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着而孜孜不倦(外两篇)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_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随着快餐文化的不断泛滥,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诱惑似乎无处不在,人们的浮躁心理也愈发明显,不少人突然清醒过来,感觉自己有着太多的潜能,需要找个平台好好发挥一把。这也许是社会转型期必须面临的一个心理问题。
  人们穷怕了,因此,对物的欲望似乎超越了一切,或心神不宁,心中无底,不知所为,自卑恐慌;或焦躁不安,盲目攀比,急功近利;或盲动冒险,只要能赚钱,无所不为等等,如此之强的心理浮躁趋势如海啸般袭击着人们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失德怪象丛生:妇产科主任贩卖婴儿,小学校长带女孩开房,火烧公交车等等。
  其实,人从一出生,就立即踏上了归途,但这条道到底怎么走,才能无憾?
  我想,“沉着而孜孜不倦”之所以成为全人类最敬佩的一种价值观,主要原因是人们常常难以阻止“浮躁”这个通病的困扰。
  二实幼成立之初,我就问所有的姑娘们:“你们喜欢孩子么?喜欢做幼儿教师么?如果不喜欢,趁早回家开服装店好了,没准儿能赚大钱。但是,如果愿意做幼儿教师,那就要拒绝平庸,做个出色的幼儿教师,但别指望赚大钱。”当时,全体教师因为全部是合同制,比不上公办教师的铁饭碗,于是我号召大家“自制一个铁饭碗”,习得满身的本领,不管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日积月累,专业能力就一定会不断增强。不管外界的诱惑有多大,咱就干这一行了,咱也只能干这一行了。任他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当幼儿教师,除了养家糊口,更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好发挥一把,为了能给更多的孩子带来快乐。只有沉着,才能固守,也只能固守,才能与众不同,形成特色。
  沉着,就能进入一种状态,把这种状态保持下去,就是孜孜不倦,这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其实这与自己的身份关系不大,即便今年考进编制,捧到铁饭碗了,但如果缺少了沉着,缺少了孜孜不倦,一样会陷入平庸的泥潭,等到想拔出来的时候,时光已逝,迟了。
  碎饼干与碎心
  苏州幼师举办全市骨干教师培训班,我应邀去讲课,这天早晨与大家一起用自助早餐,听着隔壁桌上教师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幼儿园发饼干的事儿。
  甲:有些饼干很容易碎,发给孩子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乙:哪个孩子愿意拿碎饼干呢?
  丙:我跟孩子商量,凡是拿碎饼干的人多发半块。
  丁:我从来不把碎饼干发给孩子,孩子拿到碎饼干,心都碎了。
  甲:可是,饼干不够发怎么办呢?
  丁:如果每周要用100块,我就向上头要120块。要是不给,我宁可自己掏钱买完整的,也决不把碎饼干发给孩子。
  ……
  关于发碎饼干给孩子,我们曾经做过相关实验,以观察孩子的情绪反映,发现拿到碎饼干的孩子表情特别难过,会用羡慕的眼神多次瞟向同伴手上那块完整的饼干,大胆一些的孩子会提出不要碎饼干,恳求老师另外发一块完整的。实验结果表明,除去所有附加条件,没有孩子愿意拿碎饼干。为了防止实验过程中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实验结束后,会用好几块完好无缺的饼干奖励补偿孩子。其实,不喜欢碎饼干正是孩子对自身权利的追求,同时也是教师观念中公平、公正的细节体现。仔细分析,发碎饼干给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冲击。
  其一,美感上的失落。完整的饼干,上面会有各种漂亮的图案,有时候,孩子会兴致勃勃地观察图案的特征,并一起相互讨论。如果自己的饼干是碎的,势必就失去了观赏图案的机会,更在讨论中失去了发言权。
  其二,大小量上的差别。孩子对量的感觉没有那么精确,即便发两块碎饼干给他,也不会感到快乐。还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少吃了,因为别人吃的是大的,自己的是小的。然而,如果在大家都能平均享受到一块完整饼干的基础上,再多吃一个角,那就是很荣耀的事情,知道这是老师对自己的奖励,这就是孩子心中的秤。
  其三,自信心的丧失。看到老师给别人发整饼干,而给自己发碎饼干,孩子会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对自身的评价会急剧下滑,自信心也会日渐丧失。看到同伴津津有味地吃着整块饼干,孩子会难以下咽,这就是孩子心碎的感觉。
