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等学校系统建构的历史变迁

来源 :教育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2886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民国时期高等学校系统建构的历史变迁中,教育界曾尝试过多种不同的高等学校系统模式.民国初期颁行的“壬子癸丑学制”保留了清末大学、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并立的高等学校系统,然而民国中期“壬戌学制”的出台导致了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逐渐与大学相混同,直至民国后期“戊辰学制”颁行后专科学校取代专门学校和师范学院的出现,才使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避免了消失的命运.民国时期高等学校系统建构的历史进程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应当独立设置,而不是与高等普通教育混合设置.考察民国时期高等学校系统的建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供当代中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建构作为借鉴和参考.
其他文献
当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马克思生产论的带动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拥有足够的动力.文章分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主要从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基本概述、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体现及其促进作用三方面展开,希望可以为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良好应用提供参考,以促进文化产业良好发展.
文章主要对青年消费观念的视觉化进行探究,对年轻人消费状态、场景、心态进行提炼、精简设计,探索如何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增加画面细节和较好地排版,以更加直观地表现当下很多消费观念主导的病态消费行为,加重直观感受,进而让更多的人反思不恰当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创产品早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河南省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唐宫夜宴》出圈,话题热度持续升高,更是引发了一波河南省博物馆盲盒的抢购热潮.在为传统文化能够以新的传播形式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而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面向市场的商品,系基于博物馆馆藏资源的再创作和设计,且产品形式多样,大多数文创不乏独创性,具有文化属性和艺术价值,其设计和开发需要政策法规的指引和保护.而博物馆文创产品侵权纠纷也时有发生,针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法律保护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我国博
秦淮河孕育了绮丽绚烂的金陵文化,秦淮灯彩延续了千载金陵人的祈愿与希冀.“秦淮灯火甲天下”,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秦淮灯彩以其大俗大雅的艺术特点与浓厚的地方性民俗特色美誉在外.文章简要介绍秦淮灯彩的发展历程,结合秦淮灯彩的艺术特色,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创新发展和数字化展示新思路.
《梦溪笔谈》是一部具有综合意义的笔记体著作,其内容闳博,语料丰富,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研究意义重大.文章选取《梦溪笔谈·艺文》的若干词条如“埏蹂”“矫健”“造微”“拙涩”“厖驳”“推挽”“生梗”“生张八”等进行考释,以期更好地推动《梦溪笔谈》的词汇初步研究和相关辞书的编纂修订.
主流价值观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主导价值取向、一个国家的愿景蓝图.如今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崛起,新媒体平台成为当下最受大众青睐的主流价值观传播平台.而B站作为一个发展十余年经久不衰,高度聚集年轻世代的短视频平台,毋庸置疑在主流价值观传播方面颇具话语权.因此,文章以B站为例分析其成功的主导因素,探索新时代短视频平台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新策略,力求在年轻群体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主流价值传播话语的亲和力,实现传播者年轻化、传播形式多元化,传播效率高效化,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坚定“四个自信”.
基于64所高职院校科研团队中409名科研人员的样本数据,借助AMOS23.0软件构建以交互记忆系统为中介变量的团队冲突对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冲突对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情感冲突对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利益冲突对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交互记忆系统在认知冲突与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以及情感冲突与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激发认知冲突、构建交互记忆系统,同时抑制情感冲突的负面影响,有
新年画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倡导的艺术形式,通过绘画作品宣传社会意识,以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文章从“十七年”时期的新年画入手,以画家为创作主体,基于新年画题材,探析题材选择中的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新年画创作,由此得出新年画题材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即社会意识决定新年画题材,且新年画反作用于社会意识.
当前,我国乡村文化的式微主要表现为传统村落建筑、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解体,传统社会教化制度的逐渐消逝,传统乡民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逐步位移,传统道德伦常、风土习俗的逐步式微.其根源在于现代性的片面极致扩张,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家国同构的乡村政治制度解体.通过教育来激活和重建乡村文化,需认识各乡村文化激活的系统要素侧重性并确保广义教育的同质同构;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乡村物质建筑场所,重构乡村家庭教养、乡村学校教学、乡村社会教化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文化的整体发展.
在孟子的理论逻辑中,苦难指的是在社会伦理受到冲击下的个体悲惨的生命体验,包括身体和心志上的磨难;苦难教育则是引导学生在悲惨的生命中选择存养本心的道德实践活动;天道赋予了苦难教育存在的先天绝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可感通性、“自求”性和可转化性的特征;苦难教育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消弭苦难,增加内心对义理的愉悦之情,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分析孟子的苦难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挫折教育理论的建构方式,而且对于培养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有着重要的现实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