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三题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zf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琅银杏
  
   南通紫琅山,山上山下,楼阁峥嵘,草木葱茏。山间古树名木很多,自然不乏苍苍银杏树。我平生见过许多银杏树,只有紫琅山下的一棵给我印象最深。它生长的地方不一般,它的品格似乎也不一般。
  这棵银杏树长在紫琅山之阴,观音岩之下。
  进入紫琅山的北麓謇园,径直向里去,便见观音岩。观音岩陡峭壁立,美如国画枯柴皴,危如巨石欲下坠。观音岩下有观音禅院,禅院依岩壁而立。在禅院主楼与石壁之间,有一道窄窄的、暗暗的夹缝。区区片壤,日光难临。别无草木,只有它,一棵银杏树,孤孤单单地生长在这里。不知道它是怎么长到这里来的?是人工有意栽的?是天生种子萌发的?也不知道它在这里生长了多少年?只见它已长得比电线杆子还粗了。
  恶劣的处境,往往造就栋梁之材。我看它笔直的身躯像擎天柱一样,挺拔伟岸,凌凌高出禅院主楼屋顶之上,昂然举起一片蓊郁如云的树冠。天长日久,日晒雨淋,悬岩上难免要崩下危石,它毅然为禅院起着护卫作用。这样的树木,要是换个向阳之坡,宽广之域,也许它早已舒舒展展地叉开枝枝桠桠,长得潇潇洒洒。可是它不能。它的地是一道缝,它的天也是一道缝,而且是在山之背阴处。每天的日照只有片刻,要等太阳路过时,留给它一道光照。然而环境的局限,没有能制约得了它自身的生机,它勇敢地活着,长得这样挺直、壮实。它还在向上长,不,简直是向上冲。它似乎不甘心让山头遮去太阳,要与峭壁一争高下。它认定自己头顶上有片天,有天就有阳光。银杏树的这种向往阳光、追求阳光的劲头,让我联想到火山口喷出的岩浆,云隙中冲出的霞光,少女一往情深的纯洁痴情,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章……
  这棵银杏比之山头上的那些同类来,它的处境显得暗淡多了,因而似乎少了几分神气。神气者,恍如人世间八抬大轿、前呼后拥、灯红酒绿、五彩缤纷的尘俗……它没有,它只有寒碜、孤独,清冷如寒月,寂寞如老僧。然而它扎根大地,因而它更充实。我曾在树下低首、徘徊。我想树无腿,走不出逆境,然而造化给予它赖以生存的一点恩赐,它同样长成了参天大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社會上一时迷信之风盛行。谣传百年古银杏通灵,顿时出现银杏树下烧香、剥树皮供养的怪事。山上好几棵古银杏树遭到“炮烙”、“凌迟”之酷刑。而长在阴山背后、俗人不到的这棵银杏,恰幸免于难。于是我想起老子的“知足不辱”的话来。草木不言,草木有本心。银杏也许是“知足”而得“寿而康”的吧。我也想起西晋左思的古诗《郁郁涧底松》和初唐王勃的《涧底寒松赋》,他们二人剌剌不休地哀叹“英俊沉下僚”,“白首不见招”;“攀翠崿而神疲,指丹霄而望绝。”我觉得此二子远不如树。吾养吾浩然之气,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必问在天在地呢!由此可见,人有腿却走不出心的困境,只有自叹奈何了。我还是觉得老子说得好:“知足者富”,“自胜者强”。人若知足而自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多好的境界。
  来看看这一棵树吧!不管处境怎样不尽如人意,但是春天一到,被严冬剥夺得赤条条的枝上,照样绽出了鹅黄小叶,小扇子似的快活地摇曳着,从春摇到夏,从夏摇到秋,由嫩绿摇出青绿,摇出深绿,摇出一片金黄,摇出了一簇簇金黄的果……
  
  老家的树
  
  三四十年来,我们老家的房子,早已由弟兄们将草屋易地改建成瓦房、又由瓦房陆续扩建成几幢楼房了。然而我常常怀念老家园子,并不是怀念那些茅草屋,而是怀念老家园前园后那些原生的草木。
