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大要素。所谓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如果说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那么论证则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要想写出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必须恰当地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议论文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例证法、引证法等已为同学们所熟知,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另外几种较常见的论证方法。
一、喻证法
喻证法,是选用人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易懂的事物为喻体,借以论证抽象道理的方法。运用喻证法可以使说理更明白,也更生动、更有趣味,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例如谈论“一人先进和众人先进”这个问题时,可以这样打比方:“正像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一样,在一个单位里,光有一两个人先进,也难以改变整个单位的面貌。”
又如下面一段文字:
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因它们捕殺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它们残忍。只有羊羔和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
这是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的片段,作者用“羊羔、小鸟”“狮子、鳄鱼”来比喻善与恶、弱与强,从而使“大悲悯”的深刻内涵形象可感,突出了“大悲悯不应掩盖邪恶与丑陋”的观点,将复杂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1.喻体要力求通俗而贴切,使道理显而易见。2可比事物较多时,应选择最为生动有趣的事物相比,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揭示相关道理。3比喻应与说理紧密结合,不能只拿喻体分析,结论不归结到本体上,说理便流于肤浅。
二 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彰显差异、凸显论点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现出来,特别是相对立的事物,比照鲜明能让人过目难忘。
比如201 7年江苏卷高分作文《车如流水情如月》:
当冉·阿让把柯赛特从破旧的小旅馆中救出,把她抱上那辆颠簸的马车时,小柯赛特决定毫无保留地信任这位素未谋面的绅士,并与他共度一生。而冉·阿让也在车里决定永远收养这个孤儿,履行自己对她母亲的承诺。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辆车里流露的真情像是永不熄灭的烛火,一直闪烁到了今天。
而现在,这烛火却被炫耀和攀比蒙蔽了:我们只看见了有价的虚荣,比车之风刮不停,马达震天响,车标多闪亮,不是鱼叉就是小马,胜利女神更轩昂。你说你开廉价车?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物质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人都飙车,但我们真的幸福吗?君不见,高速路上,多少轻狂少年成冤魂;十字街口,多少老者变骗子。车本应为人服务,现有万千车奴伺候车子,这是异化还是荒诞?我们见证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考生抓住材料中“真情”二字随物赋形,铺采摘文,大有可观。文中没有简单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而是从宏观角度谈车与人的真情,视野开阔。更难能可贵的是,将真情与虚荣并举,有破有立,张力十足。
运用对比法要注意:1.确立对比点,即比什么,两者必须具有可比性。2.对比量要对应,正面的讲几点,反面的也要讲几点,否则就会减弱说服力。
三 类比法
所谓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对象的一系列相同属性,推论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类比论证的主要特点在于,运用类比推理的形式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它不同于比喻:比喻要求的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异类相似可比的,而类比则要求双方必须是同类可比的。
比如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在这里,孟子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的错误做法,并通过“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的类比(二者都属于人类思想行为的范畴,属于同类事物,其共性是推卸自我责任),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运用类比法要注意:1.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如《包身工》中,夏衍借用美国作家索洛的话“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来类比“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这里的“类体”与“本体”有着共同属性,即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2用来类比的客体事物应该是已成定论的,这样论证才会扎实有效。3.-般来说,两个类比对象相同的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性也就越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抓住了“臣”与“王”共同面临的“私”“畏”“求”三个方面进行类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密又贴切,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看法就合乎逻辑,十分可靠。
四 归谬法
所谓归谬法,就是将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引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使对方的错误结论昭然若揭。
唐弢在纪念鲁迅先生的《琐忆》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
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
议论文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例证法、引证法等已为同学们所熟知,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另外几种较常见的论证方法。
一、喻证法
喻证法,是选用人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易懂的事物为喻体,借以论证抽象道理的方法。运用喻证法可以使说理更明白,也更生动、更有趣味,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例如谈论“一人先进和众人先进”这个问题时,可以这样打比方:“正像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一样,在一个单位里,光有一两个人先进,也难以改变整个单位的面貌。”
又如下面一段文字:
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因它们捕殺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它们残忍。只有羊羔和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
这是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的片段,作者用“羊羔、小鸟”“狮子、鳄鱼”来比喻善与恶、弱与强,从而使“大悲悯”的深刻内涵形象可感,突出了“大悲悯不应掩盖邪恶与丑陋”的观点,将复杂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1.喻体要力求通俗而贴切,使道理显而易见。2可比事物较多时,应选择最为生动有趣的事物相比,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揭示相关道理。3比喻应与说理紧密结合,不能只拿喻体分析,结论不归结到本体上,说理便流于肤浅。
二 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彰显差异、凸显论点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现出来,特别是相对立的事物,比照鲜明能让人过目难忘。
比如201 7年江苏卷高分作文《车如流水情如月》:
当冉·阿让把柯赛特从破旧的小旅馆中救出,把她抱上那辆颠簸的马车时,小柯赛特决定毫无保留地信任这位素未谋面的绅士,并与他共度一生。而冉·阿让也在车里决定永远收养这个孤儿,履行自己对她母亲的承诺。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辆车里流露的真情像是永不熄灭的烛火,一直闪烁到了今天。
而现在,这烛火却被炫耀和攀比蒙蔽了:我们只看见了有价的虚荣,比车之风刮不停,马达震天响,车标多闪亮,不是鱼叉就是小马,胜利女神更轩昂。你说你开廉价车?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物质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人都飙车,但我们真的幸福吗?君不见,高速路上,多少轻狂少年成冤魂;十字街口,多少老者变骗子。车本应为人服务,现有万千车奴伺候车子,这是异化还是荒诞?我们见证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考生抓住材料中“真情”二字随物赋形,铺采摘文,大有可观。文中没有简单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而是从宏观角度谈车与人的真情,视野开阔。更难能可贵的是,将真情与虚荣并举,有破有立,张力十足。
运用对比法要注意:1.确立对比点,即比什么,两者必须具有可比性。2.对比量要对应,正面的讲几点,反面的也要讲几点,否则就会减弱说服力。
三 类比法
所谓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对象的一系列相同属性,推论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类比论证的主要特点在于,运用类比推理的形式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它不同于比喻:比喻要求的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异类相似可比的,而类比则要求双方必须是同类可比的。
比如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在这里,孟子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的错误做法,并通过“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的类比(二者都属于人类思想行为的范畴,属于同类事物,其共性是推卸自我责任),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运用类比法要注意:1.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如《包身工》中,夏衍借用美国作家索洛的话“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来类比“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这里的“类体”与“本体”有着共同属性,即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2用来类比的客体事物应该是已成定论的,这样论证才会扎实有效。3.-般来说,两个类比对象相同的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性也就越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抓住了“臣”与“王”共同面临的“私”“畏”“求”三个方面进行类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密又贴切,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看法就合乎逻辑,十分可靠。
四 归谬法
所谓归谬法,就是将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引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使对方的错误结论昭然若揭。
唐弢在纪念鲁迅先生的《琐忆》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
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