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以人为本探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onne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我们的职责;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使我们的根本。在大开发、大建设的过程中,保护城市历史传统文化和风貌,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要点。本文着重以上几点的以人为本理念的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城镇化、历史文化和风貌、低碳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日益壮大,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成就。结合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工作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就当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粗浅的阐述和探讨。
  快速城镇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1%,只经历了35年。预计203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5%,经历不到60年。而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伴随着工业化革命,城市化水平达50%,历时约90年;城市化水平达75%及以上,历时约200年。显而易见,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7.9%,以年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城市化水平达75%时,我国城镇人口将达10.5亿,比1978年的1.72亿增加约9.8亿。如此庞大的城镇人口,将使城镇建设用地猛增,而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将占用大量的耕地。据统计,1996年我国耕地19.51亿亩,2003年减至18.51亿亩,七年净减一亿亩。而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美国的十五分之一。影响我国发展的一个最大因素,就是人多地少,长此以往,我国的人多地少矛盾将更加突出。据卫星遥感监测,江苏省苏州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几乎覆盖全市域,苏州市未来的城市发展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境界。占用耕地建设的矛盾和问题将长期困扰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从另一方面看,城市建设每占用一亩耕地,就剥夺了一个人的口粮和生计。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此警醒。
  快速城镇化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15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使得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越发尖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第一产业(农业)发展稳定,并随着工业化发展成熟后,产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从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这样的城市化才会健康稳步。而我国目前的城镇无论工业设施,还是基础设施、公共公用设施的发展,很难和快速发展得城镇化相适应,使得就业、就学、就医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更加凸显,甚至助长了黄、赌、毒、盗、抢等“城市病”的滋生,使得城市安全、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很多城市经常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刑事和治安案件频发,社会黑恶势力猖獗,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公交、车站、银行等公共场所多半被犯罪分子控制,及时是安保设施较好的居民小区也时常有盗贼光顾,防盗网、防盗门、防盗锁不断更新换代,也很难挡住神偷的脚步。有些城市夜晚单人不敢在大街上行走,有些城市晚上过了九点半,单身行人不敢走过街隧道,即使有人敢走,也难免心惊肉跳,脚步匆匆。试想,我们建设和生活得城市怎么能称得上安全和宜居,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此发人深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入后期,一些城市出现颓废现象,城市人口不断外迁,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变小,城市建设不仅没有发展,就连市政设施的正常维护和运行都难以维持。如美国的底特律,上世纪随着福特汽车工业的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繁荣,成为美国六大城市之一,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其火车站规模宏大,高大雄伟,当时是全世界最大的火车站,风靡一时,通用和劳斯莱斯两大汽车公司相继进驻。而现在,底特律正在成为一座废城,人们纷纷逃离这座城市,使得这座城市到处是废弃的工厂、民居和公共建筑,昔日繁华的街道如今变得萧条冷落,政府财政赤字严重,政府职能无法正常运行,犯罪率飚升,到处是无家可归吃救济的流浪人,通用汽车公司也已搬离这座城市。再如中国云南省的个旧市,上世纪曾是繁荣鼎盛的著名“锡都”,一个县级市人口高达二十多万,当时经济发达,人气旺盛,人们精神风貌积极向上,进去奋发,成效显著。而现在,随着锡矿的开采耗尽,人口已减至几千人,到处是废弃的矿井、矿场,市政设施年久待修,经济萧条,娼妓遍地,艾滋病高发,成为世界艾滋病发病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在城鎮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理应加以思考。以人为本的理念再次警醒。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思考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快速增加,城市建设也得以快速发展。在城市建设大开发、大建设的过程中,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从而忽视了城市环境的保护、城市风貌的协调以及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尤其是对老城区的大拆大建,使得城市老区的建筑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钢筋混凝土“火柴盒”,使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及历史文脉毁于一旦,使印证人类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印记和人类发展的历史古迹消耗殆尽,令人感叹惋惜。