  不知从何年代起,我的祖父兄弟三人,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先后盖了十几间东倒西歪的茅草屋,围成了一个四方园子。一面还靠着一条小河,河水清潾潾的,水面飘着菱花,水里小鱼小虾清晰可数。园子四面长了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六十多年过去了,还印在我的脑海里。
  园子门口,有一棵满身疤痕的老柳树。春天一到,树枝上就爆出了碧绿的小叶儿。老柳树身上有一个酒杯口大小的洞。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有天看见麻雀不停地飞进飞出,很惊奇。大人告诉我,那里是个鸟窝,有小麻雀了,老雀在喂食,不要惊吓它。老柳树的旁边是一棵冬青树。它四季长青。每年春节,大人总要钩下几个小枝和外面采来的柏树枝堆在园子的场中心,大人烧香,小孩放鞭炮,很有喜庆的气氛。园子后面堆草灰的地方,原来有一小片竹林,竹林里小鸟很多。那里也有树木,要数桑树长得最高,树顶上有一个喜鹊窝。每天凌晨,一对喜鹊就喳喳喳地叫开了。堂屋后面还有一棵榉树,我们很喜欢它,因为初夏时它会结出许多的小圆果,拿两颗塞住一截小竹管的两头,再用竹筷一推,就会发出“叭”的一声脆响,同时将前面一粒小果射得很远。榉树长得又壮又高,每要采它的小果时,必须用长竹竿去钩、去鞭打才行。
  房前屋后长得最多的是槿树,那是用来当篱笆墙的。到了冬天,光秃秃的树枝就做着粉红色的梦,直到秋天,才开出粉红色的花,有白白长长的花芯。夹在槿树里还长有好多杂树。有桃树、石榴树。桃花开的时候,园子周围的麦田绿油油的,那一树红云显得特别鲜亮。石榴也开花,红红火火地映在青绿的叶子里。然而桃也好,石榴也好,就是不见它们挂果。不是不结果,而是这些树一结果,今天摘个看看,明天采个咬咬,等不得熟,早被我们这些性急的小猴子摘光了。靠近河边的岸上,长的树木更杂,有香椿树,春天的叶芽红红的,采下来可以食用。有黄杨,叶片像西瓜子。采了叶子在额头上轻轻一磕,噼啪响,我们说是“吃瓜子”。和黄杨一样不易长大的还有柞钉树,树枝上有刺。我们常拆了它的刺来挑五香螺蛳吃,还会采它的叶子喂蚕,结出来的茧恰是金黄金黄的。
  我记得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楝树。楝树是很清爽的,据说它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能驱虫。那时水果摊上常见到它。楝树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在秋风起木叶纷谢之后,树叶脱落了,满树挂满黄褐色的小球似的果。老人们见了常说:“好吃的楝树果儿,等不到八月半。”正是鸟儿都不吃,嫌它苦,所以才能稳稳定定地挂在树枝上过冬。还有一棵树,我们小的时候喊作“哭树”,用白刀一砍树身,它会淌出白色的乳浆。树叶像桑叶,背面却有绒毛。秋天结的果也像绒球。直到多年之后,我到周庄,看到名扬世界的双桥石缝里也长着这么一棵树,回来才翻书弄清了它的真名。它叫“谷树”,又称构树、楮树。谷、哭,在南通方言里音谐,遇树“不求甚解”,一误就是几十年。不过这一“误会”倒让我每见此树往往生出家山萦怀的情绪来。
  有趣的是祖父辈们对于住房周围长树还有讲究。比如说,因为楝、殓同音,桑、丧同声,因此老人们说,楝树、桑树都不宜栽在门前。这些乡俗都反映了百姓祈求平安的乡俗心理。
  老家的杂树记得起来的还有槐、接骨木、葡萄藤等,另外还有一些花草,人栽的、野生的都有。如迎春、芍药、月季、野菊、姜芋、朝天椒、万年青、枸杞、蒲公英、蟋蟀草、灯笼草等等。
