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双碳”, 任重道远

来源 :汽车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211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石燃料把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带入了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20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极度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快速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严重地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好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转换发展模式,彻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达成共识。人类社会也将由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是能源转型,人类终将告别化石燃料,转向太阳能、风能,转向一切可再生的脱碳能源,用它们发电,去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能源需求。氢能作为主要的储能方式,调剂电力供应的不平衡,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电力和氢能,是人类未来可用的主要能源。
  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物,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极大提高了运输效率,支撑了整个二十世纪的工业文明。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消耗了大多数的石油,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是脱碳转型的重点领域。能源供应的脱碳转型决定了汽车产品的发展方向,即“电动化”和“氢能化”。全球车企都在围绕产品“两化”全面布局,电动车、氢能车及相关产业正驶上快车道,将迎来高速、长期的发展。智能高效的运输系统和开放共享的观念不可或缺,对减少车辆使用中的各种浪费有积极作用。这会促进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技术快速普及。产品“两化”和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巨大发展空间,给中国车企带来向上发展的机会。我们更希望在上述领域,能够看到更多的“中国模式”、“中国贡献”,实现换道超车。在产品“两化”的同时,还需要一个智慧、高效、共享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把互联的万物,用互联的车辆,清洁、高效地送达。社会也需要人们宽阔的共享情怀,合租一辆车、共乘一辆车,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不仅仅是能源的转型,更是人们生活态度的转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何毅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还承担着全球汽车部分基础零部件的主要生产。中国汽车产业基本处在制造端,特别是大量的零部件企业,大多处在传统领域,规模小、盈利能力弱,消耗着大量的材料和能源,维持企业运转。中国汽车产业脱碳转型的压力与难度,要远超发达国家。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保有量,也是最大的排放量,而且排放总量远未达峰,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全球汽车行业最重的减排任务。对中国车企而言,脱碳转型,风险大于机遇。对此,协会愿同企业一道,关注“双碳”达成,助力企业脱碳转型。

摸清总量,寻达峰之路


  总量是指车辆使用过程中实际的碳排放总量。有关研究表明,该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近十分之一。汽车行业的双碳目标达成就是使之受控,早日达峰,最终实现中和。摸清实际排放情况和影响因素,是实施控制的基础,也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依据。存量大、环节多,是汽车行业特有的。用控制新车碳排放水平来调节控制碳排放总量,使之达峰,使之中和,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摸清在用车实际的碳排放总量和影响因素,平衡好燃油车与电动车、氢能车,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对达峰总量和达峰时间做出预测,提出建议,尤为重要。

厘清边界,担应担之责


  厘清汽车产业碳排放边界,厘清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碳排放边界,明确各自的目标、责任,是汽车行业全面开展双碳工作的前提。这项工作要尽早完成。虽然目前边界不清,目标责任不明,但在国家双碳总目标要求下,汽车产业的双碳工作有些是可以开展的。
  首先,汽车产品方向已被定义,即电动化、氢能化。未来的产品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围绕产品的“两化”可以开展相关工作。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可以提效、节能,未来有普及应用的前景,要着手去做。
  同样,双碳目标是要一步一步地达成,车企可以从“三节”着手开展脱碳工作。“三节”即“节油”、“节能”、“节材”。“节油”,是指产品层面。燃油车持续降低油耗,闯出低碳发展之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电动车创新发展,持续改善,永无止境降低电耗。“节能”,是指制造过程低碳发展。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聚焦于节能环保,打造精益、智能、低碳的制造过程。“节材”,是指节约材料,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广泛应用增材制造、铸铝车身等新技术和回收再利用技术。


多方合作,求进退有序


  虽然碳中和的终极目标决定了产品的未来就是电动化和氢能化,但实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切忌搞“一刀切”。在“禁燃”问题和车企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管理上,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管理。汽车行业有责任支持国家双碳目标按期达成,并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愿同社会各界一道,共同探求企业、行业平稳健康发展之路,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平衡好燃油车和电动车发展关系,做到燃油车有序退出,电动车、氢能车稳健发展。