  苏州市骨干教师的话语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她们对孩子那份真挚的爱,很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我们都不忍心、更不愿意让孩子心碎,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等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细微处。观念决定行为,如果我们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用心读懂孩子,多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多体会孩子的心情,多听取孩子的内心表达,真正发现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自尊自信、敢说敢做的智慧儿童。
  提前进入母亲角色
  那天中午,孩子们在卧室里酣睡,一个小时过去了,小班的李老师按照杨老师的叮嘱,准时提醒容易尿频的恺恺起床小便,可是,恺恺硬是不尿,李老师以为孩子不需要小便,就又让孩子钻进被窝里继续睡觉。可过了一会儿,再摸孩子,坏了,尿床了,只得赶紧帮孩子换衣服……
  小李老师很是委屈,明明提醒了孩子的,可他为啥偏偏不尿呢?原来,恺恺不仅尿频,而且母亲在把尿的时候,会给孩子发个信号:嘴巴里发出“嘘”的声音,孩子听后,自然就会小便了。其实这是不少母亲都常用的技巧,已是母亲的其他两位老师都能如法炮制,顺利地给孩子把尿,也曾提醒过李老师,可是才工作三年的李老师说自己不好意思这样做,实在“嘘”不出来。大家在一起交流这个事情时,看到平时工作认真负责的小李老师羞红了脸低着头,都不禁哈哈大笑。孩子尿床后很难受,老师帮孩子处理也很麻烦,小李老师明明知道事情的后果,却还是“嘘”不出来,问题在哪?关键是年轻教师没有从心理上提前进入母亲角色。
  对于毕业后新入职的幼儿教师来说,提前进入母亲角色是极难的,因为自己还是母亲眼中的宝贝儿,然而恰恰又是必须的,否则便无法高质量地胜任幼儿教师这个角色。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保育工作是幼儿园必须完成的第一要务,要精心照顾好孩子的一日生活,让孩子感到温暖、安全、舒适,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像母亲一样的温柔细致,这是我们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的重要培训内容。
  目前学前专业师范教育在理论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等方面颇为重视,然而,在如何培养对孩子的耐心、如何学会观察幼儿、读懂幼儿,从心理上如何进入母亲角色等方面涉及较少,致使有些年轻教师上岗后,不经意间就会给孩子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打击。如颜艳红的拎耳、扔垃圾桶等行为,她解释为觉得有趣,拍着玩的,其实就是无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任意践踏孩子的尊严,如果她懂得事情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引来社会舆论如此之多的指责,是断然不会这么做的。因此,出了一些事情,仅从师德上去指责年轻教师是不妥当的,要从根本上去引导,让其认识到自身角色的特殊性,从而明晰自身角色的责任。
  提前进入母亲角色,除了具有一颗慈爱的心,更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如怎样把尿、如何喂孩子吃饭、如何正确地抱孩子、如何帮孩子穿衣服等等,这需要从学前师范教育就开始重视,也是对未成为母亲的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
  博主简介:黄翠萍,女,1966年出生,教育硕士,江苏省特级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现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党支部书记,曾荣获宋庆龄幼儿教育提名奖,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泰州市名校长、姜堰市名校长等荣誉称号。
  博客地址:http://blog.jysedu.com/?uid-1311?(二实幼黄翠萍的博客)
其他文献
问题意识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幼儿园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有问不完的问题。作为老师,一方面要保护孩子的这份好奇心,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在科学活动中
期刊
上午户外活动孩子们正在练习接力赛跑,大四班的谢老师提议说:“我们两个班的小男生来个跑步比赛吧!”我也想了解我班孩子的跑步水平,便高兴地答应了,连忙组织我班男孩子进行赛跑。  在讲明情况与规则以后,男孩子都很兴奋,一个个摩拳擦掌,期待自己有个好的表现,为班级争光。比赛号令发出后,杜宇轩“噌”一下蹿了出去,速度非常快,在他的带领下,我班一路领先,已经把大四班甩出去一个孩子来回跑的距离,眼看着我班马上就
期刊
