,我选择了制定班级小组评比奖惩制度,以期在小组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我们以《乡宁一中学生行为规范量化考核方案》为模板,在征集每位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分别请学习委员制定学习细则、纪律委员制定课堂纪律以及宿舍纪律的细则、团委书记制定行为规范细则、卫生委员制定班级卫生细则、班长对各细则进行整理汇总,最后在班会课上,逐条地进行表决,最终通过,从而形成了《班级小组评比奖惩制度》,以积分的形式评定每个小组的表现,并有一些象征性的惩罚与奖励。制度初成之时我们就相约,先试行几周,试行期间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最后再定稿。看似完美的制度却等不到定稿的时候就被废除,但是其中的反思才刚刚开始……
反思制度的失败,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操之过急
制订制度之初,我过于追求全面,从一开始,我们的制度就有100多条细则,以期能对所有学生的所有行为进行精细化管理。但是这也导致了记分的学生无法记清所有细则,从而出现该扣分的没有扣分,不该扣分的扣分了,该加分的没有加上,不该加分的乱加分;同样的行为,在第一组加分了,第二组没有加等等现象。这使各小组量化评分不公平,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小组之间的不满,甚至引发组与组之间的矛盾。
制度的制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少一些细则,关键是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非常熟悉,不至于出现记不住的现象。然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增加、完善。小组合作评价制度和其他各项班级制度的建设一样,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更不是从网上下载一个在别人手里行之有效的制度就可以的,而是一个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过细
我们期待着能够更为精确地、量化地管理班级,制定的内容非常琐细。如仅关于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加分扣分细则就有很多,而且也非常复杂。主动回答与老师点名回答是不一样的,复习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也是不一样的,上述几种情况下答对与答错,加分与扣分都不一样。学生心中都有一理想国,在那里,学生的所有表现都被严格地按照预定程序量化,那里不会有加错分,也不会有扣错分,但是这些都太理想化了。
在实际的操作中,繁琐的加分扣分细则使学生疲于奔命,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相关环节的操作,还要盯着其他组有没有违规操作。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导致制度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了。要制定一个制度,必须要考虑操作成本的问题。一个可行的制度,至少在操作上不能过于复杂。最初制定的制度中有些细则是无法进行量化的,比如“在老师安排的小组活动中,小组表现积极,活动效果好,每次加2分”,何为“表现积极,活动效果好”没有统一的标准,操作难度太大。如果在操作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即使最后的结果是好的,那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制度。
三、缺乏引导
学生都想维护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高一刚入学一个月的时间里,出台一个《班级小组评比奖惩制度》,无疑给了那些想要留下好印象的学生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于是有一些学生就开始动用一些小心思。一是恶意刷分。如,回答问题能得到一定的分数,有一部分学生就放弃了思考,不管对不对,先回答一下占个分,或者是翻看答案,老师问的时候把答案读一遍,这已经偏离了制度的本意。二是滥用职权。有一部分学生利用自己班干部、小组长、记分员的职务之便,为自己的小组“谋福利”,有故意多加分的,故意不加分的,也有恶意扣分的,不一而足。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与一部分学生的爱慕虚荣有关,把制度中象征性的惩罚与奖励看得太重;也与班主任老师的思想教育有关,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没有讲清制度的用意。
小组奖惩确实是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学生自然把它看成一种评价手段。因此,制度制定之初,就要给学生们讲清楚制度是要干什么的。无论是评价性的,还是监督性的,或是鼓励性的,班主任可以查看最终小组积分,但不要过多关注,唯分而论。
科学的评价制度是小组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一个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它可能需要你耗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只要建设一个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就能利用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更轻松,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山西乡宁县第一中学 党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