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电法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能源技术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废弃矿渣为矿山生产过程中无法利用的垃圾,部分矿渣就地堆积,形成了高陡松散矿渣堆积体,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对松散堆积体进行危险性评估过程中,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相关资料,无法对其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以江苏省某废弃矿山堆积体为例,采用高密度电法进行勘查,查明松散堆积体的厚度、范围以及与基岩面的接触情况,为后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供基础性资料.
其他文献
浅层地震勘探是调查城市断层最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以舒城县杭埠镇断层探测为例,介绍浅层地震勘探中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过程.此断层在杭埠镇区内,对杭埠镇的建设规划有一定影响.
钾盐矿地震勘探常面临矿体界面起伏剧烈、横向厚度变化大、矿体内部地震反射层位较多等技术困难,采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常出现地震资料信噪比偏低、细分层能力不足、解释误差较大等问题.为探索钾盐矿适合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工作依托老挝钾盐矿地震勘探项目实践,对影响钾盐矿地震资料品质的去燥、面元选取、偏移归位等主要处理模块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测试分析,使面元中心化、叠前深度偏移、高保真噪声衰减技术获得了理想的处理效果.最终处理的成果剖面地质现象清晰、偏移归位准确、断点清晰可靠、反射波同相轴可较好地追踪对比,为地震资料
攀西地区脉石英矿产地位于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带接合部的地缝合带两侧,其赋矿地层和岩体主要为:前震旦系盐边组、天宝山组;震旦系灯影组、泥盆、二、三叠系;晋宁及燕山期的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体裂隙带中.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和归纳总结,认为攀西地区脉石英矿产是由热液或变质作用形成,同时结合矿石选矿试验结果,对攀西地区脉石英矿进行了可选性以及可用性评价.虽然攀西地区脉石英矿石品位不高,但通过选矿后可获得符合工业要求的高纯石英粉,该区域脉石英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较好,有良好的找矿勘查开发前景.
在煤矿井筒施工中,通常采用传统的全速恒速运行通风机进行通风,既缩短了通风机的使用寿命、增加了能源消耗,又无法对发生的故障进行及时准确判断.通过对里必煤矿主斜井井筒掘砌项目基于多环境参数反馈的自动变频调速技术研究,实现了主、备风机的“双电源、变频器+软启动器”自动切换控制.并通过对井筒掘砌期间风机系统进行有效地控制及在线监测,实现了通风机转速随矿井需风量的多少而自动调节,以实现通风机运行在最佳工况点,达到延长通风机使用寿命和节能的目的.
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火灾监测系统具有测试距离远、位置定位准、光纤无源等特点,是一种监测、预警采空区火灾的有效技术手段.介绍了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原理以及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煤矿采空区火灾监测系统,对项目过程中测温光缆布设路径、布设要求等内容进行了简单阐述.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火灾监测系统在煤矿采空区火灾监测领域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针对当前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存在设备老化现象严重、人员定位精度不高、响应速度慢以及软件功能单一等问题,在分析矿井人员定位系统主要功能需求与性能需求的基础上,基于WIFI通信技术对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进行了升级改进;介绍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总体构架,提出了系统的硬件部分及软件部分的设计,并进行了运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经改进后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不仅定位精度高、响应速度快,而且系统功能丰富,能很好地满足矿井人员定位需求,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在广泛收集唐山市沿海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海水入侵咸水体空间分布的水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在平面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而为查明该地区海水入侵咸水体空间分布、水质类型划分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为了及时有效地与井下人员进行信息沟通,随时动态掌握煤矿井下人员的分布及作业情况,提高灾害抢险效率,结合调度系统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综合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建立一个基于统一平台的矿用多媒体智能调度指挥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有线通信、无线通信、视频监控、人员定位、安全监测、应急广播等功能,能按风险程度进行联动,实现全网调度功能,满足开滦集团安全高效生产的需要.
泉店煤矿综合智能化平台,具有开放的数据接口和协议,支持网络访问,在一个平台上即可查看矿区各个自动化子系统和系统设备的运行模拟状况,实现生产过程的远程监视、精准监测、可靠控制以及必要的联动.
为确保可可盖煤矿主斜井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科学管理与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和工作效率,运用BIM应用、物联网通信、视频监控+AI智慧识别、资源管理、环境监测、设备关联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施工现场关键要素的实时、全面、重点的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