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导演影像下的“女性”爱国主义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mu22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严歌苓笔下的《金陵十三钗》说成是女性之间磨合认同过程的白描,那么张艺谋影像下的“十三女子”便成为了男性社会抑制下的趋同,一种文化表征和符号象征,女性的气息变着微弱,甚至苟延残喘。我们在原著中欣慰地发现了一种“女性主义崛起”表象,但却又在奢华的影像中失望而归。它最终被转译为一种服从于父权社会的话语。
  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影外世界,《金陵十三钗》始终突破不了父权机制的枷锁。在意识形态的语境中,要树立丰碑形象;在世界形势的背景下,要睦邻友好;更是由于导演讲述的是中国沉重的民族灾难背景下的故事,所以不得不使一部出色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向着导演所预设的方向变轨前行,挥洒出男性导演影像下的“女性”爱国主义。使得原著想要传达的思想出现偏离,以致女性又一次在银幕上变成了被看客体,由此陷入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怪圈:一个本应是女性主义题材的作品再次受到女性主义批评的抨击,使得看似女性崛起独立的趋势被扼杀在改编过程的道路上。
  电影《金陵十三钗》对原著的改编有这样几点:一,男性的地位再次被提升;二,两类不同女性之间的冲突被淡化;三,西方文化符号的强调。这三点也最终使得《金陵十三钗》变为张艺谋的市场化之作。
  影片中,殡葬师约翰,军人李教官,日本军官,牧师助理乔治,以及象征着上帝的英格曼教父同时构成了男权社会的网络。不妨这样读解,约翰是广义上的女子的配偶,即男人,一个社会个体,也是构成社会的主体;而乔治是男女之子,代表着维系传承,是进一步维系男权社会的象征;日本军官代表着禁忌,即男性的“阉割情结”;李教官象征着国家意识形态,即国家体制;英格曼神父,即神化的表征,象征着神秘的父权制度的不可动摇性(即便圣经是救赎平等的表征,但仍然存在阶级性)。由此可见:以玉墨为代表的群妓和以书娟为代表的女学生在这样的男权网络中步履维艰,不可能获得女性的自由和救赎。是即被保护又受侵害的弱势群体,几乎没有话语权。玉墨离开南京不得不借助约翰的帮助,向着这位男性讲述自己的遭遇,并最终献身于他。她需要躲在权威的教堂避难,需要军人的庇护,即便乔治未成年,也試图充当救世主的男性角色(有意思的是最终被象征性的阉割为女性,这也许是对父权社会的顶礼膜拜)。她们面对日本人的侵犯,没有丝毫退步的余地,只能将在男人眼中物化了的自己呈现在他们面前。无论在影片中的哪一场景,她们都没有成为主角。
  原著中的女人是绝对的主角。男人的地位被取代,甚至没有话语权。军人无力再保护城中的百姓,神父没有任何办法阻拦日本人的侵犯,教堂中打杂的厨师阿顾和陈乔治也是等同于傀儡的附属品,在这种内无保障,外有威胁的环境下,女人们必须自己生存,作者巧妙的设置“妓女”的角色凸显女性的特征,战争中的她们靠着本性生存。
  以玉墨为代表的群妓和以书娟为代表的大学生是戏中的主要对立点。这种对立是文化和社会历史继承下的偏见,从唐代的杜牧就开始感慨的《泊秦淮》,文化的传承,让秦淮河有着历史文明的古文化气息。这两个群体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现代文明和殖民文化下的传统东方文明之间。缺少了的是原著中女性之间的极端化的对立——“争夺父亲”。所以,在文化偏见上让这两个群体隔离的做法,不仅仅使得叙事上显得故事孱弱单薄,也无法真正的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人物身上没有了骨子里的“恨意”,开始就以“圣女”(玉墨)的姿态出现,未免有些不真实。在这一点的改编上,就可以看出,讲故事的侧重点已不再是女性之间的爱恨情仇,原谅和救赎的故事。她们之间经历过两次矛盾纠纷,是属于共用同一空间的必然矛盾。日军来袭,书娟引开日军,间接保护了群妓。出于这一原因,两个群体慢慢融合。最终群妓带着某种象征救赎民族希望的使命,踏上了行程。这里传达的是真正的交换:同样是女人,妓女就要代替学生。因为她们的目的是为了推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骂名。从一定意义上讲,两个群体之间是有等级差别的,直到影片的最后也没有完成女性之间平等对话。
