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我国远程医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远程医疗系统的构建尚不够完善。各地医疗制度和政策统一困难、监管制度不严格、宣传力度不充足、工作人员缺乏经验是阻碍我国远程医疗大范围推广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国家政府应当出台更具可执行性的政策方针,指导远程医疗系统实施;加大推广和宣传的范围和力度,普及新型医疗模式基础知识,加深广大公民对新型医疗系统的了解;同时基层医院也应当对医疗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促使远程医疗推广工作正常进行。
关键词:民生;远程医疗;政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4.013
0引言
医疗作为民生问题的重要部分,是国家和人民都十分关注的重点。2020年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了要改善多层次社会安全体系,全面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始终把保护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然而,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偏远地区存在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也相应地提出了推广远程医疗,发展高端医疗设备等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对于远程医疗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在知网上采用高级检索,搜索关键词“国内远程医疗”得出的结果只有289条,而直接搜索“远程医疗”则可以得到27011条结果(截至时间为2020年12月24日),且大多数均为外文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在远程医疗研究领域比中国更加充分。现阶段,中国学者更加注重远程医疗技术层面的研究,更加关注5G技术和远程医疗的融合,却忽视了对远程医疗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比如赵峰、孙小磊、胡益斌等学者的《5G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探讨》和康辉、伍利、熊奕等学者的《5G远程超声诊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和可及性》等均只针对技术层面进行研究。
1中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
远程医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运用相关通讯技术,将處于异地的多个医院串联起来,开展医疗咨询、诊断、教育等活动。它是利用互联网、通信、医疗技术和设备,通过远距离传输数据、文本和图像数据,从而实现专家和患者“面对面”咨询的方法。它在医学专家和患者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患者既可以选择本地的专家进行会诊,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由异地医院的高级专家看诊,并根据其给出的建议和诊断,由基层医院辅助,进行治疗和护理。这为患者节省了前往异地就医的车程时间和高昂的交通费,也改善了诊断和医疗救治效果。
中国在20世纪后期才开始对远程医疗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和深入研究。2020年10月28日,中国已有900家互联网医院,同时已经建立了远程医疗协同网络,能够为24,0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的技术支持,其中超过5500家医院可提供在线服务。然而尽管我国的远程医疗技术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却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我国远程医疗可行性分析
2.1需求可行性分析
2.1.1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区别,造成了人口和医疗资源难以匹配的困境。发展水平高的城市能够优先获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而农村乡镇和西部偏远地区普遍面临医疗设施落后、患者医疗困难等难题。而远程医疗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跨区域的医疗咨询。患者在当地医院便可以从世界各地的权威医生那里获得更先进的医疗服务,减少了因时间延误而导致的治疗效果不佳,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偏远地区医疗水平低的问题,减轻了边远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2.1.2患者监护困难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子女高额的抚养费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更多年轻人选择了晚婚晚育,人口出生率也因此大幅下降;而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有所增长。这两方面的综合影响导致了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进而导致了患者监护困难问题。由于老年人群通常缺乏较好的抵抗力和正常的自我护理能力,因此老年人的住院护理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大多数医院来说,在医护人员紧缺的情况下,要做到对每位患者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由于患者受到的监控不足,紧急情况发生时容易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而远程医疗系统能够提供远程监控医疗服务,可以通过调配其他地区暂时闲置的医疗资源,对住院患者的情况进行远程实时监控,既有利于医疗专家分析患者病情,又能够避免因为监控不足而引起意外情况的发生。
2.1.3传染性强的疾病看诊困难
2020年初出现的新冠肺炎属于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和呼吸道传播,并且大众群体普遍易被传染。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面看诊构成巨大的威胁,医护人员很难在确保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护理和治疗。2020年1月 1日至28日武汉中南医院研究统计了院内新冠病毒的感染情况,被感染的医务人员人数在138名住院病人中,达到29%。
而如果远程医疗能够大范围推广的话,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悲剧发生的。针对这种致死率极高、传染性极强的病毒,远程医疗可以让医护人员远距离地监控患者,并对患者做出诊断,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不必要的接触,有效降低了被传染的可能性。
