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下呼吸道感染治疗策略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idem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疗工作中,现有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很难在第一时间提供可靠的病原学资料,因此,初始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了解致病原的构成情况和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特性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保证经验性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欧美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定期开展下呼吸道感染致病原构成情况的调查及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监测,并据此制订了适合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诊疗指南.学习这些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我国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疗水平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最近的一些调查结果看,我国呼吸道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特性和耐药机制与欧美国家有显著区别,完全照搬这些国家的诊治指南并不恰当。

其他文献
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引起死亡及致残的首要原因。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150~200万人。病死率约80~120/10万人口。199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通过了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静脉溶栓是治疗卒中安全、有效的方法。随后对抗血小板、抗血栓及神经保护剂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晚近发现动脉溶栓对治疗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效果良好。然而对于卒中治疗单元(stroke unit)及卒中综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AMI患者共30例,比较PTCA前及术后1h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AMI发病早期基础状态和负荷状态及发病后第1、2、3个月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