  充斥在原著故事中的是学生与群妓之间的较量。两类不同的人群因为战争被迫归置在同一环境下——教堂。
  原著的开篇描写便是书娟的初潮的反映,一个懵懂的14岁女孩,对身体上的朦胧的认知使她幼小的心灵被恐惧占据,甚至痛苦和错误的认为这与妓女别无二致。书娟对妓女的偏见源于幼时的记忆:父亲对母亲的背叛是因为妓女玉墨。第一,这使她无法得到完整的家庭,被父母送到教堂的学校,直到自己成为女生而非女孩的时候也无法得到母亲的提示和呵护;第二,玉墨抢走了书娟的父亲,女孩的“恋父情节”不得不使玉墨成为她的肉中之刺,这在故事的内部就构成了矛盾--女人之间的争斗,于是书娟把矛头指向了所有和玉墨有着相同特点的人。这是故事中暗含的最大的矛盾冲突。
  众学生与群妓在教堂的争执纯属口角之争。学生天使般的纯洁无法去接受意识上被认定的肮脏。但群妓们认为:同样是女人,只是她们还不懂罢了。几次争吵之后,学生们看到了英格曼神父拍下的日本暴行照片时,便慢慢感悟到了所谓同命相连的意义。直到豆蔻的悲惨事迹震撼到纯洁少女们的心灵,同时也在群妓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豆蔻仅仅想满足浦生的一个愿望,她甚至只想过最平民的生活,哪怕是去讨饭,只要是能给浦生弹琵琶,只是想弹一首《春江花月夜》,但这小小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她的愿望是母性的,是迷幻的。其实一个女人要的最单纯的也就是平稳的,充满惬意的生活,即便她是妓女,但是她有情有意。学生们为豆蔻惋惜,仅仅是心中把豆蔻等同成了一个充满爱心的和她们一样的人而不再是风尘女子。很快的,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她们在心理上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因为她们意识到女人的共性。正如原著小说中描写到的,“恐怖不止于强暴本身,而在于强暴者面前,女人们无贵无贱,一律平等。对于强暴者,知羞耻者和不知道耻者全是一样;那最圣洁的和最肮脏的女性私处,都被一视同仁,同样对待。”
  这种一视同仁的对待,让两类人的心慢慢融合。共同的女性特质及男性的压迫最终让她们彼此谅解,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方式抵抗侵略。如果说玉墨和书娟是对立的,是一种“情敌”关系,那么最终也是玉墨以一种母亲的身份带书娟走向成熟。故事中的父亲是缺失的,最终俄狄浦斯式的悲剧又在上演,只不过被放逐的是女性,是担负起所有责任与命运的女性。
其他文献
2014年,柏林墙倒塌25周年,东德艺术家们关于史塔西治下的生活记忆也开始逐渐朦胧。  伴随柏林墙倒塌的,还有东德的艺术。此问的25年里,东德的艺术家们似乎再也没能创作出《分裂的天空》,而在此之前,东德的文学成就却是公认的,西德评论界甚至认为自60年代末期,最优秀的德文作品出自东德作家。史塔西治下的民主德国,究竟是如何催生出高品质艺术的?我们不妨以《窃听风暴》的电影叙事的侧面展开分析。  一、史塔
[摘要] 婚姻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基础?应该提倡和鼓励什么样的婚姻观和幸福观?《裸婚时代》通过童佳倩(追求感情)和陈娇娇(追求物质)的故事给予了正面回答: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为支柱,为灵魂;没有爱情的婚姻无幸福可言。作品批判了重物欲轻感情的婚姻观和幸福观,对当下青年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裸婚时代》 感情与物质 婚姻观 幸福观   doi:10.3969/j.issn.1002-691
[摘要] 艺术学为了其学科的根基而努力寻求所谓的艺术“共通性”,但至今未果。寻找“全体共通性”无异于“单线串珠”,是“线性思维”简单化的产物。但是,艺术世界的复杂性拒斥简单化。采用“非线性思维”则可以有效地处理复杂性,它支持“网络联结”模型,使用这种模型能够获得一个建立在局域联结关系基础上的“艺术系统”整体;这样便可以照顾到艺术世界的复杂性,消解“全体共通性”难题,从而最终夯实艺术学的基础。  [