观察、记录应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解读幼儿的所作所为,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前提。但是,在一线工作中不难发现,教师在履行这个职责的过程中困难众多、问题繁杂。  一、观察、记录中的主要问题  在幼儿园调研中发现,和一线教师交谈关于“观察、了解儿童”的话题,较多教师第一反应是看到儿童的“作品”、“照片”以及一些零散的言行举止片段等等,其实那预示着我们只看到了儿童外显的表象!同样,因为缺
期刊
以往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以幼儿模仿的效果为基础,不管是在造型、构图、色彩上幼儿的作品都会与老师的一致,其弊端在于片面地强调技巧,封闭了幼儿的想象力,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我认为要正确的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幼儿的绘画是不能用好坏来评价的,也不能作为判断幼儿的性格的心理分析工具。幼儿的涂鸦和哭笑一样仅仅是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一幅表达幼儿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对于小班上学期的新生,经过九、十月艰难的入园适应期后,他们已经逐步适应在园的一日活动,开始积累内在的成长力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保教关注重点相应的由幼儿情绪稳定转向幼儿个体自立、自信的品质养成。因此在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处处渗透自理、自立的自我服务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成长的故事每天也都在发生……  二、案例描述——豆豆的现状  豆豆,3岁5个月,我们对他的自理能力发展情况进行持续观察
期刊
传统意义上来说,学的是音乐教育专业,那只能去中小学做音乐教师,但这并不意味着学音乐的就不能当幼儿园老师。事实上,我们身边有很多学音乐、美术的人在幼儿园干得很好,关键要看你是否适合做一名幼儿教师。如果你是一个天生就不喜欢孩子,不愿意与孩子呆在一起的人(这往往取决于人的个性特征),那么做幼儿教师可能就勉为其难,即便他(她)本身学的就是学前教育专业,也不可能当一个好的幼儿教师。相反,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孩子
期刊
暑假里,不少孩子都外出去旅游。开学时,我们分享着幼儿旅游时的照片和趣事,有些孩子主动提出:“我们也来开个旅行社吧!”尊重孩子们的意愿,我们发动幼儿回家收集有关“旅行社”游戏的各种材料。孩子们陆陆续续带来了旅行帽、景点门票、蒙古族小帽子、民族挎包等。我为他们提供了一面导游旗,“旅行社”就这样顺势利导地“开张”了!幼儿结合暑假旅游的经验,戴上旅行帽,三两结伴地出发了!  一、启程——明确游戏角色,初建
期刊
一、专业出身不是决定性因素  虽然学的是音乐教育,不是学前教育专业,但机缘巧合考进了幼儿园,说明这位老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个人素养还是基本合格的,否则也考不上。我们有不少在职教师也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前教育院校学习,但她们却能一辈子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孩子们奉献了青春与热情,得到孩子的热爱、家长的肯定,有的甚至还获得各种殊荣。  二、热爱孩子最关键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孩子从早晨来园到
期刊
我觉得是因为该老师从教高中音乐转为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教育对象和内容的变化,精力和时间的投入以及成功感明显的反差,会导致案例中音乐教师感觉“专业不对口”,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至于专业对口与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关系,我个人的理解是: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具有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靠教师来
期刊
该位教师的困扰,是新入职教师经常面临的。由于幼儿园工作的细腻性以及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等原因,这对幼教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会出现职业倦怠等。但是当我们遇到职业倦怠时,不能一味退缩,而应该正视它、解决它。其实有着这个专业背景,在幼儿园中是可以大放光彩的,幼儿园中很多的活动都是与音乐相结合的,所以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把活动设计得更加精彩。久而久之,获得了幼儿、家长、同事的认可,职业成就感会慢慢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