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读者智慧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河南图书馆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dagjc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数字化技术
  摘要:以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提升了技术服务的便捷性和多样性,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引发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具有高效化、精准化和多元化的特征,文章就该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框架,并就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整体建设给出了若干可行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10-0071-03
  当前,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技术的介入使技术服务大众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引发了社会生产的巨大变革。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智能手段,借助当前先进技术对读者服务进行升级改造,让高校读者服务从智能化向智慧化方向转变。我国高校的部分先进图书馆已经开始使用先进技术提供馆藏管理、借阅和文献推送等服务,一些高校图书馆甚至通过人工智能和云技术为读者构建个性化、动态化且可进行交互的智慧化知识库,实现了读者服务的与时俱进。
  1高校图书馆读者智慧服务特征
  1.1服务效率高效化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多,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读者数量显著上升,通过提升自身服务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是当前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高校图书馆读者智慧服务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当前,已经投入使用的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关键性技术使读者信息识别、自助借还等环节的服务效率大幅提升。未来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等的介入还能实现24小时借阅预约与用户潜在需求的挖掘,如:读者通过高校图书馆App进行阅读预约时能够在移动端实时浏览阅览室座位使用情况,并通过软件预测最佳到馆阅读时间,既解决了以往一座难求的难题,又提高了图书馆座位的使用效率。
  1.2服务形式精准化
  高校读者群体以在校生为主,追求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是该类读者的基本诉求之一,而智慧化服务恰好能满足在校生的这一需求,其在读者服务上具有及时性、灵活性和精准性等多重特征,更加方便图书馆以多种形式为读者输送资源。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依托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读者诉求进行分析,通过对读者阅读基本数据的筛选,构建对应的数据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深度分析读者偏好,寻求最佳的解决路径与服务方式,实现图书馆服务方式与读者诉求之间的无缝对接。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读者,推送的相关服务都是基于读者日常行为数据,针对性很强。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智慧服务丰富了服务形式,能够实现音频、视频、模型、VR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并且能够满足高校读者不同专业、不同喜好的需求。
  1.3服务途径多元化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另一特征是服务途径多元化,先进的技术使读者服务的扩展能力极大增强,服务的形式也有所创新。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图书馆的馆藏信息、预约借阅、参考咨询等多项服务功能都能通过在线的方式实现,大幅提升了读者服务效能。在未来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中,教学资料、信息管理、学科前沿等信息都能够通过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实现。此外,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还将为读者群体提供一个互联、互助、互动的动态虚拟平台,搭建文献、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桥梁,使交流互助式的阅读成效获得明显提升。
  2高校智慧服务基础框架的构建
  高校图书馆读者智慧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设备作为实施基础,技术与设备之间要进行良好的衔接,形成高效的运行模式和组织模式。在技术和设备层面,高校图书馆需要在智能化设备、智能技术系统服务和组织运行模式等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2.1智能设备建设
  高校图书馆应逐步采购并配置完善的智能设备,这些设备能够凸显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能力。当前,高校图书馆已普遍采用以RFID技术为基础的自主借还书系统,大幅提升了借还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能夠实现全天候不间断自主借还服务。该系统还能记录读者的借阅信息,为后续分析读者阅读偏好、挖掘读者潜在需求提供基础数据。此外,一些智能化的图书分拣机、智能书架、智能翻译、智能打印系统等的投入可以提升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效能,有效培养在校生的现代化阅读习惯,普及智能设备操作方法。智能设备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建设读者智慧服务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决定最终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2.2智能技术服务系统建设
  在整个高校图书馆读者智慧服务体系建设中,智能技术服务系统是核心环节,也是通过智能设备实现最终服务的桥梁。对于高校在校生而言,读者智慧服务的主要环节在于文献的智慧化检索、需求的深度挖掘以及文献资源的深度推荐等模块。智能技术服务体系下的智慧检索系统能够根据读者提供的主题、关键词、模糊词组等检索行为,配合大数据技术建立检索模型,并依据该模型为读者提供最契合的检索结果。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根据海量数据库,基于现有的数据信息对隐性知识进行挖掘与展示。智慧推荐基于读者的检索结果和阅读偏好等信息,自动设计有针对性的推荐系统,便于用户接受相关信息。
  2.3高效组织运维模式建设
  高效的组织运维模式是实现图书馆读者智慧服务体系的根本保障,高校图书馆当前的组织运维模式建设主要从组织架构的变更和人员的再培训两个方面进行。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在组织功能上进行划分,包含服务部门、宣传部门、运营部门、技术保障部门等,明确各部门责任,提升整体效能。馆员的再培训也需要变更传统的培训形式,更新培训内容,除了在设备操作、技术技能上进行提升,还需要提升馆员主动服务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意识。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团队的良好协作才能实现,因此,培养馆员的团队意识也是馆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效的组织运维模式能够使智能设备和智能技术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也能够满足高素质读者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3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形成策略
  3.1构建数字化特色馆藏体系
