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群体虽然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还是学校。学校在大学生个体道德养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必须注意发挥学校对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保驾护航”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 讨论引导式 体验反思式 德育考评 志愿者服务活动
一、讨论引导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思修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它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 “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立身处世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法制观”;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思修课是高校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主体意识强烈的大学生的重要途径。
二、体验反思式
体验反思式教育思想古已有之,苏格拉底教导弟子时运用的情景教育和发问便是它的雏形。此外,杜威的“经验学习”和“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也给体验式教育很大启示。现在,体验反思式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并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道德体验反思式教育模式认为:“要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教育管理和关心爱护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实现正确道德信念的内化以及道德行为的外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需要做的仅是为体验者创设道德体验的情景,需要体验者自己去体验、感悟和反思,并从中确立正确的道德观。
不论是为了改变高校德育低效化现状,还是为了培养具有自主意识的自我教育者,都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进行积极地体验反思式教育。首先,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道德情感体验。学校为使个体能有充足的体验机会,创设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如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从这些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并推动自身的道德发展。其次,通过模拟现实场景进行道德情感体验。学校或老师创设一定的模拟现实的场景,让大学生们在这一场景中,按照别人的角色开展活动。通过这种间接的体验,个体在他人的处境中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有助于个体道德的完善。
三、综合性德育考评
德育考评通过对德育对象的定量或定性考评,能反映出学校一定时期内的德育工作状况,也能对学生的道德水平准确把握。然而,当前高校的德育考评存在许多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单一”,即:考核内容单一、考核方式单一、考核主体单一。
因此,必须直面高校德育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创新考评体系,建立一套适宜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考核内容要全面化。德育课的本质不在于“教人知识”,而在于“教人做人”,仅考核德育基本原理根本完不成德育的“育人”任务。所以,德育考核的内容必须全面。一要保证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及法律五方面的素质均被考核;二要保证教材内容、学生课外表现及学生行为能力都被考核,并合理分配分值。其次,考核方式要多样化。考核方式服务于考核内容,对不同的考核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传统的德育笔试形式要保留,因为德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培养学生情感和能力的载体”,也是分析和解决道德问题的依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而这部分知识的考核主要依靠笔试测试来完成。同时,要采取形式多样的考评方式。道德知识竞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接受考核,在这一紧张、激烈的竞赛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化对德育知识的认识。师生面谈是考核思想觉悟、情感体验要求较高又难以量化的“人生观”部分的重要方式。最后,考核主体要多元化。大学生处于不同的人际圈中,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单一的考核主体很难把握学生的综合特点,因此,要使考核主体多元化。一是实行各科教师综合考核,建立起“以德育课教师为主,其他科任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加”的综合考核模式,这有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二是动员学生家长协助考核。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很了解,通过家长可以获取学生的信息。三是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作为考核对象,对自己最为了解,自我考核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自我考核中完善自我。在互评中,对他人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考评,其实也是一个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发现不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
四、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服务活动起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活动,它对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使抽象的道德知识具体化。来自德育课的道德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难以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但是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道德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把握。其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他们生活在象牙塔之中,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他们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构建了非理性的理想自我,这就导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过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中与社会发生互动,能够“看到自身素质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综合分析社会角色与个体社会化的对接情况”,从而能够很好地定位自己,正确看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
鉴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对社会和个体的重要作用,必须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但是,由于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运行过程中还存着不少问题,这就需要使其规范化、系统化:一要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二要健全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三要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郑景光,陈昭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讨论式教学探讨[J].延边党校学报,2010(02).
[2]宣纪英.职业学校德育课考核方法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
[3]叶永鹏, 许启新.职业院校德育课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4]胡树祥, 吴满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6.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 讨论引导式 体验反思式 德育考评 志愿者服务活动
一、讨论引导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思修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它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 “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立身处世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法制观”;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思修课是高校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主体意识强烈的大学生的重要途径。
二、体验反思式
体验反思式教育思想古已有之,苏格拉底教导弟子时运用的情景教育和发问便是它的雏形。此外,杜威的“经验学习”和“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也给体验式教育很大启示。现在,体验反思式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并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道德体验反思式教育模式认为:“要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教育管理和关心爱护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实现正确道德信念的内化以及道德行为的外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需要做的仅是为体验者创设道德体验的情景,需要体验者自己去体验、感悟和反思,并从中确立正确的道德观。
不论是为了改变高校德育低效化现状,还是为了培养具有自主意识的自我教育者,都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进行积极地体验反思式教育。首先,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道德情感体验。学校为使个体能有充足的体验机会,创设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如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从这些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并推动自身的道德发展。其次,通过模拟现实场景进行道德情感体验。学校或老师创设一定的模拟现实的场景,让大学生们在这一场景中,按照别人的角色开展活动。通过这种间接的体验,个体在他人的处境中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有助于个体道德的完善。
三、综合性德育考评
德育考评通过对德育对象的定量或定性考评,能反映出学校一定时期内的德育工作状况,也能对学生的道德水平准确把握。然而,当前高校的德育考评存在许多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单一”,即:考核内容单一、考核方式单一、考核主体单一。
因此,必须直面高校德育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创新考评体系,建立一套适宜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考核内容要全面化。德育课的本质不在于“教人知识”,而在于“教人做人”,仅考核德育基本原理根本完不成德育的“育人”任务。所以,德育考核的内容必须全面。一要保证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及法律五方面的素质均被考核;二要保证教材内容、学生课外表现及学生行为能力都被考核,并合理分配分值。其次,考核方式要多样化。考核方式服务于考核内容,对不同的考核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传统的德育笔试形式要保留,因为德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培养学生情感和能力的载体”,也是分析和解决道德问题的依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而这部分知识的考核主要依靠笔试测试来完成。同时,要采取形式多样的考评方式。道德知识竞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接受考核,在这一紧张、激烈的竞赛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化对德育知识的认识。师生面谈是考核思想觉悟、情感体验要求较高又难以量化的“人生观”部分的重要方式。最后,考核主体要多元化。大学生处于不同的人际圈中,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单一的考核主体很难把握学生的综合特点,因此,要使考核主体多元化。一是实行各科教师综合考核,建立起“以德育课教师为主,其他科任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加”的综合考核模式,这有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二是动员学生家长协助考核。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很了解,通过家长可以获取学生的信息。三是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作为考核对象,对自己最为了解,自我考核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自我考核中完善自我。在互评中,对他人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考评,其实也是一个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发现不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
四、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服务活动起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活动,它对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使抽象的道德知识具体化。来自德育课的道德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难以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但是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道德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把握。其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他们生活在象牙塔之中,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他们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构建了非理性的理想自我,这就导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过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中与社会发生互动,能够“看到自身素质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综合分析社会角色与个体社会化的对接情况”,从而能够很好地定位自己,正确看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
鉴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对社会和个体的重要作用,必须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但是,由于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运行过程中还存着不少问题,这就需要使其规范化、系统化:一要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二要健全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三要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郑景光,陈昭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讨论式教学探讨[J].延边党校学报,2010(02).
[2]宣纪英.职业学校德育课考核方法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
[3]叶永鹏, 许启新.职业院校德育课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4]胡树祥, 吴满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