2.2技术可行性分析
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远程医疗的现实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5G时代的到来更是为远程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5G技术研究领域,我国也是位于领先地位。2019年6月,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正式实现5G技术商业化的国家。 2020年8月,深圳成为全球首个全面覆盖5G独立网络的城市。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火神山医院采用“5G远程医疗小推车”来监测新冠患者的情况,并通过传输使各地域的专家在避免被感染的前提下,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诊断武汉检疫区的患者。火神山医院的医务人员还可以通过数据传输方式,将医疗数据与其他医院共享,实现专家的远程诊断。既让患者得到了优质医疗资源,又可以降低专家跨地域指导的疫情传播风险。 3远程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
3.1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与标准
目前,中国部分医院已逐步建立起了互联网诊疗系统,但由于我国相关政策呈现区域化,无统一标准化,导致各个区域远程医疗系统的软件系统不一致,医疗数据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难以互联互通,限制了远程医疗的发展。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在2019年8月建立了“1+X”模式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即以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为中心,各合作医院联网接入。目前,有15所省直医院、81所县级医院以及新冠肺炎医疗救治指定医院均已经联网接入,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异地的会诊、影像分析、医疗教育培训等服务。但这也仅仅局限于江西省内,而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整体,这也正是由于我国没有针对医疗方面形成一套完善的行业规范与标准,各地的远程医疗系统没有统一化,从而导致远程医疗推广难度大。
3.2患者个人信息泄露问题
大数据时代,我们失去了隐私,而基于互联网发展出来的远程医疗也存在隐私泄露的危险。远程医疗所使用的电子病历中包含有患者的个人信息、过往病史等重要隐私,虽然电子病历相比于纸质病历更容易保存,但如果系统没有做好维护工作的话,一旦遭到黑客的侵入,将会导致重大损失。信通院发布的《2020数字医疗: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安全风险研究报告》显示,有29.8%的医疗机构没有做好数据库存储安全性保障工作,致使数据暴露在互联网上,28.88%的医疗单位疏于保护隐私文件,而导致文件暴露在大众面前,共涉及2.1万项数据资产。
3.3异地会诊专家获取病历信息困难
远程医疗涉及患者、基层医院以及会诊医院三方,由于跨地域的原因,会诊专家无法对患者进行面对面诊疗,只能通过基层医院提供的患者电子病历进行诊断。但目前电子病历仍较为简陋,大多数是采用患者口述、医生记录的形式从而形成患者的病历本,而在远程治疗模式下,如果患者不能主动将自己的过往病史全盘托出的话,将直接导致收集到的信息不够全面,进而影响远程治疗效果。其次,大多数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医学水平与异地专家存在差距,在收集患者过往病史等病理信息时可能会出现遗漏、缺失的情况,而这也会成为会诊专家做出正确诊断的障碍,大大增加了会诊专家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治疗效率。而电子病历在传输过程中,清晰度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这也加大了会诊专家看诊的难度。
3.4偏远地区医疗工作人员和患者排斥远程治疗模式
远程医疗系统作为新型的医疗模式,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如操作繁琐、流程较多等问题,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并不能够合规合法地利用这一新型医疗模式。而且由于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宣传工作还不够充分,宣传范围仍不够广泛。而这导致偏远地区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这种医疗模式的技术认识不够充分,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老年患者,该人群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思想不够先进,难以接受新事物,在医疗这种事关生命的问题面前,更是无法接受这一仍存在未知性的医疗方式。
3.5中国远程医疗优化路径
3.5.1制定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
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及标准,使用统一的远程医疗系统软件,建立全国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网络,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制定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规范经营制度,提高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进入门槛,严格审查目标医院的医疗服务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提供公众服务或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行业,为确定其具有特殊信誉、特殊条件等资质,可以设定行政许可。而远程医疗行业符合以上规定,因此对远程医疗行业的资格认证应由有关行政机关进行,以切实保障人民利益。
3.5.2加强监管力度,防止患者隐私泄露
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统一管理全国远程医疗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引入相应的惩罚机制,对违反职业道德、在未经过患者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将患者信息用于商业交换的医务人员和远程医疗机构进行严厉处罚。