  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的基础在于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智能化选择最佳资源,借助云存储技术进行馆藏资源的合理存储。高校图书馆应充分整合内部特色资源,与国内外先进机构合作,共享数字化网络资源,拓展馆藏资源的来源途径,形成高效灵活的资源获取机制。在读者文献的获取上,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为读者提供文献检索导航等服务,提升信息检索的准确性,提高文献检索的智能化处理水平。
  3.2增強智慧服务能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使图书馆读者服务在以往智能化的基础上更具智慧性,彰显读者服务的个性化和高效化特征,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图书馆智能化设备应用的增多能够逐渐加强图书馆的智慧管理程度,以资源检索为例,以RFID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检索系统能够通过触屏或语音的形式使系统快速查找所需资源,此外,该系统还能够进行不同读者身份的识别,通过记录不同读者的行为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为不同读者推送不同资源的网络服务模型。当前,高校图书馆提升智慧服务能力,需要增加智能化设备的引入与技术支持,构建高效的智慧服务硬件系统。
  3.3打造智慧型众创空间
  高校在校生思维开放,信息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图书馆智慧服务也应转型发展,以在校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其发展需要,以高新技术和服务创新为基础打造智慧型的众创空间,促进高校科教和创业的深度发展。目前,较为时兴的众创空间有3D打印、智能服务机器人、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中心等体验性场所,读者可以在上述空间自主开展实践性活动,并获得智慧馆员提供的信息服务,形成相应的科技成果。
  3.4提升智慧化精准服务水平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该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云存储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可以研发智能机器人,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使用该类机器人。智能机器人能够为读者提供阅读接待、参考咨询、阅读导航、智能翻译等多项服务。有数据显示,该类机器人能够解决读者提出问题总量的97%,将馆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能提升读者服务的精准化和智慧化水平。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发挥自身数字化资源优势,借助先进技术的高度融合,整合各类学科资源信息,创建学科专家系统,为读者提供深度的学科服务。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爬虫等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收集与整理,分门别类地构建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提升读者服务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3.5提升馆际交互水平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构建目的是通过资源和技术的结合为读者提供最优化的服务,同时还要构建一个良性的智慧服务环境,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智慧服务。从当前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构建看,要通过引入已有的先进技术和数字化资源,通过组织和融合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生态发展环境。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中的技术和资源都是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而逐渐积累形成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馆际的技术和资源交流,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型企业的业务交流,共建、共享、共维智慧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郭婷,申倩倩.技术驱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智慧阅读服务体系构建[J].图书馆学刊,2020(12):79-82.
  [2]王亚平,袁红霏,刘豫红.“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与发展研究[J/OL].晋图学刊:1-8[2021-01-07].
  [3]程新刚,李花维,任娜.高校图书馆免费数字资源建设应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20(35):16-18.
  [4]秦中云,王彤.在线教学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文献服务保障体系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0(11):34-39.
  [5]赵丹妮,宋少忠.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新趋势[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361-364.
  [6]王宇,胡万德,孙鹏,等.高校图书馆新功能体验空间建设及思考: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OL].图书情报工作:1-6[2021-01-07].
  [7]王燕.紧扣“十四五”发展规划,打造高校智慧图书馆:安徽地区高校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6):7-9.
  (编校:崔萌)
  作者简介:宋晋秀(1990—),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馆员。
其他文献
关键词:移动服务;情景感知;用户体验;图书馆服务  摘要:文章构建了高校图书馆情景感知移动服务用户体验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结果表明:交互体验、技术体验、情感体验正向影响用户体验效果,情感体验正向影响用户使用态度,用户体验效果、用户使用态度正向影响用户使用意愿;交互体验、技术体验、情感体验通过用户体验效果对用户使用意愿的中介效应显著,情感体验通过用户使用态度对用户使用意愿的中介效應
关键词:高校红色阅读活动;红色文化教育;影响因素  摘要: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高校开展红色阅读活动能够弘扬红色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精神,履行高校立德树人职责。文章基于红色阅读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高校红色阅读活动建设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高校红色阅读活动效果的因素,通过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验证的方式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摘要:文章立足于高校图书馆深化学科服务的探索与实践,指出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丰富学科服务内容、深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成立学科服务联盟、提供数据支持服务、注重学科服务成果推广等深化学科服务的举措。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10-0060-03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依托高校学科开展的个性化信息
关键词:城市阅读空间;第三空间;问题;对策  摘要:城市阅读空间作为公众文化生活的好去处,是提升城市整体文化水平的重要场所,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如何从第三空间的视角构建城市阅读空间,突出城市阅读空间容易接近、高度包容、自由学习、自由阅读等特点,是公共图书馆应当思考的课题。文章简述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分析了第三空间视角下城市阅读空间构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第三空间视角下城市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