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反思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over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小波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摄影专修班,1987年赴美攻读摄影专业研究生。2002年回国,主要从事摄影教育、介绍国外摄影状况等工作,并开设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从事商业摄影。与《大众摄影》的第一次接触:1986年作品《小夜曲》获《大众摄影》举办的季赛中彩色组入选奖。
  
  与摄影结缘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 望着那许多的奖状、奖品和一摞摞的照片, 不禁想到, 我2003年的回国讲学就像当年出国一样, 一切又要从零开始。
  在从事专业摄影的二十多年中, 倒有十六年是在国外度过的, 两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的摄影学习, 使我在摄影技术和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两年国外研究生的生活, 又使我的摄影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比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摄影、 乃至摄影教育. 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好坏很难去下一个定义. 而且会长期的存在下去。
  摄影对于我来说究竟是什么呢? 除了它是我谋生的手段之外, 它已成为我的精神, 我的心灵, 我的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每当我拿起照相机时, 无论是拍摄商业广告, 还是表述内心的想法, 我都会产生一种莫明的冲动。 摄影似乎己经溶化于我的血液之中. 我以为,如果你不能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 你会发现在许多时候你会面对一种无法克服的压力。而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摄中去时, 你会感到这是一种创造。说来大家不信, 有一段时间我真的想放弃摄影,因为我找不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我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去学习电脑, 考下了微软的系统管理证书. 凭着这张证书, 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份年薪六万美元的工作. 但是我突然发现我并不喜欢这个工作. 每天的9-5制, 坐在计算机前回答着各种提问, 跑到用户那里去帮他解决使用中的问题. 这是生活吗? 对于我来说, 这是生存, 而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想每一个执着追求的摄影人都会有他的故事。 我有着在美国拍照翻车差点送命的经历, 也有着开个人影展接受众人祝贺的欢喜. 我有曾放弃 《生活》杂志让我回国作它的供稿人的后悔, 也有戴上研究生帽时的得意回忆. 我有为拍照而迷失在洛矶山里的恐惧, 也有自我欣赏那得意之作的快乐. 我有囊中羞涩一头钻进餐馆去端盘子的苦恼, 也曾为拒绝一家电视台想用我一幅中国风光照片当背景要付我500美元的使用费而自豪. 这一切都包涵着摄影人的酸甜苦辣. 这就像一只小船在大海里行驶, 一会被掀上浪顶, 一会被抛下谷底. 在人生的旅程中永远是起伏不定. 这也许就是我想要的一种生活方式.
  记得那是在研究生院学习时, 在一次黑白摄影课上, 老师让我们测试黑白胶卷的特性, 要求每人用不同的曝光组合拍摄一卷胶片. 有的同学拍了柯达, 有人拍了依尔福, 也有人用了富士, 唯独我用了乐凯胶卷. 当冲洗完胶卷烘干之后, 所有其他品牌的胶卷都笔挺地挂在那里, 唯独我的胶片卷成了一团. 我可以感觉到大家都用一种奇特的目光看着我. 这件事情让我难以忘怀.
  90年代初, 我带着大约三百张反转片去纽约一家著名的图片库. 当我看着那位女编辑拿着观片器看我的反转片时, 我紧张地坐在旁边,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用Loupe(一种观片放大镜)来看反转片. 二十分钟后, 她微笑地对我说: “我很喜欢你的照片, 它让我看到在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 我们对那里了解的太少. 你的照片构图很好, 表现的内容也不错;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 有些照片不够清晰, 有的是手的抖动造成的, 有的是焦聚不实. 第二, 有不少照片的色彩还原和色彩饱和度都不够. 这可能是在一家公司冲洗的.” 她接着说道: “我们愿意接受你为我们的会员, 但是你必须重新整理你的片子, 将不够清晰和色彩还原不好的照片拿掉. 图片市场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 每一张照片在技术上不应该有任何一点的失误. 无论你拍摄的内容多么好, 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但是如果这张照片有一点技术上的问题, 我们就不会接受这张照片. 总体上来说照片市场是供过于求. 如果你的照片质量不好, 你就将被淘汰. 因此我们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这是一家公司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别人对自己照片的评价, 也是我开始理解质量在照片中的重要性. 随后, 那位编辑拿出一些美国摄影师拍摄的反转片让我欣赏. 我用观片器仔细地观看着这些反转片. 这些片子的质量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使我对自己重新提出这个问题 “什么是摄影” “什么是高质量的照片” 它让我想起我在国内学摄影时听到的关于某某摄影家可以用1/15秒手端相机, 拍出的照片还是多么多么的清晰. 我也想到那国内唯一能冲洗反转片的公司, 即使它把你的片子冲坏了, 你也只能忍气吞声. 它让我感到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竞争也就不会有进步, 一件事情如果没有比较也就不会有提高.