这种现象在全国的大多数城市,乃至县城,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十几年前,北京多处具有华北特色的四合院、老胡同、老街坊、老城区被拆除时,很多老教授、古建筑专家坚决反对,提出要保留,其中有一位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极力反对拆除,上下奔波,通过多种媒体呼吁,保护老胡同、老街坊,但最终无功而返,老胡同、老街坊、老城区最终毁于推土机、挖掘机的履带下,取而代之的是华丽的高层建筑,从中不难看出,历史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的不易。安徽省当涂县县城,是一座有着1400年历史的古城,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老城的风貌、风格、特色被钢筋混凝土的“火柴盒”所取代,尽管当地媒体多次呼吁,古城的风貌依然是一去不回,千年古城历经1400年的洗礼,最终被“火柴盒”改头换面,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更有甚者,位于老城区的百年老校—当涂一中,也被无情搬迁,拆除教工宿舍时,老教师纷纷含泪搬迁,投奔他处,不久纷纷客死他乡、他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再次令人深思。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指出“古迹的保护意味着对一定范围环境的保护。凡现存的传统环境必须予以保持,决不允许任何导致群体和颜色关系改变的新建、拆除或改动行为”。1975年《阿姆斯特丹宣言》指出“建筑遗产不仅包括品质超群的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而且包括所有位于城镇或乡村的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区”。二十多年前,人们提起上海,马上会联想到南京路、外滩、豫园(即城隍庙)。而如今,人们提起上海,联想到的是浦东、东方明珠、高架快速路、地铁、虹桥交通枢纽、世博会。作为我国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上海(1986年12月)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规模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人口已超过2000万),其经济也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中心。初始的上海是以赛马道(南京东路)、外滩、豫园为城市的标志,是上海的骄傲和象征,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依然如此。南京东路、外滩的黄浦江和欧式建筑群、古老的中式园林建筑豫园,曾是上海历史文化的象征和见证。如今,它们依然存在,但随着高楼大厦、高架路的建设,它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悄然消逝。古迹、古建筑在现代化的大都市纷纷变成岌岌可危的“孤岛”,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已被遍地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历史文化的保护终将成为纸上谈兵。再如南京(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夫子庙”和上海的“城隍庙”面临着同样的境地。
  相反,苏州的“周庄”古镇,原本打算拆除,用以修建过境公路,后经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的奔波呼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使公路绕道,“周庄”古镇才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如今周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并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美国政府奖,成为世界最具魅力水乡和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每年游人来自世界各地,络绎不绝,“周庄”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常州市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其城南古运河北侧有一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青果巷”,其占地约8.7公顷,街区内主要有古建筑和明清时代的名人故居,文保单位5处古建筑8处。街区历史风貌、历史文化保存完好。该市政府规划对其完整保护修缮。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此闪光。
  每当人们提起“香港”,就会把它和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美丽的“东方之珠”、“亚洲四小龙”相提并论,就会把它和英国、英制联系在一起,就会为它的文明、精细、睿智、繁华、繁荣感叹不已,很少会有人去联想它的历史文化。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新石器时代,香港是从中国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如今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人口720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它高楼林立的背后,依然可以看到它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从铜锣湾到旺角,从旺角到新界,从建筑的新旧对比就可以鲜明地看到它的发展历史。再到它相邻岛屿的渔村小镇,就可以看到它的风雨岁月,历史沧桑。在其繁华的背后,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它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情。这比起内地城市的千城一面的“火柴盒”,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这是古人对桂林、阳朔的喀斯特地貌、秀丽的漓江自然风景发出得由衷的赞叹,其着重点是自然地貌、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当然不能包括如今的桂林市和阳朔城。因为,古代的桂林、阳朔充其量只是个小山村,在桂林、阳朔的自然山水、自然风景的画卷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点缀。而如今,桂林市经过约22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占地约570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的地级市;阳朔经过14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口近5万的县城。无论桂林市,还是阳朔城,在自然山水和景观的画卷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规划建设好了,会使这幅画卷更加美丽动人,相反,没有科学合理得规划建设,那么势必会“大煞风景”,败笔连篇。三十年前,桂林于1982年第一批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我有幸到桂林、阳朔考察学习,当时的桂林市不大,城区面积比现在小很多,街道为数不多,一条主要街道沿漓江而建,城中建筑楼层不高,以平房和两三层居多,少数五六层的公共建筑已是当时的“城标”。走在大街上,仿佛置身于一幅自然山水景观的画廊,不时可以看到漓江的碧水(当时的水位比现在高出好几米)和其倒映的蓝天白云以及喀斯特山峰,心中只有赞叹,如痴如醉,尽情领略着上帝的“鬼斧神工”和山水甲天下的意境。三十年后,我再次来到桂林旅游,发现这座曾经年青靓丽的城市,变得陌生苍老了。城市变大了,大得使山水画卷“头重脚轻”、“本木倒置”了;楼层变高了,使人又一次置身于千城一面的“火柴盒”之中;人口变多了,使人再次感受到都市的喧嚣,而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如今,在市内再也感受不到山水甲天下的意境,只能在溶洞和景点重复领略着旅游的“真谛”。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桂林时,给桂林的城市建设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位美少女穿上了一件破衣裳”。
