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坚守者的治沙试验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007w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拯救两个地方:一是民勤,二是敦煌。它们都被沙漠包围着,决不能让它们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和第二个楼兰。”10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甘肃调研时说。早在2006年和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温总理在甘肃代表团就两次提出这四件事:一是决不让民勤变为第二个罗布泊;二是一定要保护好敦煌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三是要保护好祁连山冰川,四是防治黑河、石羊河沙化和河西走廊地区耕地盐碱化。
  
  沈嘉道,64岁的下润村村支书走出自己的院落,房前屋后的白杨树、沙枣树呈干枯状,而村子100米之外就是茫茫无际的腾格里沙漠。
  这个民勤北边东湖镇的村子与民勤县一样,曾经是一片肥沃绿洲。
  如今绿洲不再,这个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的县被人称为“最危险居住地”。
  两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侵袭着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94.5%的民勤县。
  
  一辈子与沙漠打交道的老人
  
  9月1日上午,天色阴沉,接连几场细雨让沙漠边缘的气息不那么干燥。
  沈嘉道从家中走到100米之外的茫茫无际的腾格里沙漠。
  沈嘉道记得,小的时候,村边的柳林湖还没有干,野鸭成群,芦苇茂密,沙漠则在村庄500米之外。到上世纪80年代,肆虐的流沙开始向村庄一步一步逼进。
  沙夺良田,人穷思走。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子里的人陆续迁移到内蒙古的左旗、右旗、新疆等地,村民由原来的近1000人锐减为500多人。
  沈嘉道的两个儿子也是在那时去了左旗,在那里安家,打工为生,两个女儿则在县城工作。偌大一个院子,十余间房子,只有沈嘉道和他的老伴守着。
  近些年来,下润村一带水位逐年下降,天气干旱,沙漠化一年比一年严重。“不治沙人无法生存,人退走则意味着沙漠前进。”沈嘉道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刮一场风,庄稼就埋掉了!”
  一辈子与沙漠作斗争的沈嘉道,三十多年里他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带领村民种树治沙。
  “冬季压沙,春季造林。”数十年光阴,沈嘉道和村民先用麦草将沙隔成一个个小方格,然后栽上花杨、梭梭、茅条、红柳等沙生植物,再从村里拉来一车车水,一株株地浇。百万株沙生植物牢牢地固住了一个个流动的沙丘,也树起了一道3公里长、5000多亩的防沙林带。
  2002年的冬天,沈嘉道到内蒙古左旗看望儿子,获知当地人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赚了钱,他眼前一亮。肉苁蓉有极高的滋补药用价植,素有“沙漠人参”之称,但只寄生于梭梭根部。
  他买了6000多元的籽种,并请来一名技术人员指导六个社的村民在梭梭草上嫁接肉苁蓉。有了肉苁蓉,1500亩的梭梭草再按户划给村民。
  第三年,种在沙漠里的肉苁蓉陆续长出来了。也是在这一年,依靠种肉苁蓉,村民人均增收100多元。一位村民一根肉苁蓉就卖了600元。
  肉苁蓉嫁接梭梭草这一技术,去年也从下润村推广到了东湖镇附余村、维结村、正新村这些沙漠边缘的村子。“规模很小,但一本万利。”据了解,1公斤肉苁蓉售价30多元,晒干之后可卖到80多元。
  “人心稳住了,沙漠就治住了!”
  这是这位老人历经沧海之后的治沙名言。他盼望着生态改善了,几年之后儿孙们能从左旗返回家园,却又希望他们在外面过得好,永远也不回来!
  
