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腐解液对苗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来源 :核农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qd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连作现象在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中较为普遍,秸秆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后的化感效应尤显重要,但秸秆还田后的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玉米(郑单958)为受体,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不同腐解时间(0.25、60、120、180d)、不同腐解浓度(0、0.125、0.25、0.5 g·m L-1DW)玉米秸秆腐解液对苗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及根系活力的影响,试图从土壤酶学和根系活力变化的角度初步阐明连作状态下秸秆还田对苗期玉米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大田生产中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相关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玉米幼苗四叶、五叶、六叶期,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均在60d腐解天数,0.5 g·m L-1DW浓度处理下达到最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在120d腐解腐解天数,0.5 g·m L-1DW处理下达到最高。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幼苗四叶、五叶期,腐解60d,0.5 g·m L-1DW浓度处理下达到最高,六叶期酶活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玉米幼苗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随腐解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玉米秸秆腐解天数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叶龄增加,腐解液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逐渐减弱。玉米幼苗根系活力随着秸秆腐解液浓度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低(0.125 g·m L-1DW)、中(0.25 g·m L-1DW)浓度下对根系活力的促进作用也随叶龄增加逐渐减弱。
其他文献
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大量阅读有助于提高第二语言能力。笔者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调查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时间、阅读态度、自主性及动机
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题研究活动为载体,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的教育科研发展新思路。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章立制,以及做好课题的立项、管理、实施
基于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以下简称"校联会")203所会员单位高校学生有效样本106,502人,教师有效样本9,800人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校联会高校的总体满意度、教育质
作者对加州鲈鱼繁殖习性及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阐述,对受精卵孵化与水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州鲈鱼2龄即达性成熟,3—6月繁殖产卵,水温20℃—24℃时达产卵盛期;雄鱼
<正>如果按照与发达国家相近口径的"城镇"概念来计算,我国的城镇人口比率实际上不止50%左右。可见,简单地以国外为参照标准来讨论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是高还是低是没有意义的
本文研究了银柴胡野生与栽培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筛选了种子萌发条件,比较了野生与栽培种子以及不同产区、不同栽培年限、不同大小的种子的发芽率,为进一步制定银柴胡种子质
<正>北京市政府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城镇化势必造成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冲击甚至破坏。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
本文简要分析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分工与合作的研究现状,从亚当.斯密开始,分工在传统经济学中就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此相对应,与分工密切相关的合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和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卫生部在2008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结果中显示:脑卒中已经上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