  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不能盲目去追求城市规模,以“给人一块地、给人建套房”为以人为本的理念。桂林是一座自然景观旅游型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建设要去装点自然,城市要和自然山水有机融合,要与自然风貌整合协调,要使我们的“人工”变为“巧匠”,把甲天下的山水画卷点缀的更加美好。这样,旅游服务产业才会壮大,才会为世人展现出更加美好的画卷,城市规划和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才会发扬光大。
  相反,阳朔县城的规模很小,但其堪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典范,更堪称“甲桂林”的美誉。阳朔的城市道路随坡就势,高低起伏,蜿蜒绵长,和自然山水有机融合,堪称一绝,令人赞美;建筑风格和色彩注重与山水自然风貌统一协调,建筑高度和密度都有控制,建筑的布置更是唯妙,使人置身于城中的任一地方,视觉景观效果都没有影响。置身于城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动态的自然山水景观画卷,人的活动把这幅自然景观画卷装点的栩栩如生。城内交通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机动车较少,旅游者乘坐的是电动游览车,在城中行走,仿佛在游览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每年演出250场的“印象、刘三姐”,使人们享受自然美景之余,得以陶冶情操,使文化精神得到升华,让人们游览自然景色的同时,领略到更加浓厚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阳朔的夜景同样也有着迷人的魅力,以“西街夜市”为代表的传统古街,充满着浓厚的人间真情。通过尺度的把握,使人暂时远离大尺度喧嚣的都市,回归充满乡情的生活的街区,领略过去的温馨和甜美。如今的阳朔,每年来此旅游的人数高达三千多万,很多外国人纷纷来此安家,在阳朔随处可见外国友人的身影。而桂林每年的旅游人数只有两千多万。所有这一切,无处不体现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
  生存的家园
  农村有着广袤的旷野,有着肥沃的土地,它到处都充满着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芬芳。只要你辛勤耕耘,播撒种子,就可以有所收获。而城市,除了高楼大厦、烟囱林立,就是满街的人群和飞奔的汽车。生活在农村,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大地母亲的恩赐,呼吸着芬芳的空气,奔跑在田间旷野,无忧无虑。广袤的田野处处都充满着生机,收获带给人们无尽的欢欣。相反,城市的稀缺性,使城乡产生巨大的反差,生活在城市,人们必须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必须挣得足够的工资和奖金,才能买房、租房,才能有一个安稳的家或一个安身之处,才能有钱去购买食物、生活用品,才能生儿育女、养家糊口。不然,就得饿肚子,年青人就会成为“蚁族”,老年人只能靠少得可怜的养老金勉强度日。高收入者外表即使潇洒,但经过计算也不敢随便花钱,为了以后生活得更好,还是多攒些钱吧。在城市,富有的人生活同样充满压力,他们深知家业来之不易,未来很难料想。下岗职工纷纷从事“个体经营”、“个体服务”,以挣得一些报酬,贴补一些家庭的拮据。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打工仔、农民工生活更加窘迫,饥一餐饱一顿,有的露宿街头,有的生病无钱就医,甚至惨死街头。在城市,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时会变得暗淡失色。
  无论我们是城市的主人,还是外来者;无论我们是城市的统治者,还是打工者。我们都有一个同样的理念,那就是“以人为本”。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我们就是要把城市规划得更加科学,就是要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合理和美好,使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处处都能感到安全,处处都能感到满意,处处都能感到亲切,处处都能感到惬意和美好,时时都能充满信心和自豪。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在享受市政公用设施、公共设施的同时,要把城市作为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去爱护城市、保护城市。
  如今,我们的城市随着城镇化的深入,人口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觉得过去的宁静、淡定,逐渐被嘈杂、喧嚣所取代。为了生活人们必须学会应对拥挤,并要学会赖心的去排长队。为了安全,出门或晚间休息时,要把防盗门窗锁好;在公共场所,要时刻提防“不速之客”的侵扰;夜间外出,最好结伴同行,没有同伴时比较安全的做法是坐出租车。我们的城市现在即使有“110”快速出警,有保安执勤,有很多的视频监控,但人们的安全感丝毫没有提升,无论你处于城市的哪个地反,安全这根神经只有在进入梦乡时,才会松弛下来。我们生活的家园,在太平、祥和的背后,依然使人深省。以人为本的理念任重而道远。
  如今,我们城市交通和空气质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私家车骤增。在很多城市,上下班高峰期道路交通拥堵严重,有的地方出现汽车一小时只行6公里,和步行相当。有的城市上下班高峰期时,高架快速路上的汽车密密麻麻,如同一座流动的停车场。近些年来,我们的城市经常出现“雾霾”天气,空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PM2.5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而PM2.5污染物很大部分是来自于汽车尾气,即细小的油滴。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经过十几天艰难复杂的谈判,签署了《哥本哈根协议》。其宗旨就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地球气候温度的上升。目前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在很多城市相继展开,其目的就是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城市道路设置单行道系统,使人们出行去某个地方,开私家车需2.5小时,乘坐公交需1.0小时,如骑自行车仅需45分钟。在我国的很多城市,由于私家车的泛难,城市停车场所严重不足,很多城市道路变成了露天停车场,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安全,汽车刮碰、乱停乱放、酒后驾车、损毁车辆、打架斗殴等现象非常普遍。由此可见,提高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小汽车的发展,鼓励自行车、公交出行,就是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再现。