  正新村的人口转移试验
  
  同样在东湖镇,一个与腾格里沙漠几乎是零距离接触的村庄——正新村,正在进行着一场“沿边沿沙生态公益性人口转移”的试验。
  之前,这个村庄面临的困境是:生态日益恶化,水质矿化度升高,土壤盐渍化加剧,次生盐渍化和沙化程度严重。
  一部分人迁移了,剩下的人继续坚守着。目前,这里是湖区重点贫困区和生态恶化区,全村无深井,主要靠河水灌溉。
  这场试验的发起者是民勤县政府。按计划,这里的农户将不再耕田种地,由农民一变而成为住在沙漠边缘的“城镇居民”。他们的耕地经整体规划后,全部转为生态用地,种上紫花苜蓿、甘草、菊芋、枸杞。
  一位乡镇干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政府对试验区确定的生态农户每年发放一定金额的生态专项补助。”
  
  相应的,村上成立专业养殖经济合作社,发展养殖业;转换身份的农民被组织成治沙工人,成立“防沙治沙协会”,组建专业防沙治沙队伍。
  2008年3月,正新村有331人成为第一批“生态公益性人口”转移对象。当地政府与农户签订了事业转移合同书,并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和享受生态专项补助手续,成立了“东湖镇正新村风沙治理协会”。
  一年之后,一个比较明显的效果是,这里的水资源消耗总量下降,生态用水量增加,单方水效益提高。
  此外,这种模式实行后,用水结构渐渐趋于合理。实施前种植业用水、生态用水、生活用水比例为 94:0.7:5.3,实施后种植业退出生产,生态用水、生活用水比例调整为87:13。
  在青土湖以东、正新村以北的沙漠上,正新村村支书雷立业带领村民们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长6公里、宽600米、面积达1800亩的压沙工程,并栽植了梭梭,成活率达90%以上。
  “村子里建起了5个养羊小区,全部用紫花苜蓿喂养。”站在沙丘的高处,看着脚下的梭梭、茅草、沙枣树,雷立业感觉到了希望。
  他算了一笔经济账,每位村民当年可获得生态专项补助2200元,农村低保180元,压沙收入1600元,种草等收入520元,比试验前增加700元。“这可是实在在的收入啊!”
  一位当地干部说:“收入提高了,群众压沙积极性明显高涨,一年的压沙面积超过近3年之和。”
  正新村的做法,已经对周围的村子产生了影响。
  
  农民变为治沙工人
  
  民勤绿洲外围风沙线长达408公里,其中西线达274公里,有亟待治理的流沙面积60万亩,沿线有9个乡镇,涉及人数40157人。
  据介绍,从2009年起到2020年,民勤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上述区域内全面推行生态移民新路径、新模式。
  一位东湖镇的基层干部认为,应该将民勤沿边沿沙生态公益型事业转移区建设申报为国家项目,采取中央、省、市、县分级负担的方式,每年为转移区群众按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落实生态专项补助,并进行动态监控。
  针对民勤生态治理的特殊性,有人建议将“生态移民”全部转为城镇户籍并纳入城市低保范围,按“正新模式”实行公益型事业转移。
  东湖镇党委书记潘有维表示:“这种做法使农民变为治沙工人,使原来的耕地改为草地,对于今后的生态治理和保护家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今年,试验区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正新村剩余的村民将全部纳入,其户籍仍保留为农村户口,但耕地全部退出进行生态建设。预计每年可在青土湖边缘完成压沙造林工程4200亩。
  民勤县宣传部长阎德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种试验区的建立,为生态治理开创了新的模式,尤其是将农民变为治沙工人,将耕地变为林草地,将农用水变为生态水,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赢’。”
  