[摘要]在电影语言和形式创新的意义上,“第五代”最大的贡献在于一种更为全面的电影化,体现了造型的纪实性与意念性相融合的特点,带有强烈的“作者电影”的特征。“第五代”电影以空前的对电影语言的高度自觉,颠覆了影像作为叙述故事情节工具的传统电影观念,解放了被封闭在故事情节之中的影像,使之成为影片独立的表意元素参与剧作。  [关键词] 第五代电影张艺谋 影像美学黄土地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创作者比较自觉
肥皂剧是美国人的一大发明,正如美国著名幽默作家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所言,肥皂剧仿佛在做简单的三明治,只是要完完整整地吃到可能要花费数月以至数年的时间了。“首先,在每层广告之间,摊上20分钟的对白,20分钟的受苦女性;然后,抹上一点贵族口味,洒几滴泪,用管风琴音乐调调味,再说上肥厚的前情提要即可。可供每周5次使用。”[1]  自上个世纪40年代末兴起至今,肥皂剧这种独特的电视节
一、 当前我国引进电视综艺节目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电视节目市场中,引进和购买海外综艺节目版权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争夺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的热门选择。特别是近几年,如《了不起的挑战》《我是歌手》等节目通过版权引进,成功推出市场,获得了相当不错收视率的同时也收获了受众及业界的口碑。但在这条单纯“拿来”的道路上,成功的只是凤毛麟角,更多昙花一现的节目实则不胜枚举。  从最初的一味照搬外来模式,严重缺乏创新意识、
当下,“微电影”是什么好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微电影的爱好者们不管学界还是业界如何研讨规范,他们仍然我行我素,利用各种创作手段、使用多种元素创作着属于自己的微电影。表现也好,表意也好,再现也好,跨界也好,穿越也好,混搭也好,反正一批又一批的微电影每天都在拍摄制作,火爆的微电影大赛仍然在国内各地蔓延,每天的视频网站都能够收到上千部上传的微电影“作品”。但是微电影的“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投入”和短时
周星驰精心执导的三年磨一剑的科幻电影《美人鱼》自从上映以来,吸引了星迷们的目光,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对于《美人鱼》,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美人鱼》是新瓶装旧酒,根本不好看,除了“周星驰”这块金字招牌外,很难找到这片子的闪光点和创新点,不是一部好的电影。有人说,《美人鱼》仍然贯穿了无厘头的天马行空般的“星爷情怀”。也有人评价,《美人鱼》不但秉承了周星驰作品中一贯的喜剧风格,还体现了他一直
【摘要】宗教和爱情,人类永远的话题,它们同样满足人内心深处的需要,同样给人幸福美好的感觉。英俊虔诚的天主教神父拉尔夫·布莱卡萨与美丽多情的牧场女孩梅吉·克利里相遇相知,宗教与爱情狭路相逢。无独有偶,大唐高僧途经女儿国,被女王的万般柔情所打动,却不得不继续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爱情又一次遇到宗教。相同的主题,相同的情景矛盾,不同宗教背景却是相同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爱情 宗教 影视 《荆棘鸟》 《
2015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导演张作骥的《醉·生梦死》受到重点关注,最终获得10项提名并赢得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4项大奖,此片参展德国柏林电影节,也获得广泛好评。电影涉及到了很深的伦理讨论,对母子、兄弟、情人、同性恋等复杂的情感进行展现,触及到台湾底层、边缘人物徘徊无奈、被生活压迫的细微情感,整体的梦幻、沉沦是台湾文艺片中少见的风格。  电影讲述了不被母亲认同的弟弟(外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