  在我们的城市中,可供人们锻炼身体的运动设施,普遍较少,以往人们还可以在马路上、大街上跑步。如今,由于环境的污染,空气质量的下降,敢在大街上跑步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你跑得越多,吸入的污染物就越多,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城市中的健身房越来越多,家庭跑步機也越发畅销,人们只能躲在室内锻炼身体。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现在变得不如人意,我们的以人为本理念耐人寻味。
  结束语:我们的城市都有着不断发展的时期和阶段,把城市规划建设好,是我们的职责;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宜居的家园是我们的职任。这不是一代人能够所为,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断探索、创新、改造、发展,使我们的城市处处以人为本,更加美好。
其他文献
摘要:房屋建筑中的项目管理是全面管理的系统工程。本文就组织结构的设置、统筹规划、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时间管理及风险管理这些项目管理中的主要环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环节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房屋建筑施工項目的管理在整个工程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质量在成本上的控制。  一、组织结
期刊
摘要:土建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的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也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的关键。本文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通病;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  1、造成表面质量低下的通病  (1)麻面的表现形式为在混凝土的局部表面出现较多的麻点或小凹坑最终造成缺浆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暖通空调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暖通空调在现代建筑領域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暖通空调的工程复杂,不确定性大,因此在实际设计安装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  关键词:现代建筑;暖通空调;常见质量问题;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U26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现在社会中暖通空调是人们所使用空调中最常用的一种,暖通空调以其独
期刊
摘要:想要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要抓紧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全面质量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全面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1、全面质量管理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作用   1
期刊
摘要:基层国土资源所是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窗口和形象,关系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基层的贯彻执行。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一要健全机构,合理配置人员;二要强化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三要创造条件,夯实基层基础;四要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行为。  关键词: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P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基层国土资源所作为国土资源部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窗口
期刊
关键词:漩流降噪; 单管排水通气; 高层建筑; 推广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漩流降噪单立管排水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在高层建筑排水中的应用,一根管道中实现了既排水又通气,且具有水力工况好,排水能力强、立管水流噪声低等显著特点,弥补了普通双立管系统应用中的存在缺点和不足,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将会逐步取代普通双立管系统,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要:合成氨厂利用厂内现有设备,对合成氨生产系统中氨蒸发器、循环气压缩机、焦炉气压缩机,氮氢气压缩机等设备排放污水进行治理,使主要污染物氨氮和油类达到环保排放要求,既节省费用,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合成氨;氨氮;油气;减排  中图分类号:O6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合成氨厂在20世纪90年代末投产,局限于当时的设计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些生产设备工艺已经不适应于现在
期刊
摘要: 公路路基施工过程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自然地质条件、路基填料、施工机械配置、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以及科学的组织管理等问题。只有在施工中严格控制每一个施工环节、每一道施工工艺加强施工管理,才能保证公路路基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施工  中图分类号: U2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路基是公路的基础组成部分,它的施工质量的好坏, 在公路工程中起着重要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桥头跳车现象病害主要成因,对桥头跳车采取一些常用的技术措施。希望能够引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达到减少或控制桥头跳车现象,满足道路建设后快速、安全、舒适等使用性能,使之能较好的服務于社会。  关键词:桥头跳车 病害 成因 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桥头跳车现象非常普遍,已经成为当今公路沥青路
期刊
摘要:虽然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方面,规章制度还很不完善,质量管理仍需提高,其基础工作还非常薄弱,但是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能够让企业看到自己的不足,还能够在竞争中向其他企业学习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再用学习到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加以补充和完善,这样才能迅速提高自身水平,加快自己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