  治沙之困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小城,其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全县总土地面积2385万亩,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280万亩。
  如今,它已经是甘肃乃至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测和防治的最前沿,也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3.4%提高到了现在的10.87%。一个外镶边、内建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体系已初步建成,发挥了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绿化环境等综合效益。由此,民勤多次被国家、省、市评为“治沙造林先进县”和“造林绿化先进县”。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演变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民勤治沙,形势仍不容乐观——
  2008年,这里出现沙尘及扬沙天气18天。
  受水的制约和沙的破坏,全县沙化耕地达10万亩,退化草场达400万亩,沙化林地达50万亩。每年因风沙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近8000万元。
  县境内湿中生植物系列已残败消失,有13.5万亩沙枣林枯梢死亡,35万亩白茨、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和半死亡状态。历来被视为农田保护屏障的柴湾植被已萎缩,名存实亡。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仅靠民勤自身的力量,已经很难遏制荒漠化蔓延的势头!
其他文献
9月8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下称“9.8”投洽会)在福建厦门隆重召开。期间举行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上,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发表题为《促进两岸交流大发展,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演讲,宣布大陆惠台新举措,使“9.8”投洽会再度成为中央对台政策宣示的重要平台。    相向而行,两岸互释善意    此次王毅演讲包括五方面内容,其中在述及第一方面“大力促进两岸人员往来”时,宣布了大陆方面为便
日前,中国内地最大的铝材生产商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下称“兴发铝业”)正式宣布启动香港主板上市前推介,计划发行不少于1.25亿股,募集资金约4.5亿港元,3月17日至20日公开招股,预计3月月底或4月月初挂牌。据兴发铝业保荐人工商东亚分析师预测,兴发铝业每股招股价约3.5港元左右。    董事长身价将达10.43亿     据资料显示,兴发铝业是中国最大铝型材生产厂家,主要从事制造及销售铝型材业务
200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获奖者名单: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  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田溯宁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  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作义(已故)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    金山集团董事长求伯君  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点评:世纪之交,中国经济风起
厉以宁又获奖了——“2009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与以往获得的数不清的奖项相比,这一网友口中的“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有高达50万元的奖金(目前国内社科类最高奖金),更是首次对“厉股份”给予了最高的权威性学术认定。  11月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报告厅举行的颁奖现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他说,厉老师在25年前接受了他这个学生,
我国私企从业人员近7千万,但现行的“平均工资”统计并没把这个群体纳入统计范围——     10月27日,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统计局决定从今年起建立年度私营单位工资统计抽样调查制度,将私营单位纳入工资统计调查的范围。   这意味着,我国工资统计制度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在今后的工资统计中,统计数据将更科学全面。    私企工资相当于“平均工资”6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推算,2008年底
4月11日,在2008年(第十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智基创投总裁陈友忠表示,创业板6月前很难推出,估计最早也得到奥运会之后。身在博鳌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及合伙人沈南鹏也表示,创业板在上半年推出的可能性不大。   创业板何时推出?市场对此甚为关注。清科集团的创始人、CEO兼总裁倪正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春节开始,媒体对创业板的报道就铺天盖地。只要坐飞机,拿起报纸一看就是创业板。”   而
位于山西省北部的宁武县,是全国首批重点产煤县之一。境内煤炭资源丰富,不仅储量大,且煤种全、煤层厚、覆盖浅,因此煤炭业在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并成为全县无可替代的支柱产业。近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周刊》多次接到当地群众举报,直指该县私挖滥采的疯狂、猖獗。2007年10月、12月,本刊记者先后两次到山西宁武实地暗访。  出人意料地是,在宁武县凤凰镇,许多村民听说记者来了解私挖滥采的情况,并不回避,显得从容
专家认为可界定在城市人均收入的2-3倍    报道    电力行业的“减薪风暴”似乎已演变成了“声讨运动”,媒体穷追不舍、公众齐声讨伐、网友指责谩骂;而身处其中的电力行业更是草木皆兵,而至三缄其口。  不过,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还是颇费周折地对东北、重庆等地区的电力系统进行了部分调查,调查了解后有两个发现:一是即使在同一系统内,地区之间、上下级之间、不同工种之间,收入差距也非常大,因此,目前已经在
“万一外国元首被关在电梯里,怎么办?”  “万一‘鸟巢’空调系统运转不正常,怎么办?”  电梯、制冷设备中的压力容器等都属于特种设备,保障奥运场馆和各奥运村中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转,已成为国家质检总局和各奥运城市质监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尽量将保障工作做实、做细,做到前面。”7月30日,《中国经济周刊》采访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下称“
集中力量搞工业  工业化是建国后确立的既定目标,“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集中力量搞工业建设的结果,是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开始建立起来,航空、钢铁、汽车工业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现代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也得到初步改变。在这个时期成立的“一汽”是一个典型。    口述者:吕彦斌  一汽设计科第一任科长,1920年生人。    我是天津人,1948年9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