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则间沐浴自由之光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_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哲学中的二分法理论下,规则与自由是对立的两面,规则打破方成自由,自由抛却即是规则。然而,二分法的大厦本就是岌岌可危的,规则和自由实非对立,而是统一。理想的公民社会应当在规则间沐浴自由之光。
  如泰戈爾所言:“生活并不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内。”为什么运河之水只能有运货之用,而生命洪流却可以恣意放纵、任性逍遥?因为自由是人的本性。自由的光芒可以照亮质疑规则的心,自由的赞歌可以鼓舞人们挣脱不合理的桎梏。倘若面对既定的规则,人们只知遵守而不知自由思想,他们就只是甘愿被奴役的囚徒。
  正因有不甘沦为囚徒的自由之心,有人说“规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殊不知,如此“斩钉截铁”的傲慢只能沦为智者的笑柄。漠视规则者不是自由国度的智叟,而是只知自由而不识自由的暴民。
  黑格尔言:“义务限制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换成规则,这句话同样适用。卢梭言:“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绝望了;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黑格尔和卢梭皆是自由社会的畅想者,而他们对规则的拥护恰恰是在为规则正名,是在肯定规则对自由的重大意义。“每个人出让部分自由就成了国家”,而每个人出让部分自由亦成了规则。国家和规则共同捍卫着自由的荣光。若无国家,人只是寂寥大地上没有归属的孤魂;若无视规则、任性妄为,人与野兽又有何异?
  因此我要说,21世纪的我们当为公民一代,而非囚徒或者暴民。规则和自由本就是一体的,它们如光与影,携手并进,形影不离。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千年盛宴中,自由是光,规则是影,饮酒的则是我们的理性。唯有坚守理性,我们才能明白,不是规则不可被打破,而是只有荒诞专制的规则才应该被打破。也唯有拥抱理性,我们才能在高擎自由大旗时,不至于被披着自由外衣的“乱花”“渐欲迷眼”。
  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常怀理性的准绳,在规则间沐浴自由之光,“匹夫之贱,有责焉耳矣”。
  教师点评
  文章论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有力,是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首段即提出中心论点:“规则和自由实非对立,而是统一。”围绕论点,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论证规则与自由相统一;第二,论证自由与规则如何统一。其中,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亮点,作者指出规则和自由统一于“理性”,并具体解释了理性如何指导我们完善规则、追寻自由。
  值得关注的是,论证中,作者时时呼应中心论点中的“公民社会”,以“暴民”“囚徒”的概念,在论证中进行批判,借此指明“公民”的核心特征。这使文章更有高度,更具现实意义,也更能展现出作者的写作水平和思想深度。(路颖颖)
其他文献
时间,一个在古今作品中被頻繁提及的话题,孔子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写“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无一不在感叹时间的流逝。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飞逝的时间呢?我想,既然时间留不住,与其珍惜,倒不如选择摆脱。  活在回忆里,把过去永恒化,就是摆脱时间。“不能沉湎于过去的美好而忘记走当下的路”,这是过去很流行的一个说法,但我想,我们可以选择用过去的美好来激励自己。走累了,迷失方向
家在漳州,一个有很多美食的小城。从小到大,每年过年都是我最期待的时刻。  一到腊月,那些繁华的街上就挤满了人。他们戴着手套,围着围巾,穿梭在各个小店之间,一路逛下来手上提满了红色的袋子,看上去很是喜庆热闹。本来北风像一个穿着灰色风衣的老头儿,冷漠得有点儿不解风情,可现在却仿佛被漳州百姓的热情感染了,也穿上了红色的外衣,变得不那么冷了。而且,人挤人的也没那么冷,尤其有时还免不了“翻山越岭”。  一到
马灯在干草编就的船篷下晃荡着,灯光跳动,忽明忽暗。我横卧在舱中,隔着一层潮湿古老的木板听着湖水的波涛声。我想着此时若从山中的华亭寺俯瞰这里,必将是这样一幅景象:一叶仿佛从千百年前漂来的轻舟,一点灯火,隐在这黑暗而盛大的夏夜、岑寂幽深的滇池,此外无一物。  想到这里,我坐了起来。玉溪的船家坐在船尾,蓝黑色的布衫,膝上搁着胳膊粗的水烟筒,他时而含住烟嘴咕噜噜地吸上一口,然后盯着漆黑的湖水出神。  再看
07期—08期是合刊,所以本期數据都在08期中。
老舍先生说:“叙述不怕不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微处要显出才华。”所谓“细微”,即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小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和刻画,更好地表现文章的精神。所谓“精神”,具体体现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进、环境气氛的渲染和文章主题的深化,都离不开细节描写。一篇记叙文优秀与否,关键点之一就在于细节描写成不成功。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更好地表现文章的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一直墨守成规,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有人说: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  有人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解析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长宁县发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值得注意的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开发的大陆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震中附近的宜宾、成都民众通过电视、手机等途径接收到了预警提示。此外,距震中80千米的泸州市、距震中111千米的自贡市等地也接收到了地震预警。  据悉,地震预警系统可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
写文章离不开素材,尤其是议论文,缺少素材,再才华横溢的人也难以写出美文佳作。素材的质量和对素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文的质量,高考作文尤其如此。一道作文题,靠立意取胜是常见手法,但立意的角度屈指可数,若能在素材的运用上技高一筹,无疑增加了取胜的筹码。如果所用材料别出心裁,让阅卷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文章定会获得高分。因此,同学们要精心挑选素材、严格审查,确保材料的针对性、真实性、新颖性、典型性
题目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这句话可以启发人们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题目解析  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题。材料提供了具体的写作角度———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要求考生据此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好这道材料作文题,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准确解读材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贾德《苏菲的世界》)  题目解析  2008年的高考江苏卷作文的题目是关于“好奇心”的,现在的许多学生练习过这个题目,因而在面对此次写作时,有些人不假思索地将材料解读简化成了“好奇心”。这则材料虽与“好奇心”有关,却不限于此。它需要大家探讨“习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