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便便:婴幼儿健康的一面镜子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幼儿粪便的性状和次数,能够反映其消化系统的生理与病理状况,为一些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因此,家长和保教人员应留意婴幼儿粪便的变化。
  婴儿正常的粪便
  墨绿色便 新生儿排出的胎粪为墨绿色或深绿色,无臭,质地黏稠,常粘附在尿布上,不易洗净。若哺乳充分, 出生后二三天即可排尽,转变为普通的婴儿粪便。
  金黄色便 未加辅食的母乳喂养婴儿粪便呈金黄色,软膏样,均匀一致,常带有种子样颗粒,有时稍稀薄而微带绿色,有酸味,无臭或微臭(喂以少量辅食品时)。
  淡黄色便 牛奶喂养的婴儿粪便为淡黄色,硬膏样,质地干稠,常混有灰白色的“奶瓣”,有臭味。
  饥饿便 婴儿排便次数多而量少,混有深绿色的肠黏液和不消化物,见于长期喂养不足的婴儿。如逐渐增加饮食,合理喂养,粪便即可转为正常。
  新生儿排便次数一般每天1~2次,亦可多至3~4次,甚至每块换下的尿布都沾有一点粪便。这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肛门括约肌的控制尚未完善的缘故,不能看作消化功能异常。
  婴儿排便次数一般每天1~2次,有时多至3~4次,并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和脂酸皂块,只要婴儿食欲良好,一般情况佳,体重增长正常,就不必治疗。在添加辅食之后,大便即可减少至每天1~2次。
  婴幼儿异常粪便
  水样便 又可分为蛋花样便,多见于消化不良的婴儿,一昼夜排便5~10次,呈黄色或黄绿色水样,含少量黏液,如蛋花汤样,有酸臭味;水样便可见于轮状病毒性肠炎(又名秋季腹泻)患儿,常排淡黄色水样便或白色水样便,频次而量多,无腥臭味,可伴有发热、咳嗽、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海水样便粪便呈暗绿色,如海水样,多见于胃膜性肠炎,患儿起病很急,腹泻次频而量多,有腐败腥臭味,混有片状膜样组织(为脱落的肠黏膜)和黏液,伴有呕吐和高热,可迅速出现脱水症状,病情危重;米泔水样便粪便如淘米水样,次频而量多,应考虑霍乱和副霍乱,通常起病突然,伴有频繁呕吐,患儿迅速出现脱水、肌肉痉挛疼痛和循环衰竭症状,病情凶险。
  泡沫便 摄入过多的淀粉食物如米糊、乳儿糕等,由于细菌作用,肠内发酵旺盛,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刺激肠蠕动而发生腹泻。粪便呈粽黄色水样,带有大量泡沫,并且有强烈的酸味。
  豆腐渣样便 患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婴幼儿,常排黄色带黏液的稀便,有时排豆腐渣样便。多见于体弱、营养不良的婴幼儿。
  黏液便 婴幼儿粪便中混有鼻涕样黏液,可见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结肠炎或慢性细菌性痢疾。
  脓血黏液便 婴幼儿粪便中混有脓血和黏液,多为细菌性痢疾。排便次频而量不多,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婴儿表现为排便前哭闹。严重的可以发生高热惊厥和中毒性休克症状。
  血性便 根据消化道出血部位不同,可分鲜血便,粪便表面或便末附有鲜血,或便末滴血,可能为肛门裂或直肠息肉所致;果酱样便,为血、黏液混合的红色黏冻样粪便,常见于阿米巴痢疾和肠套叠,后者为5~10个月婴儿常见的急腹症,患儿还可以阵发性哭闹(提示腹痛),反复呕吐,呈现休克面容;血水样便,粪便呈棕褐色血水便,如赤豆汤样,多见于婴幼儿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儿常出现腹痛、呕吐、高热和中毒性休克症状;暗红色血便,粪便暗红或漆黑如柏油,又称为柏油便,提示上肠胃道大量出血,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美克氏憩室炎引起的出血。
  白陶土样便 患胆道梗阻的婴幼儿,胆汁不能进入肠道,胆红素代谢产物胆绿素、粪胆原不能形成,粪便失去正常的黄褐色。胆道部分梗阻者粪便呈淡黄色;胆道完全梗阻者粪便呈灰白色,如白陶土样或石灰样。
  脂肪便 胆汁和胰液能够帮助脂肪消化与吸收。如果所进食物中脂肪含量过多,或者婴幼儿肝胆、胰腺机能障碍,食物中的脂肪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就会出现脂肪性腹泻。每次排便量甚多,呈灰白色糊状或液状,外观如奶油,具有油光色彩,可以在便盆中滑动。脂肪便具有腐败臭味。
其他文献
很多人以为,人只有到老了才需要为血管操心。殊不知,30岁以后,人体内的血管斑块就开始出现并变大。虽然很多人表面看起来精力充沛,连感冒都很少得,其实身体里的血管已经悄悄老化,慢慢失去弹性,在不知不觉中衰老和损坏。  人体每6.5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就分布着长约6.1米的血管,好的血管富有活力,血管口径大、管壁光滑、柔软、弹性好,输送血液的能力也强。而不注重保养的血管就像用了很长时间的自来水管,管道内壁结
肠道益生菌能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促进消化吸收,对维持肠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近日在美国《食品与科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吃花生可增加肠道益生菌。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每天吃一把(约50克)去掉红衣的花生仁,或由花生仁碾成的花生粉,可显著刺激人体内凯氏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益生菌的增加意味着身体能够更有效地抗击大肠杆菌等的致病危害,进而降低食物中毒的危险。研究者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