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之魅 源远流长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vy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楚辞》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是继《诗经》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我们要做的,就是欣赏它,品味它,用《楚辞》的精华来提升修养,完善自我。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但《楚辞》并不等于楚歌。《楚辞》的大部分作品都由屈原创造,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是骚体类文章的总集,包括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16篇。
   一、《离骚》和屈原的身世
  《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那么,屈原的身世是怎样的呢?
  屈原的远祖是颛顼高阳氏,应是夏氏族的一部分。高阳氏六代孙名季连,是楚的创业始祖。周成王时,季连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传至熊通,就是楚武王。其子瑕,封采邑于屈,子孙就以屈为氏,所以屈是楚国姓的分支。自春秋以来,屈姓历世都担任楚国的显要职位,多半是父子相传。 屈原的父亲,《离骚》中称其名为伯庸,可能也是化名。另外,传说中屈原还有一姊。 屈原所得姓的屈地,今已很难确指在何处。诸说中以丹阳秭归的传说为最多。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重要政治家,他的一生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屈原列传》说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据考知,战国时期担任过楚左徒的,仅屈原与春申君二人。屈原的主要职责有:内政方面辅佐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于齐。当时,各诸侯国经过长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新局面,其中又以秦、楚为最强。 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可是,他的一系列政治改革计划主张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并挑拨离间了他和楚怀王的关系。秦昭王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谏阻未果,怀王去了秦国后被扣留,最后客死于秦。当时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屈原曾为培养后备人材付出了大量心血,但结果却是“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辛勤培育的一批人,竟变成了反对自己的敌对力量,使他感到极大的苦痛。 屈原回楚都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二、《天问》和鲧禹治水
  在中国文化史上,《天问》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用诗歌的形式记载了许多原始文化或原始概念,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地位。而鲧禹治水,在中国上古史上是一件大事,在中国水利史上也是具有开创性的事件。《天问》中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只是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所反映的神话传说,而对其中包含的科技文化信息等,大多没有注意。
  从《天问》中的文字来看,屈原对鲧是肯定的,对于鲧受刑罚和贬损甚为不平。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是说既然不能胜任治水的工作,大家为什么还推荐他?这当中包含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大家推荐他,可见他是有一定能力和经验的。第二层是,即使鲧无此能力,极力推荐他的人也应有一定责任,不能把错误全记在鲧名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林庚先生译作“都说不必担心,何不让他试试看呢?” 又有解说“何不课而行之?”是诗人在责问尧,既然认为靠不住,为什么不加以考察再予任用?
  但这里应该弄清的关键问题是:究竟鲧治水的办法是怎样的?有无意义?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鲧采用障壅之法,同“鸱龟曳衔”之事不无关系。“顺欲成功,帝何刑焉?”遵循此法也是为了治水的目的,无论其方法如何,效果如何,总是希望取得成功,帝为什么还要杀他?
  “鸱龟曳衔”中,“蚩”、“鸱”二字古音同,可以通用。这里指蚩,代表蛇。195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邓县彩色画像砖墓》,画面为一个大龟被蛇缠绕两匝,蛇头在龟的前面绕成半圆形,回过头来与转向后看的龟的头部相对,蛇尾从龟的尾部上卷,与蛇的脖劲相勾。邓县在战国时属楚国。邓县画像砖反映了战国以来关于“鸱龟曳衔”的传说。鲧治水是看到蛇同龟首尾相曳衔,受到启发,首先在堤身受力之处加筑“石龟”之类,以增加堤身的承受力。这个经验,至今被人们所应用。应该说,这是鲧在我国水利工程科学上的一大贡献。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
  这几句其实应在问鲧禹治水的开头部分。它是先从总的方面就鲧、禹治水之事提出两个互相联系的发人深省的问题,鲧到底是怎么干的(是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没有正确的地方)?禹是怎么成功的(是否完全是他凭空想出来的办法)?以下关于鲧禹治水的发问,大体也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提出的。但是,这一节后二句为什么要提出共工的事呢(王逸注:“康回,共工名也。)?共工是在鲧以前用障壅法治水的人。根据有关记载,共工治水即是堕“湿山”、“幕山”东西二山高处之土,堵塞山口,使寒暑之水改道。这就是共工治水的障壅之法。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面对变化无方的河流,大约也只能用这样的办法,以保护自己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这是我国筑堤之始,也是后来的水库之始。共工既然有这么大的功劳,为什么几千年中恶名流播,成为恶人的化身?这同他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时堤坊毁坏,淹没了很多人有关。
  比起对鲧来,屈原对禹则要稍微不敬一点。如后面两节: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胡维嗜欲同味,而快朝饱?