引入高新技术人才对远程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与升级。建立完善的权限管理系统,对基层医生、会诊专家以及系统维护人员三方的权限进行明确的区分和约束。统一规定需要保存的诊疗文档的资料范畴,便于医护人员按照标准对资料进行保存。同时,界定相关资料的保密级别和保存时间。对于高机密性级别的文档,必须对其进行加密和存储,对每一个登录系统查看或者修改电子病历信息的操作者进行身份登记和实时监控,如果发现患者信息泄露事件,相关人员应承担责任。
3.5.3制定科学的病历模板
创建能在全国通用的科学的病历模板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子病历使用方法,清晰列出必须具备的各项信息,包括对患者个人信息、过往病史、各项体征、检查结果、治疗记录等信息的录入。同时对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工作人员开展针对电子病历填写的培训。基层医院的医疗工作人员只需要根据电子病历模板上的各项信息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将患者的具体情况填写到电子病历中,而异地会诊专家可以通过同一个系统查看该患者的电子病历,清晰地看到患者的各项信息。避免因手写字迹潦草而辨别不出笔迹或因传输照片而导致画质模糊的情况,提高远程会诊专家收集患者信息的效率。
3.5.4加大远程医疗宣传力度
采取更加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和方式,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通过宣传视频、海报等各种形式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远程医疗技术的认识;此外,在每一个基层医院均设立远程医疗的咨询柜台,方便为对新型医疗模式存有疑虑的老百姓答疑解惑;定期开展针对远程医疗的相关讲座,增加民众对远程医疗的接受度。
同时医院应该定期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系统的远程医疗培训,形成规范的远程医疗流程。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及时与患者沟通,并将沟通内容反馈给异地专家,保证沟通的时效性,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只有医护人员更加专业,才能让患者不再对新型医疗模式存有疑虑,能够更加安心接受远程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峰,孙小磊,胡益斌,等.5G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20,35(11):158-161+165.
[2]康辉,伍利,熊奕,等.5G远程超声诊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和可及性[J].医学与哲学,2020,41(20):21-25.
[3]管细红,兰昊,黄智德,等.远程医療助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与思考[J].实用医药杂志,2020,37(10):958-960.
[4]于凡,赵明杰.远程医疗活动中的数据使用伦理问题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0,41(19):37-43.
[5]张鑫,王晓华.“互联网+”背景下远程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5):34-35.
[6]胡海琼,张艳华.农村远程医疗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管理观察,2017,(02):114-115+118.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99162049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GD20YYJ08);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基金(2020A1515110466)。
作者简介:李海洁(1999-),女,广东普宁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民生;远程医疗;政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4.013
0引言
医疗作为民生问题的重要部分,是国家和人民都十分关注的重点。2020年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了要改善多层次社会安全体系,全面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始终把保护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然而,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偏远地区存在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也相应地提出了推广远程医疗,发展高端医疗设备等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对于远程医疗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在知网上采用高级检索,搜索关键词“国内远程医疗”得出的结果只有289条,而直接搜索“远程医疗”则可以得到27011条结果(截至时间为2020年12月24日),且大多数均为外文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在远程医疗研究领域比中国更加充分。现阶段,中国学者更加注重远程医疗技术层面的研究,更加关注5G技术和远程医疗的融合,却忽视了对远程医疗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比如赵峰、孙小磊、胡益斌等学者的《5G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探讨》和康辉、伍利、熊奕等学者的《5G远程超声诊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和可及性》等均只针对技术层面进行研究。
1中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
远程医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运用相关通讯技术,将處于异地的多个医院串联起来,开展医疗咨询、诊断、教育等活动。它是利用互联网、通信、医疗技术和设备,通过远距离传输数据、文本和图像数据,从而实现专家和患者“面对面”咨询的方法。它在医学专家和患者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患者既可以选择本地的专家进行会诊,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由异地医院的高级专家看诊,并根据其给出的建议和诊断,由基层医院辅助,进行治疗和护理。这为患者节省了前往异地就医的车程时间和高昂的交通费,也改善了诊断和医疗救治效果。
中国在20世纪后期才开始对远程医疗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和深入研究。2020年10月28日,中国已有900家互联网医院,同时已经建立了远程医疗协同网络,能够为24,0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的技术支持,其中超过5500家医院可提供在线服务。然而尽管我国的远程医疗技术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却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我国远程医疗可行性分析