  树木花草是我们的朋友。这些年我们的城市有好些干道栽上了很美的树木,比如银杏、合欢、樱花、香樟、广玉兰……我们的城市家园变美了。然而,当我徜徉于这些名木树阴之下,心里仍旧感到一种缺憾,水上我找不到浮萍和菱花,河边不见了菖蒲和芦苇。早年引进的水花生、水葫芦倒塞满河道,成了公害。岸上也更难看到昔日常见的楝树、谷树了,常见的倒有南方的棕榈,北方的白杨等。我常想,最好不要把什么事都办成“清一色” 。城市引进一些名木嘉树自然好,但也不要把故有的“杂树”“野草”都弄光了,留住一些原生态的“杂树”“野草”也许更具乡土气息。何况它们也有价值,有的是可用木材,有的还是药材,而且有的也是“绿色环保”的“先锋”。比如谷树是消弭烟尘的高手,楝树又是杀虫的能将。然而有几次我看见有人在修理河边的树木,将“杂树”一棵不剩地锯光,在军山上也曾看见有人在铲除山道旁的原生“野草”,要换成一色的草皮……我觉得很惋惜!南朝的丘迟给陈伯之写的信上有这样的句子: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可非仅仅写景而已。陈伯之最后是在正义的感召与深厚的乡思之下,带领八千兵马反正南归的。故土的原生草木承载着厚重的乡情,古人是深知的。江南双桥上的谷树没有被挖掉换成红梅、樱桃之类,大概也有这层意思吧。
  自然生长的“杂树野草”是故土的主人,虽然它们显得有点“土气”,然而田原之美唯其“土”才具备了朴素淳厚之味,它是不同于人为的公园之类的。我们的先人讲“大乐与天地同和”,即尊重万物的自然本性,土生土长的“杂树野草”正是“各适其天”的原生于本乡本土,我们何必把它弄光呢?再说,现在已有行家提出建设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杂树野草”,可能是最具“区域特色”的吧!那么,我们可否就在河边、地头、山坡留给“杂树野草们”一席之地呢?
  
  南通风物奇观速写
  
  既拥有江海之壮阔、又具备山水之秀丽的南通,风物之盛,非一时短纸能尽。这里只说几十年来我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几个风物奇观。
  上世纪七十年代,靠近狼山的江边,只有一二家化工厂。有位住厂的青年工人常到江堤上长跑。春末夏初的一天早晨,天灰蒙蒙的,有点气闷。他正在江堤上晨练,却发现脚下被什么东西一绊。低头一看,一只甲鱼。他东相相西寻寻,想找根绳子什么的,不料又发现江堤的斜坡上还有几只甲鱼在爬动。他向江堤下的滩地望去,青翠的芦芽刚刚破土而出。在芦芽之间,又见到有东西在爬动。走近一看,都是甲鱼。“甲鱼出阵啦!”他惊喜地欢叫起来。这时周围既无旁人又找不到绳子,他又穿着短裤、汗衫。怎么办?灵机一动,脱下汗衫,扎紧管口,他弯下腰,像在建筑工地上拾砖块瓦片一样,一会儿就抓到了七八只甲鱼。他赶快跑回宿舍,告诉伙伴,拿了盆子、桶子赶来。可是就这一阵工夫,太阳出来了,江水上来了。江滩上除了青翠的芦芽,在渐渐没入江水,什么也没有了。往年,因气压低,水里缺氧了,乡间小河里的虾儿都会爬到岸边来,大鱼小鱼也都会浮到水面上来,呆呆的,任人捕捞。大人称作“虾儿阵”、“鱼阵”。这次江边突然爬出这么多甲鱼,是从来没见过的,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
  八十年代,有年麦苗儿青菜花儿黄的时候,我们到如东县北坎渔村体验生活。我在经过一片小树林子时,忽然听到阵阵蛙声。走上前去,不禁吓了一跳。面前一个小池塘,池塘里长着新绿的芦苇,芦苇下青蛙成堆成片,蛙声如鼓如雷,池塘上下却有很多蛇在游动。蛇一来,蛙们又纷纷逃开了。躲过蛇,蛙们又聚拢到一块咯咯咯地叫。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一个大约二十个平方米的小水塘里,竟然麇集了上千只青蛙,几百条蛇。问问过路的老农,这个“蛙阵”和“蛇阵”是什么原因?原来蛙是求偶,它一鸣,引来许多蛙。蛙多了又引来四面八方的蛇,蛇是来果腹的。因而在小池塘里,同时上映了一幕蛙蛇大战。大蛇食蛙,小蛇食蝌蚪。蛇蟠蛙,吱吱吱响;大蛙吞小蛇,一条尾巴在蛙嘴里不停曳动……
  十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天光未暗,我家窗前文峰塔院的上空,突然聚拢来成千上万只麻雀,纷纷降落在屋顶上,喳喳喳地叫着,跳着,有的钻到屋檐下,有的伏在屋顶的瓦沟里,有的蹦来蹦去,不知如何是好,很有些惊慌的样子。我向四面望去,只见空中还有些麻雀急急地往这里飞来。麻雀越聚越多。我正诧异,忽然听到空中隐隐传来“格伊——格伊——”的鸣叫声,越来越响亮。“有鷹!”我赶快跑到天井里观看,果然有两只鹰,一从南,一从北鸣叫着,盘旋而来。这种鹰叫“尖蛮子”,它的体型并不大,但叫声像风筝鹞子上的小哨子,尖锐而嘹亮,我们又称它为“鹞鹰”。过去狼山石崖里很多,每盘旋空中发出高昂尖利的鸣叫,会吓得小雀四处躲避。现在军山上还能偶尔见到。原来今晚文峰塔院屋顶上的麻雀是这两只鹰驱赶而来的。就在这时,我看见这两只鹰迅捷俯冲下来,几乎是在同一瞬间,伸出利爪,各抓住了一只在屋脊上的麻雀,急速地飞走了。留在屋顶上的一大群麻雀,过了好一阵才惊魂甫定,然后也一批批散去。
