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150年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常新者,以自然为其可靠之依据。”翻开英国学术刊物《自然》150年前的创刊号复刻版,封面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一行诗歌,让人重温了早期科学的浪漫色彩。
  从19世纪百科全书式描绘万物的博物学,到21世纪多学科繁荣发展的现代科学,这本老牌学术期刊跨越三个世纪的变迁,如实记录了百年来人类科学技术的一次次重大变革。
  科学世纪
  1861年,26岁的约瑟夫·诺曼·洛克耶在英国温布尔登乡下的自家后院支起一架天文望远镜,经过精密调试,他隐约看到月球上凸起的环形山。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捕捉到淡橘色的火星。
  彼时《自然》的创刊主编洛克耶尚在英国陆军部任职,但拥有大量闲暇兼顾登山和科研兴趣。对广袤宇宙的无限好奇,驱使他成为一名狂热的天文爱好者,他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发表在大众报刊,但更大的渴望是打造一本专业科学杂志,为大众和科学家提供交流平台。
  洛克耶梦寐以求的读者群也是和自己一样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因为他们对科学拥有理性的兴趣。他费尽口舌,终于说服私交甚好的出版商麦克米伦支持他的出刊计划。
  1869年11月4日,定价为4便士的《自然》首次亮相伦敦小报摊。读者们发现,这与1先令的《康希尔杂志》等通俗科学读物好像有些不同。
  《自然》另一位创始成员、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在创刊号上引用歌德诗篇《自然》以阐释杂志宗旨:“旨在呈现人们对大自然各种表象的理解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科学过程。”
  19世纪被誉为科学的世纪。诞生于16、17世纪欧洲的现代科学,在19世纪迎来了革新与发现的黄金时代。科学史研究者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说,在这个世纪,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均相继成熟,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严密和可靠的自然知识体系。
  《自然》正是在科学真正迎来职业化发展的时期应运而生。洛克耶在创刊之初有些“贪心”,希望杂志能同时得到普通大众和科学界青睐。他将杂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面向普通大众的科学发现报道、书评等;另一部分包含科学会议和论文摘要、“致编者的信”等专业内容。
  然而,《自然》并没有沿着他的理想设定演进,而是愈加倾向专业科学读者。给杂志投稿的作者显然对与同行交流更感兴趣,而对为大众写科普文章意兴阑珊。尤其是“致编者的信”栏目,一度成为有争议科学讨论的中心。
  无论是《自然》的投稿人,还是编辑团队,都将投身于科学真理作为一个科学人的道德和文化标准。他们记录着、也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
  当19世纪进入最后30年,世界开始由“蒸汽时代”转型为“电气时代”。科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全方位转化为技术,显示出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自然》忠实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又一次飞跃。
  重构版图
  1919年5月29日,一次日全食发生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带,太阳正好处在易观测的壁宿星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将将熄灭之时,科学的远征却刚刚开始。
  在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的游说下,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派出“远征军”兵分两路,远赴西非的普林西比岛和巴西的索布拉尔观测这次日全食。
  为何兴师动众观测一个已不再神秘的天象?1919年的《自然》给出答案——它发表了爱丁顿通过日全食观测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验证结果:“这种一致性成功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一种客观现实。”
  爱丁顿等人测量出星光在太阳附近发生了1.7秒的偏转,直接印证了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光线的传播在强引力场中会发生弯曲”。