  第一节问:禹既然如人们说的尽心竭力地勤于公事,亲自视察各地治水,为什么还得到涂山氏之女,而在台桑之地有了私情?第二节问:同怀春的女子结合,是为了继承血脉。为什么还违反同族不婚的礼俗,而快意于私欲的满足?屈原也不一定真的对禹有多讨厌,而是同鲧相比,以为未必禹就完美无缺,鲧就像人们说的那么坏。
  中国由于两千多年中儒家思想的统治,以人划线,传说中曾与尧舜作对者,皆为坏人,将鲧和共工列入“四凶”,受唾骂两千多年。而实际上,他们同禹一样在我国水利史、文化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共工发明的筑坝堙塞之法为以后的小流蓄水、截水改流及修筑水库积累了经验,也提供了教训;鲧修筑城防为居民聚居地区避免洪水的侵扰创造了更有效的办法,而城邑得到保护又大大推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禹是在总结、吸收了他们经验的基础上,以疏导为主,采用防堵、疏导、钟聚相结合的办法,在治理黄河中下游及部分支流的巨大工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屈原在《天问》中对以尧、舜的是非为是非评价人物的错误观念提出挑战。《天问》中不仅对禹有所揶揄,对尧舜也没有从称赞的角度发问,事实上几乎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态度,表现出他勇敢的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当然,这只是针对鲧的评价这件事而言。在总体上,屈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对尧舜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从这一点说,《天问》不仅可以弥补夏代前后很多重要史实记载上的缺憾,而且在思想上可以同整个儒家著作的总和分庭抗礼、平分秋色。
   三、《楚辞》和古代神话
  《楚辞》和《山海经》堪称我国古代神话宝库中最宝贵的遗产,屈原的作品,尤其是《天问》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古代神话资料。屈赋中所问所叙之神话故事与神性人物,大都可在《山海经》中找到相同相似的记载。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决不同于同代人所谓的“抄袭”和“侵权”,有的学者称为“暗合”、“相互印证”。例如关于女娲这一神话形象在《山海经》里与屈赋中就有暗合之处。屈原《天问》有八句诗是问女娲的:“厥萌在初,何所意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其意为:“人类诞生之初,是根据谁的创意?十层玉台,是谁所建造?登天成为上帝,她是从什么道路上去?女娲创造了人类,那她自己的身体又由谁制作设计?”
  屈赋对神意象的使用还表现在借其表现内心情感的宣泄上。以《九歌》为例,《九歌》中或写祭神的场面,或写诸神的故事。楚国风俗迷信鬼神,宗教祭祀活动在民,屈原不是为祭祀而作,而只是汲取了其中的神话故事的成分,以至巫觋歌舞的辞采特点,采用了祭祀的某些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九歌》十一篇,都和祠神有关。这些“祠神诗”或幽怨,或凄恻,或缠绵,或悲壮,风采各异。经过屈原文雅化的改造,《九歌》中的神族系列, 还具有另一显著特点, 即除了有“人”的形象个体, 更具有“人”的浓郁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给人以亲切、生动的审美感受。其天神“东皇太一”、日神“东君”、星神“大司命”和“少司命”、云神“云中君”、水神“湘君”、“湘夫人”,“河伯”、山神“山鬼”和人鬼“国疡”等诸神,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恋情变幻、人生离合等种种喜怒哀乐的丰富感情。如驾龙车、乘奔雷、光灿灿周游中天的日神, 望见地上娱人声色立即留连忘返地叹息起来:“长太息兮将上, 心低徊兮顾怀” 。 “大司命”同样是个“离居”的“愁人”,面对生死有命的人群, 只有无可奈何的安慰“愁人兮奈何, 愿若今兮无亏。”司爱之神“少司命”,却被一位“频送秋波”的姑娘迷住了, 他频频哀叹着“生别离”的凄苦, 临风高唱“望美人兮未来, 临风倪兮浩歌”的失望哀歌。河神“河伯”也时时在为“送美人”而惆怅, 他怀念洛水女神, 想起了当年乐而忘返的甜蜜约会。
  《湘君》、《湘夫人》是《九歌》中写得非常优美而又富于故事情节的诗。湘水是楚国中的一条大河,风景秀丽,必然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湘夫人》是祭湘水女神的一首诗歌。“湘君”、“湘夫人”是湘水配偶神,他们相约在洞庭叶落、白苹花开的秋天,会面于北渚。湘夫人驾船往迎,湘君不至,就把身边的玉玦抛到江中,以示诀绝。当湘君赶到北渚时,他也焦急地等待着,想能在水面上盖一所房子与湘夫人同住,结果九嶷众神接走,两人终不能相见。《湘夫人》是男巫扮作湘君所独唱的恋慕湘夫人的歌词,和女巫扮作湘夫人所独唱的恋慕湘君之词的《湘君》是姊妹篇,都是表现他们互相追求终于不遇的复杂变化的心情。作品中的神也和人一样有着悲欢离合,感情细腻动人,都非常可亲,而且遭遇也很值得同情。《湘君》和《湘夫人》写神的恋爱故事,其中有一些戏剧性的情节,伴随着这些情节的描写,也创造了一些幻想的幽渺的境界,如“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湘君》)“捐余蹶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夫人》)等。这些都有着奇异的色彩和沅湘之间的地方情调,它所表现的是神的儿女之情。诗歌中刻画候人不来、坐失佳期的心理状态,颇为生动。
   四、《楚辞》随话
   1.端午节传说之一
  想必这个传说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因为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所以还是要再叙述一次。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惯。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2.关于宋玉
  由于本篇文章主要阐述《楚辞》的主要作者屈原及其作品,所以《楚辞》的其他作者就没有提及,这位宋玉也是《楚辞》的作者之一。宋玉,又名子渊,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曾事楚顷襄王。所作辞赋甚多,最出名的楚辞是《九辩》。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3.屈原与渔夫的对话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被放逐,则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了两种不同境界。留给后人一片叹息。
其他文献
【成长语录】孝顺从懂得尊重和珍爱开始。    【成长故事】那时,我不喜欢我的奶奶,她满脸的皱纹,蹒跚的脚步,难闻的气味,吃饭还把饭弄得满桌子,看着母亲拖着疲劳的身体照顾她,我小声地埋怨着。没想到,被母亲听到了,劈头打了我一巴掌,我委屈极了,一连几天都没和母亲说一句话!  晚上,从不叫我做家务的母亲,意外地喊我去刷碗,无论我双手怎么用力,怎么仔细,好像怎么也刷不干净。母亲在一旁看着我,什么也不说,只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近日下发通知,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天津市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