  动物世界,真是无奇不有。不过近年来,由于污染和人的饕餮,蛙与蛇多被人捉来吃了,野生甲鱼更是凤毛麟角了,鹞鹰的地盘也多被人占去了,这样的奇观怕不容易遇上了。不仅如此,早年柳绵一吹,在狼山顶上能眺见长江里江豚成群戏水,百姓称为江猪,如今根本见不到影子了。军山上的候鸟、椒鸡早已绝迹。古代在我们这一带生活的“四不象”麋鹿,现在只剩下它们的化石了。三十年前,老百姓都能尝到的长江鲥鱼,如今“贵宾”们也尝不到它的鳞片了……我是个坐井观天的庸人,坐在家中想到人类要称霸地球,就让动物牺牲;人类要主宰宇宙,就把垃圾抛向太空。我们还能用“美丽富饶”这个词来描绘我们的地球家园吗?君莫笑我,也许我是“杞人忧天倾”。
其他文献
在中华民族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情诗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即以爱情诗《关雎》作为首篇,彰显编选者对于爱情诗的重视。《诗经》“大序”云:“发乎情,民之性也。”“情”,作为“人性”的重要内涵,体现着人的心灵变化,联系着人类精神活动的过程。自古而今,爱情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诗则是这种精神活动的真实反映。试看《诗经·小雅·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
期刊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时30分,著名江苏籍作家汪曾祺于北京逝世,仿佛只是前几天的事,其实已距今十二年矣。为了写关于他的一本书,重读了他十二年前临去世前那半年的作品,我越读分外神伤,愈看感触尤深。1997年1月至5月的一百多天里,汪曾祺以七十七岁的体弱多病之躯,竟然还为我们留下了四五篇小说,十余篇散文,十余首诗联和数十帧书画……一次次“人间送小温”,展现了他生命最后的精彩和辉煌。    最后的
期刊
回首军旅生涯,正是在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中,我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作风顽强的军人。我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一路走来,既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目睹了祖国的日益强盛。更体会到了个人的命运总是与祖国紧密相连。每当我回忆起军旅生涯中的七次遇险,心中总是感慨万千。前四次遇险发生在朝鲜战争期间,血与火的洗礼让我深刻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浇灌开了胜利之花与和平之花。之后的三次遇险
期刊
“牛首幽幽曲径腾,漫山桃花伴春萌,嫩黄雏蕊飞千树,浓淡远芳香半城。”走进位于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区,就会让人顿生这种景色如诗如画的感觉。看着这碧天如洗、河渠清流、鸟语花香、人居优美的一派融和景象。但谁曾想到,有一群人一直为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与群众人居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而早出晚归的奔走在烟幕尘埃、废水污渠、嘈杂喧嚣,甚至辐射区域之中呢?他们就是雨花环保人,一群立志于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实事办实,把维