  观测结果发表后,相对论获得广泛认可,《自然》成为各国科学家讨论相对论的主要平台。1921年,爱因斯坦又在《自然》发表《相对论发展概述》。紧接着,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领域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也登上《自然》。
  尽管战时纸张限制一度消减了《自然》的页数,编辑部甚至差点在伦敦闪电战中毁于一旦,但《自然》开始收到更多美国、奥地利、荷兰等英国以外的投稿,逐渐成长为有国际声誉的学术刊物。
  “转折”成为20世纪近代科学的关键词,人类求真的步伐跨越国界迈向更远。相对论、量子力学取代牛顿力学成为物理世界更普适的基础理论,重塑了人们的世界观和科学观,也为以自动化、智能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1953年4月25日,《自然》刊载了一篇只有一页纸长度的文章,它没有包含任何数据或复杂信息,只配有一张画着两条螺旋结构的速写草图。与现代学术论文的丰富数据和精美电脑插图相比,它太过粗糙与随意了。
  但这寥寥几笔却隐藏着解开人类生命之谜的密钥——DNA(脱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结构。
  这是《自然》发表过的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文章之一。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提出了DNA的分子结构模型。基于此才有了解码人类基因组和克隆羊多利等一系列进展。
  让大多数读者想不到的是,这篇论文竟是由实验室主任提名才得以发表。《自然》第六任主编约翰·马多克斯以此为例抨击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弊端,称在同行评议体系下,这篇论文根本无法发出。
  1966年,这位以犀利著称的前《曼彻斯特卫报》首任科技记者开始掌舵《自然》。以往主编多是科学家的谨慎做派,而马多克斯却孤标傲世,决不妥协。
  1970年,马多克斯带领助手来到美国华盛顿筹备新基地,一待就是6个月,每周撰写的社论都通过货运航班寄回伦敦发表。
  随着《自然》北美第一个办公室在华盛顿成立,二战后世界科技新秩序业已形成。美国科研基础设施未受战争破坏,反而顺势孕育出曼哈顿计划等大科学工程,在战后迅速崛起为世界科学重地。到了1980年,《自然》上近三分之一的科学文章都来自美国,完全超过英国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上世纪90年代,《自然》的国际发行量也达到巅峰。
  1995年,马多克斯离开了耕耘22年的《自然》,拥有大气物理学博士背景的坎贝尔成为第7任主编,但很多马多克斯时代的采编理念依然延续至今。
  新时代思考
  在世纪之交,《自然》杂志首开的科幻栏目“未来”刊登了“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阿瑟·克拉克的一篇精品短篇《成长中的太空邻居》。
  与其说它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一则发人深省的警世通言。一个从碳基生命转型为锗基生命的外星人观察员以独白形式,冷酷讲述了地球从万物生息繁衍到自食其果灭亡的过程。
  “未来”专门刊登纯原创、长度八九百字的优秀科幻作品。在《自然》以学术论文所营造出的科学广厦中,这是一间别有意趣的小屋。身为克拉克忠实“粉丝”的坎贝尔并不认为科幻小说有悖《自然》严谨的学术基因,反而可让人从有趣的故事中生发对未来的思考。
  正如《成长中的太空邻居》所警示的,进入21世纪,核威胁、气候变化、环境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浮现,人类需要重新思考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发现自然、改造自然,我们是否应当寻求与自然的和解?
  根据新时期的社会挑战,坎贝尔推出了能源、可持续发展、人类行为等多个子刊。很多都在探讨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主题,包括未来的食物、海洋以及公共健康问题等。
  2018年夏天,坎贝尔被任命为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编辑。毕业于剑桥大学的遗传学博士玛格达莱娜·斯基珀接棒成为《自然》第8任主编,她也是《自然》历史上首位女主编。
  站在150年的重要节点,斯基珀常常会回顾过去的百年历程,并思索未来将把《自然》引向何处。
  “我想,在这150年历史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的核心使命。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支持科学家和科学发现,把科学的硕果传递到全世界,正是这些‘果实’成就了如今的便利生活,”斯基珀说,“尽管传播之路道阻且长,我们仍会继续下去。”
  (摘自《环球》2019年第23期,有删节)
其他文献