多策共管,保产业繁荣


  双碳管理,有行政、市场和金融三种方法。我们希望在汽车产业双碳管理上,多策共管、多措共施,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控制各个相关环节,在这次全球脱碳的绿色工业革命中,保证中国汽车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在法规、标准方面,单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会成为主要的排放法规,该法规应该结合或替代国七排放法规;电动车渗透率,是关系“双碳”目标达成的关键指标,我们建议用市场手段鼓励企業多生产电动车、氢能车,保证行业总指标受控;在生产环节,通常用碳排放权交易来鼓励企业的低碳行为,但因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过程碳足迹的复杂性和甚微的排放量,车企不易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我们建议通过转化成积分或其他的量化指标进行交易,鼓励车企降低燃油车的碳排放,提高电动、氢能汽车的比例;在消费环节,可以设立“碳税”来引导用户使用清洁汽车和低排放的燃油车。“碳税”要与现行的燃油税、汽车消费税、购置税、车船使用税等有效结合。另外,要进一步强化使用管理,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强化报废管理,鼓励回收利用。
  电动车、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高成长性,会引来热资涌入,但传统企业的脱碳转型,困难重重。希望国家制定相关金融政策时,对传统企业转型给予特别考虑。
其他文献
针对波浪作用下沙质底床上普遍存在的沙波现象,从沙波尺度角度出发,采用1957-2018年共385组野外实测资料和水槽试验资料进行拟合分析,得到基于近底波浪水质点运动强度的沙波波高、沙波波长计算公式。结果表明:与Ni81规则波、Ni81不规则波、VR89和GK04等4种典型模型对比,新的沙波波高和沙波波长计算公式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且表达形式上更具一般性;利用该沙波形态计算公式可改进床面粗糙度的计算方法,当应用于波浪底摩阻系数的求解时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即沙波形态对底边界层有效粗糙度的影响显著;新的沙
为揭示准格尔煤田地区地下水循环特征,运用水化学技术、水汽轨迹模型和环境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不同水体水化学特征、环境同位素特征、大气降水主要来源、地表水及地下水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地表水矿化度低,呈弱碱-偏碱性,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l-Ca型水为主;地下水整体矿化度低,偏弱碱性,主要以HCO3-Na·Ca型、Cl-Na型、HCO3-Ca·Mg型、HCO3·Cl-Na型水为主;黄河水δ(D)平
以某乘用车钢铝混合发动机罩为研究对象,建立钢铝板材试样自冲铆接模型,模拟其铆接过程,研究不同铆模深度、铆钉长度及板材搭接顺序对铆接接头几何形状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优化后的铆接组合进行自冲铆接工艺试验,从而优选出最佳的钢铝铆接参数。结果表明,针对厚度1.8 mm的DP590高强钢和厚度1.2 mm的6016-T6铝合金自冲铆接,采用铆钉长度5 mm、钉腿直径5.3 mm、铆模直径9 mm、铆模深度1.5 mm、“钢上铝下”的铆接方式所获得的铆接接头几何形状和力学性能俱佳,且无裂纹、穿透、铆钉屈服等铆接缺陷
为探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输水期硫酸盐污染的来源,对南四湖及其周边河流的水化学基本性质进行测定,并结合硫、氧同位素技术,分析南四湖和其入湖河流的水化学以及硫酸盐质量浓度分布特征,计算南四湖各直接来源的贡献率并示踪南四湖流域硫酸盐的根本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南四湖及其周边入湖河流水化学类型与地下水化学类型不同,南四湖SO42-质量浓度自南向北逐渐增高,甚至南阳湖(NE)达到631.50 mg/L;蒸发岩溶解硫酸盐对南四湖贡献率最大,达52.18%,南阳湖硫酸盐直接
针对基于河岸带生态韧性的防洪堤高程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建立一个区间混合整数随机鲁棒优化模型(IMISRO)。该模型不仅能够通过防洪堤高程的优化设计来达到调控河岸带应对洪水的生态韧性的目的,还可以处理防洪堤高程优化设计中以概率分布函数和区间值形式存在的包括洪峰水位、经济成本等参数的不确定性。同时,决策者可以通过在模型中设置不同的风险参数对系统稳定性与经济性进行权衡。将所开发的IMISRO模型应用于城市河道两岸的3个规划区域,在不同的洪峰水位及河岸带生态韧性条件下可得出最优的防洪工程设计。该案例验证
传统的乘用车后地板由钣金冲压件拼焊而成,质量大、模具工装成本高、耐腐蚀性差。为解决这一问题,选取LFT-D模压技术对某氢能源乘用车后地板进行轻量化设计。通过加强筋、平台等结构的布置,满足刚度、强度及堆垛仓储要求。同时集成阻尼垫及2个安装支架,实现功能整合。后地板与白车身的连接通过聚氨酯胶粘剂和4个螺栓安装点实现。分析结果表明,该LFT-D零件的刚度性能优于钣金件;同阶次下,模态略低于钣金件,但满足使用要求。试验结果表明,该LFT-D零件满足使用要求并减重2.27 kg,在小批量生产下(1×105辆以内)成
采用单向拉伸、应变分析、扩孔、直角/V形翻边、U形弯曲等试验方法,对比分析唐钢DP980和QP980在加工硬化、成形极限、翻边扩孔、弯曲回弹等使用特性中的差异。结果显示,QP980具有良好的整体成形性,A80延伸率高达18.5%,与DP980相比,在变形中保持较高的瞬时n值;成形极限图中平面应变的最低点QP980较DP980高9%左右;DP980在扩孔、翻边特性中较QP980表现优良;DP980在U弯回弹中回弹量较大,在零件设计时需考虑更大的回弹补偿。相比而言,QP980更适合以拉延为主的高强钢结构件,D
综述了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对碳基份材料、金属氧化物基复合材料、导电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和MAXenes基复合材料的原理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复合电极材料可以做到将多种材料优势相结合,不仅仅具备高导电性和大的比表面积,而且比电容也进一步扩大,循环稳定性好,成本低廉,是未来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发展的方向。
某发动机排气歧管在台架试验过程中开裂,通过对其失效特征以及表面氧化物形态进行分析,得出排气歧管开裂为热疲劳开裂,其过程为表面氧化层不断形成和开裂,排气歧管发生热疲劳开裂的原因主要与其局部呈内凹形结构有关。
首先介绍了机器人滚边成型模拟仿真分析应用的目的,结合某车型机盖详细介绍了机器人滚边成型模拟仿真分析的过程包括引起成型缺陷的原因及设变方案,最后采用理论分析结果与3次实物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拟仿真分析方法有效并进一步说明在产品开发前期进行滚边成型模拟仿真分析可以缩短后期质量培育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