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Poetry”的对译与中国纯文学观念的初期演化

来源 :文艺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0807523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有关近代中国纯文学观念演进的研究中,学界往往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欧洲纯文学观念影响的结果,而忽视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中西纯文学观念的演进,都有一个杂文学阶段.学界没有注意到在以“文学”与“literature”的对译为表征的交流对话中,中国文学史中的杂文学概念汲取了西方“literature”概念注重俗文学的长处,又将其所包含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剔除了出去,形成了偏向人文知识的新的杂文学概念.同时,学界有关杂文学蜕变为纯文学的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一直失之粗放,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杂文学之所以能够蜕变为纯文学,中国传统的“诗”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此论显然无法解释“文学”对于诗文概念完全覆盖这一现象.我认为在中国文学史接受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在内的纯文学概念的过程中,“诗”与“poetry”的对译,不但使得“文学”以“诗”的名义绕过了接受过程中的伦理障碍,也使得中国文学中“诗”接受了“poetry”的内涵,导致概念泛化,从而实现了审美意义上的对于美文、小说和戏剧等文体的覆盖,以及概念本质的抽象和定位,最终完成“文学即诗”的命题论证,并最终完成了对纯文学四种核心文体的分类.
其他文献
笔者在搜集鲁迅在广东的相关资料时,偶然在一些档案资料中发现四封署名“中山大学教务处主任周树人”的公函,鉴于这四封公函(从笔迹来看,应当不是鲁迅亲笔书写的,不过这四封
期刊
“当代文学史”究竟应该写到哪里?是应该在某个适当的时间节点上停止,还是就像现在这样没完没了地延伸下去?如果说它应该有个终点的话,终点应该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有这个终
期刊
一、“问题的提起”rn这些年,有所谓“政治鲁迅”一说,对鲁迅与“政治”的关系上穷碧落下黄泉地进行阐释.这样的一个鲁迅,是我所陌生的,也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对于我来说,鲁迅
期刊
一rn与文学史研究中常见的对于起讫点的讨论不同,对于当代文学史“下限”问题的关注可能还连带着一些别的考虑.首先毋庸讳言的是,当代文学史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多少是有一点
期刊
戈麦的《献给黄昏的星》写于1990年4月11日。在我看来,这是新诗中最有力的作品之一,一首伟大的短诗,从艺术的创造和哲学的内涵两方面,都可以媲美于唐诗巅峰时期、以杜甫律诗为代表的一代杰作。能够与之匹敌的也许只有杜甫《登高》《登岳阳楼》这样的完美之作。这首一共十四行的短诗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冲突和精神状态,代表了那个时代最痛苦也最富尊严的声音。
一、新时期文学的下限在哪里?rn讨论当代文学的下限在哪里之前,可能首先要说明,新时期文学的下限在哪里?rn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分期,大
期刊
北宋初年刊行的《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中,丰干、寒山、拾得在第二十七卷,标题是“禅门达者虽不出世有名于时者”.前二十六卷是正文,始于七佛,止于青
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媒介,其具体内容包括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目的是通过深刻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教学
期刊
在比较中西美学思想时,张世英指出:"中国儒家文化以道德为最高人生境界,审美服务于道德,而道德的主要标准是去私,‘我’‘己’(自我)在儒家看来大多是‘私’字的代名词,去私等于去我。道家思想是整个中华文化传统中审美观念的主要来源,而道家的审美境界很明显的是一种无我(‘无己’)的境界……与中华传统的审美文化不同,西方传统的审美文化重自我。
一读诗人西渡新作《奔月》(刊《十月》2021年第1期),首先令我想起的,是《聊斋志异·崂山道士》中的一个片段。刚进山学道不久的王生,晚间撞见了崂山道士们施法娱乐的场面: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