毫无疑问,同徒步前行和乘坐马车相比,汽车令出行效率得到了量子跃迁般的提升。时至今日,我们不必再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步行穿越一片地区,也不必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坐着马车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在德国的高速路上,我们可以轻松地把车开到160迈(约256千米/小时)。即便不是每次开车都能如此顺畅,那你觉得自己汽车的实际平均速度会是多少呢?在继续阅读之前,请把你估计的数据写在这一页边缘的空白处。  你是如何
期刊
小菜就是小,以小著称,以小博大。酒席上,山珍海味大肉大鱼吃过了,有点撑,有点腻,不巴适,不满足,渴望有点什么助消化,那就上一点小菜吧。  三五块臭腐乳,臭到发黑那种,每块麻将大小,盛一只小碟子,器皿小,气场大,一路香臭扑鼻。筷子头夹上一点点,舌尖上抿抿,拌饭小口吃下去,只一会儿,饱胀的胃,便豁然松动。化腐朽为神奇,臭腐乳最是厉害的了。  其他种种小菜,都有助消化功能,也都被统称为下饭菜,那是因为所
期刊
【内容简介】  故事力是用故事思维去看待世界、与世界沟通的能力,也是帮助我们决胜于未来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它体现了人类的高度智慧,是凝聚了情商、沟通力、领导力、战略性思维等的综合能力。人工智能时代,这种能力在职场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高度重视和认可。  作为一本实战型而非理论型的书,本书运用大量实例阐述讲故事的重要性,以及讲好故事的3大标准和6大要素,并总结出6个人人都需要的故事模型,用
期刊
(余余供稿)
期刊
①  村子里的老式房屋,是瓦片做的屋顶,新修的那些却自甘堕落,屋顶都由两块铁皮中间夹着一大片泡沫。这是为了省钱,听说也能够隔热,但有个大问题,我不能忍。  那天晚上我刚抵达这个村子,洗漱完毕正要入睡。就在醒和睡的夹缝里,头顶正上方一声锐响,有物体砸落屋顶。我从夹缝里被拉出来,拔剑四顾,只隐隐听得一个小物体滚动而去的细屑声响,仿佛刺客正从屋顶用轻功逃窜。  我没追它,重新躺下,抱着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再
期刊
女老师给学生们布置的课堂作文题目是:“自己心中的愿望”。  晚上,这个女老师开始检查学生们的作业,其中一个孩子的作文让她顿时黯然神伤。她把这篇作文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她并不是在找其中的错误,而且有没有错误现在并不重要。  这时,女老师的丈夫走进了房间,见到女老师痛心疾首的样子,莫名其妙地问:“你怎么了,亲爱的?怎么这么激动?”  “你看看吧。”女老师边说,边把那個作业本递给了丈夫。  “亲爱的上天,
期刊
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囚犯,越狱而逃。他没命地朝前飞奔,身后紧紧跟着追捕他的狱卒。  他竭尽全力,终于摆脱了狱卒的追赶。但是,很不幸,他的前面忽然出现了一条河,河岸陡峭。河虽然不宽,但水却相当深,而他恰恰不会游泳!  一块腐烂的薄木板歪斜地横在河上,逃亡的囚犯没多思考就把一只脚踏了上去。碰巧的是,在河对岸,忽然出现两个人,一个是他最亲密的朋友,另一个是最恨他的敌人。  敌人抱着胳膊,一言不发,而最亲
期刊
由于幼年时体弱多病,医生建议将我送到空气清新的地方生活,于是我在四岁的时候就被母亲送到草原小镇。  我的童年在草原与乡村的接合部度过。  而我相信,草原就是我的幼儿园。  我人生早期的生活知识基本来源于草原,那种略显粗糙的生活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  在那里我曾经饲养过两只乳白色的蒙古牧羊犬。它们母子两代陪我度过那段日子,也因为它们的陪伴,让我已经渐远的童年记忆愈显温暖,也更富于追缅的色彩。
期刊
赫尔曼·黑塞是出生于德国的一位作家、诗人,后于1923年入瑞士籍。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气息,这从他最初的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可以得见。正是因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至后来被雨果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同时,他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1946年,黑塞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为他赢得了“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的诺
期刊
小时第一次挨人打,我感到很委屈。打我的那小子看上去像个瘦猴。不过,我很快便明白了,他年龄比我大,力气也比我大得多。对我来说,这街头“大学校”给我上的很重要的一课,由此使我得到一次获益匪浅的教训。我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是我做得不對。当时,那孩子只是对我说了句什么,而我却很粗鲁地把他给顶了回去,那话简直能把人噎死。实际上,我这样欺负人家是毫无道理的。因此,我当场就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第二,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