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创新、保护与利用r——南京民国建筑之调查研究

来源 :城市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段的代表性近代建筑,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了南京民国建筑的类型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等内容.南京民国建筑分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新民族主义形式建筑和西方现代形式建筑等4种类型,并且各具特色.南京民国建筑应予以充分的保护和利用,但方式和策略不尽相同,有的需要保持建筑物的原有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有的则需要有效地利用好建筑资源,以经济利益促文化价值,达到保护与利用的和谐统一.
其他文献
空间规划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政策表达,因地域等因素的差异在各国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规划体系。通过分析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空间规划体系的特征和发展模式,总结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的经验,基于此经验视角,总结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剖析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有益于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建议,以期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从探讨地铁车站出入口外部空间的角度出发,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调查了南京的地铁车站,总结出南京地铁车站(地下站体)出入口分为“结合建筑式出入口”“结合开敞空间式出入口”和“独立式出入口”,并选取最具代表性的3个车站进行细致调研和评价,总结出南京地铁出入口外部空间设计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归纳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地铁建设提供参考。
色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元素,就居住空间而言,色彩搭配的环境甚至能够影响人们的心情。而老年人对色彩的感知和依赖程度远远大于年轻人。面对老龄化社会的老年公寓设计,如何利用色彩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给予他们相应的心灵慰藉,成为研究的课题。本文将通过分析色彩对老年居住空间的多方面影响来探讨搭配设计的方法与原则,以期设计出更为适合老年人的生活居住空间。
在存量提质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城市旧工业区如何更新才能实现创新、生活和休闲的三景融合。文章首先研究不同城市旧工业区更新政策内容;其次对实施主体、使用状态、更新方向和平衡手段等要素的不同类型进行排列组合;最后形成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三大更新类型的典型实施路径方法集合。文章以上海新曹杨村集体工业园区、天津武清开发区的综合更新为例,展示更新方法组合应用的场景与效果,为旧工业区的多元化更新提供借鉴。
在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变的过程中,城市住区街道更新设计成为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我国街道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在街道发展方向转变的背景下将街道现存问题
居住功能是城市功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环境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对居住社区内生活体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居住社区内小气候环境直接影响了居民的舒适体验。研究发现,社区的建筑排布形式对社区小气候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虚拟建模和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ENVI-met软件对同一社区内不同建筑布局方式进行小气候动态模拟,进而得出不同的建筑布局方式对社区小气候环境各项指标的具体影响机制。通过分析数值模拟结果,所得结论可以指导未来社区的更新改造及新建社区的规划设计,从而整体促进城市社区环境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以及“二孩”政策的开放,南京市高淳区幼儿园入学率达到高峰,就学矛盾日益突出,目前的布局规划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就学需求,亟需进行布局规划的调整。文章在对高淳区幼儿园布局规划的实施进展与落实情况分析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教育资源需求与实际供给,深入分析就学矛盾,研究高淳区幼儿园布局优化策略,提出应在对学龄人口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弹性”选取规划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建立动态的布局管理系统,以实现高淳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街道空间的定义,阐述了街道空间品质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已有研究的成果和街道空间品质的量化方法,对已有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现阶段街道空间品质的客观影响要素的测度方法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补充,未来研究方向需注重本土研究的特殊性,协调好街道建成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本文以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对贾家村景贤大道历史街区进行研究,总结出贾家村历史街区存在建筑质量较差、环境破败、开放空间不足、文化特色消失等诸多问题,通过建筑重要
传统村落的理水有低能耗、绿色可持续的特点,近年来,因为传统村落原有住宅不能满足人们的现代化生活需要,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原有传统村落附近进行了新村建设,但在新村排水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