  二十年前, 当你脖子上挂着一台尼康相机, 上面装一只80-200mm的变焦镜头时, 你就是被人羡慕的专业“摄影家”了. 如今你不可能仅仅凭借一个人的装备来判别他是一个专业摄影师还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了. 摄影器材的发展, 自动对焦镜头的出现, 使我们再也不会遇上那种焦距不实的尴尬情景. 国家的富强,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人们不必要像十几年前那样吃糠咽菜省钱买相机了. 成千上万报纸杂志的出现正召唤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赴后继的投入到摄影这一行业中来. 今天的摄影已经普及到全中国的每个角落. 这一欣欣向荣的景象使人感到这块土地是大有可为的……
其他文献
大部份明星想把自己拍成普通人那样平凡真实,而普通人却想把自己拍成明星一样光彩照人。在造型方面老百姓追求更多的是一种远离自我的真实面貌,比较唯美;而明星,更想不施铅华的再现自我张扬的个性美。  要拍好明星,最重要的是多了解他们。虽然平时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好象对他们很熟悉。其实这些了解都是很表面的。另外,如果只通过影视剧或新闻报道了解他们,摄影师很容易被误导。因为明星在影视剧中表现的形象或性格是按
期刊
◎陈志强   ◎张 力   ◎黄东强   ◎陈小平   ◎陈锡康   ◎李江强   ◎何洪柱   ◎卢绍桢   ◎陈锦波   ◎周敏强
期刊
本期演兵场的主题是“拍摄冷饮”,突出的就是“凉爽”二字。拍摄冷饮难度不小,不过从过去的演兵场来稿上看,影友中确实是藏龙卧虎,影友们不妨利用本期这个小专题一展身手。下面我们看看广告摄影师陈溯先生特意为我们这期“演兵场”提供的拍摄技巧。  此次拍摄的啤酒从瓶子到商标都是绿颜色,使用白色的背景,构图采用特写的形式突出啤酒瓶上挂满的水珠,效果上可以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拍摄中的关键是给啤酒瓶挂上水珠,常用的
期刊
我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近二十年来,由于常常使用扫描电镜观察植物界面层。积累了大量的微观图像照片。一次,不经意地清理中,我突然发现,这些照片仿佛都有了灵性,以不可名状的艺术气息展现着它们的魅力。我从中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我管它们叫作“微观自然艺术照片”。  我以为,通常的微型艺术,是把现成的艺术形式微型化。而我的微观自然艺术则是借助于显微工具,把所观察到的自然微观线条宏观化,这里发表的几幅照片,就
期刊
阳台上一盆金牡丹在侧逆光下显得格外鲜艳。我用罗敦司德50mm放大镜头套上39mm螺纹转尼康卡口接环,再接到国产尼康卡口近摄接圈上,对着花拍了半卷后仍感觉画面缺了些什么,就用喷水壶对花喷了一圈水,继续拍。其中一片花瓣顶上刚好有一个晶莹的水滴,透过镜头可以看见水珠上还有菊花和绿叶的倒影,有种“一花一菩提,一叶一世界”的感受。我把焦距对在水滴边缘的光点上,按下了快门。  使用尼康F90X相机,曼富图05
期刊
突破 一等奖 上海/徐文浩 摄  由于目前世界IT产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在各个领域用电脑开辟了网络新时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突破了以往封闭的状态,增加了人与人之间零距离的交流沟通。于是就产生了这幅《突破》作品。  制作过程:  第一步:在Photoshop中打开经扫描后的三幅图像,底图是一幅人像,三幅图像的分辨率均为600dpi。  第二步:把第二幅“线路板”的图像拖到第一幅人像的脸部,选用
期刊
多年来,影展影赛之风甚劲,许多影友都经历众展众赛的催发,而在摄影界崭露头角,或在摄影界成名成家。  但影展影赛的本质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竞技,凭借的某种比较与鉴别的方式,凭借的是特定人物与境遇的交叉状况,产生出特定的优胜者。这种优胜的程度特别是深度,更多地显示出其相对的意义。  于是,一些先知先觉的摄影人,他们在影展影赛之间之外,进行着拍摄主题更明确、拍摄范围更广泛的实践。特别是那些立足本土的拍摄,因
期刊
我出生在“大城市”——铁岭,幼年听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和“乌苏里船歌”的歌谣长大,东北是哺育我的母亲,黑土地是我成长的摇篮。  从事军事摄影记者18年,我的足迹踏遍了东北的山山水水,每年都有一半的时间在弹尖飞扬的军营演兵场和冰雪皑皑的边防线上度过。在完成好我所从事的军事摄影报道任务的同时,我无时无刻不魂牵梦绕生我养我的这块黑土地的一草一木——那辽阔的地域、浩瀚的林海、密集的江河湖海,肥沃的土
期刊
摄影简历  庄艳平,男,1955年生,现任中共佳木斯市永红区委统战部副部长、佳木斯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199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中心。  使用器材:哈苏XPAN和哈苏503cw相机40mm 80mm、120mm、150mm、250mm镜头各一只。通过转换接环所有哈苏镜头都可在尼康F4s机身上使用。捷信G1227三脚架。    拍摄三江湿地专题,和我儿时生长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我
期刊
终于活着回来了……五十多天的“天路行”。  两男一女三个睡袋一个帐篷……  七千里路,风餐露宿,饱受饥寒,体验了生命在流浪之旅的浪漫与凄苦。片段的回忆淡化的记忆,时刻敲打着早已纠缠不清的麻木与清醒。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想探寻它吗?那就先阅读繁衍我们的大地吧。     大地诗行 黄永照摄  宾得645N,200mm镜头、F22、速度1/30秒。   晨光 龙 梅摄  尼康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