2.1需求可行性分析
2.1.1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区别,造成了人口和医疗资源难以匹配的困境。发展水平高的城市能够优先获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而农村乡镇和西部偏远地区普遍面临医疗设施落后、患者医疗困难等难题。而远程医疗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跨区域的医疗咨询。患者在当地医院便可以从世界各地的权威医生那里获得更先进的医疗服务,减少了因时间延误而导致的治疗效果不佳,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偏远地区医疗水平低的问题,减轻了边远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2.1.2患者监护困难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子女高额的抚养费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更多年轻人选择了晚婚晚育,人口出生率也因此大幅下降;而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有所增长。这两方面的综合影响导致了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进而导致了患者监护困难问题。由于老年人群通常缺乏较好的抵抗力和正常的自我护理能力,因此老年人的住院护理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大多数医院来说,在医护人员紧缺的情况下,要做到对每位患者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由于患者受到的监控不足,紧急情况发生时容易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而远程医疗系统能够提供远程监控医疗服务,可以通过调配其他地区暂时闲置的医疗资源,对住院患者的情况进行远程实时监控,既有利于医疗专家分析患者病情,又能够避免因为监控不足而引起意外情况的发生。
2.1.3传染性强的疾病看诊困难
2020年初出现的新冠肺炎属于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和呼吸道传播,并且大众群体普遍易被传染。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面看诊构成巨大的威胁,医护人员很难在确保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护理和治疗。2020年1月 1日至28日武汉中南医院研究统计了院内新冠病毒的感染情况,被感染的医务人员人数在138名住院病人中,达到29%。
而如果远程医疗能够大范围推广的话,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悲剧发生的。针对这种致死率极高、传染性极强的病毒,远程医疗可以让医护人员远距离地监控患者,并对患者做出诊断,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不必要的接触,有效降低了被传染的可能性。
2.2技术可行性分析
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远程医疗的现实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5G时代的到来更是为远程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5G技术研究领域,我国也是位于领先地位。2019年6月,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正式实现5G技术商业化的国家。 2020年8月,深圳成为全球首个全面覆盖5G独立网络的城市。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火神山医院采用“5G远程医疗小推车”来监测新冠患者的情况,并通过传输使各地域的专家在避免被感染的前提下,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诊断武汉检疫区的患者。火神山医院的医务人员还可以通过数据传输方式,将医疗数据与其他医院共享,实现专家的远程诊断。既让患者得到了优质医疗资源,又可以降低专家跨地域指导的疫情传播风险。 3远程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
3.1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与标准
目前,中国部分医院已逐步建立起了互联网诊疗系统,但由于我国相关政策呈现区域化,无统一标准化,导致各个区域远程医疗系统的软件系统不一致,医疗数据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难以互联互通,限制了远程医疗的发展。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在2019年8月建立了“1+X”模式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即以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为中心,各合作医院联网接入。目前,有15所省直医院、81所县级医院以及新冠肺炎医疗救治指定医院均已经联网接入,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异地的会诊、影像分析、医疗教育培训等服务。但这也仅仅局限于江西省内,而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整体,这也正是由于我国没有针对医疗方面形成一套完善的行业规范与标准,各地的远程医疗系统没有统一化,从而导致远程医疗推广难度大。
3.2患者个人信息泄露问题
大数据时代,我们失去了隐私,而基于互联网发展出来的远程医疗也存在隐私泄露的危险。远程医疗所使用的电子病历中包含有患者的个人信息、过往病史等重要隐私,虽然电子病历相比于纸质病历更容易保存,但如果系统没有做好维护工作的话,一旦遭到黑客的侵入,将会导致重大损失。信通院发布的《2020数字医疗: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安全风险研究报告》显示,有29.8%的医疗机构没有做好数据库存储安全性保障工作,致使数据暴露在互联网上,28.88%的医疗单位疏于保护隐私文件,而导致文件暴露在大众面前,共涉及2.1万项数据资产。
3.3异地会诊专家获取病历信息困难
远程医疗涉及患者、基层医院以及会诊医院三方,由于跨地域的原因,会诊专家无法对患者进行面对面诊疗,只能通过基层医院提供的患者电子病历进行诊断。但目前电子病历仍较为简陋,大多数是采用患者口述、医生记录的形式从而形成患者的病历本,而在远程治疗模式下,如果患者不能主动将自己的过往病史全盘托出的话,将直接导致收集到的信息不够全面,进而影响远程治疗效果。其次,大多数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医学水平与异地专家存在差距,在收集患者过往病史等病理信息时可能会出现遗漏、缺失的情况,而这也会成为会诊专家做出正确诊断的障碍,大大增加了会诊专家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治疗效率。而电子病历在传输过程中,清晰度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这也加大了会诊专家看诊的难度。