期刊
曹植赋云:“夫何美女之娴妖,红颜晔而流光。”(《静思赋》)南朝陈徐陵诗:“倡人歌吹罢,对镜览红颜。”(《和王舍人送客未还闺中有望》)其中的“红颜”二字都指美丽女子的容颜,后来逐渐成为美女的代称。  “红颜祸水”论在我们这个国度由来已久,多少朝代的灭亡,无论什么原因,最后往往都要追究到“红颜”头上。白居易讽谕诗《李夫人》中有两句:“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在
期刊
余华在沉寂多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兄弟》,引起不小的轰动。对于《兄弟》,余华曾经有过这样的解释:“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是因为我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已经生活了很多年了。我们不要说过去的故事。就是现在。我看见芙蓉姐姐这样的人已经有出场费了,国学美女也应运而生了,号称要勾引孔子以发扬国学!这种理论不说已经广受欢迎,起码已经在传播上获得了胜利。我见过太多的做生意的老板。跟各种各样的人交过朋友。清华经济学院负
期刊
我曾经以为,表达欲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像那些拥有话语权的人,有的是讲话的平台和机会,早已讲够了、讲腻了,哪里还有什么“表达欲”?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妈才有强烈的表达欲,所谓“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一句话、一件事,总是翻来覆去,唠唠叨叨个不停;还有那些忍气吞声的下人、投诉无门的庶人,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心里有满腹的冤屈和苦闷,总想找个地方诉说。  俄国有一位大文学家写过一篇小说,主人公是个生
期刊
电影《梅兰芳》的上演,在全国掀起一阵梅兰芳热。梅逝世已近半个世纪,知名度仍然很高,说起梅兰芳无人不知。看过他在舞台上演出的人不多了,对他的艺术、人品、事迹了解的人就更少。今天的观众只能走进电影院,从银幕上欣赏和了解这位一代伶王、京剧艺术大师。  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接近真实的梅兰芳。电影《梅兰芳》是一部传记片还是艺术片,内容有几分真实、几分虚构,要专家们进行研究、探讨和考证。对影片的优点缺点、得失成败
期刊
一,《范进中举》。写于一九五四年,其时作者三十四岁,发表于一九五五年。此戏可用“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八个字概括。  “入乎其中”者,该戏写了众秀才、胡屠户、张静斋这些人以及范进本人,即代表着科举与当时社会“主流意识”方面的人物,是他们在生活中上演了“范进中举”,吴敬梓老先生将他们写进了《儒林外史》,汪曾祺又取来写成此戏。从这部分内容来看,汪曾祺尊重原著,基本没有添加什么。  “出乎其外”者,该戏写
期刊
菊花    鞭炮声中,身着红褂、红裤、红鞋的菊花双脚踩着大糕,轻轻地走向前来迎亲的手扶拖拉机。那迎亲的手扶拖拉机被打扮得花枝招展。惹得人们四下张望。  菊花每向前迈一步,母亲的哭声就要向上扬一截。围观的大姨、大婶、大嫂们好言相劝,没法止住。倒把自己的眼泪也劝了下来。看她那哭相大家的心里都有数,菊花母亲不是舍不得女儿,而是满肚的苦水无处倾泻。  还不到十九岁的菊花已经出落成天仙般的大姑娘了。大队成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