3.4偏远地区医疗工作人员和患者排斥远程治疗模式
远程医疗系统作为新型的医疗模式,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如操作繁琐、流程较多等问题,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并不能够合规合法地利用这一新型医疗模式。而且由于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宣传工作还不够充分,宣传范围仍不够广泛。而这导致偏远地区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这种医疗模式的技术认识不够充分,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老年患者,该人群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思想不够先进,难以接受新事物,在医疗这种事关生命的问题面前,更是无法接受这一仍存在未知性的医疗方式。
3.5中国远程医疗优化路径
3.5.1制定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
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及标准,使用统一的远程医疗系统软件,建立全国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网络,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制定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规范经营制度,提高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进入门槛,严格审查目标医院的医疗服务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提供公众服务或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行业,为确定其具有特殊信誉、特殊条件等资质,可以设定行政许可。而远程医疗行业符合以上规定,因此对远程医疗行业的资格认证应由有关行政机关进行,以切实保障人民利益。
3.5.2加强监管力度,防止患者隐私泄露
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统一管理全国远程医疗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引入相应的惩罚机制,对违反职业道德、在未经过患者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将患者信息用于商业交换的医务人员和远程医疗机构进行严厉处罚。
引入高新技术人才对远程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与升级。建立完善的权限管理系统,对基层医生、会诊专家以及系统维护人员三方的权限进行明确的区分和约束。统一规定需要保存的诊疗文档的资料范畴,便于医护人员按照标准对资料进行保存。同时,界定相关资料的保密级别和保存时间。对于高机密性级别的文档,必须对其进行加密和存储,对每一个登录系统查看或者修改电子病历信息的操作者进行身份登记和实时监控,如果发现患者信息泄露事件,相关人员应承担责任。
3.5.3制定科学的病历模板
创建能在全国通用的科学的病历模板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子病历使用方法,清晰列出必须具备的各项信息,包括对患者个人信息、过往病史、各项体征、检查结果、治疗记录等信息的录入。同时对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工作人员开展针对电子病历填写的培训。基层医院的医疗工作人员只需要根据电子病历模板上的各项信息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将患者的具体情况填写到电子病历中,而异地会诊专家可以通过同一个系统查看该患者的电子病历,清晰地看到患者的各项信息。避免因手写字迹潦草而辨别不出笔迹或因传输照片而导致画质模糊的情况,提高远程会诊专家收集患者信息的效率。
3.5.4加大远程医疗宣传力度
采取更加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和方式,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通过宣传视频、海报等各种形式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远程医疗技术的认识;此外,在每一个基层医院均设立远程医疗的咨询柜台,方便为对新型医疗模式存有疑虑的老百姓答疑解惑;定期开展针对远程医疗的相关讲座,增加民众对远程医疗的接受度。
同时医院应该定期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系统的远程医疗培训,形成规范的远程医疗流程。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及时与患者沟通,并将沟通内容反馈给异地专家,保证沟通的时效性,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只有医护人员更加专业,才能让患者不再对新型医疗模式存有疑虑,能够更加安心接受远程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峰,孙小磊,胡益斌,等.5G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20,35(11):158-161+165.
[2]康辉,伍利,熊奕,等.5G远程超声诊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和可及性[J].医学与哲学,2020,41(20):21-25.
[3]管细红,兰昊,黄智德,等.远程医療助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与思考[J].实用医药杂志,2020,37(10):958-960.
[4]于凡,赵明杰.远程医疗活动中的数据使用伦理问题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0,41(19):37-43.
[5]张鑫,王晓华.“互联网+”背景下远程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5):34-35.
[6]胡海琼,张艳华.农村远程医疗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管理观察,2017,(02):114-115+118.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99162049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GD20YYJ08);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基金(2020A1515110466)。
作者简介:李海洁(1999-),女,广东普宁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