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宗教艺术比较研究

来源 :中华儿女·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tsang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甘肃郭煌莫高窟的唐代所绘第196窟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与文艺复兴盛期绘画大师达.芬奇绘制的基督教壁画《最后的晚餐》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學研究方法,从作品的基本情况,作品题材,艺术语言,人文观念等方面对两者的异同进行阐述,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壁画
  一、作品的基本情况概述
  《劳度叉斗圣变》基本概述佛弟子舍利弗坐仰莲坛座上,威仪严整,座后有四高僧坐于椅上,天王及天龙八部立于座坛的云端。所画细节风趣劳度叉坐帐中,被大风吹得两眼呆直、惊骇恐惧,手足无措,十分狼狈。帐下有三位魔女,被风吹得以袖捂脸、裙袍乱飞。其余皆为斗法场面,生动逼真。
  《劳度叉斗圣变》
  晚唐佛教经变题材壁画中,莫高窟的《劳度叉斗圣变》是最富有时代特色的,五代.宋代的劳度叉斗圣变基本上沿袭晚唐。其第196窟和第9窟的两幅最为完整。这种经变画是以《贤愚经》第十卷中的《须达起精舍品》为主要依据绘制而成的。须达用足以铺满园地的黄金购买祇陀园。祇陀太子见须达心诚,愿赠祇园之树与须达共建精舍。与释迦牟尼不同道的六派代表人物闻讯后,奏启国王要与佛门弟子斗法,若佛门弟子得胜,方可起精舍。
  《最后的晚餐》基本概述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兴盛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二、作品中艺术语言的差别
  《劳度叉斗圣变》壁画运用散点透视原理,采用左右对称的构图形式,画出了劳度叉与舍利弗各坐一方,劳度叉惊惶失措,而舍利弗则泰然自若,形成对比。在他们之间穿插着各种斗法的情景,形象地向信徒们展现了佛教的法力无边
  《最后的晚餐》画面利用焦点透视关系,焦点就在耶稣基督所在的位置,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人物形象造型从《劳度叉斗圣中》可以看出画面中人物的表现手法是简练概括夸张的,与现实中人的形象有一定的区别,列如图中通过圆润的脸庞、流畅的眉毛、修长的眼睛、略翘的嘴等这些微妙变化,来体现舍利佛的庄严与慈祥。用劳度叉狰狞面孔中瞪的极其大的眼睛来表现恐惧。
  《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形象是细腻写实的,与现实中人的形象相似。图中耶稣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
  共同点:虽然两幅画中的人物形象表象形式极其不同,但是都运用了人物形像以及神情的对比,使画面语言增强。
  画面表现手法
  《劳度叉斗圣变》中线条的表现除了勾勒外形外,作为艺术形象的组织内容,不仅具有装饰意味,还融合了书法的自然流畅。其颜色大多为平涂,不区分明暗关系,但是画面却非常的和谐舒服。《最后的晚餐》中线条的运用在屋顶,墙面,窗户,人物上面是符合透视关系,使视觉延伸到主体,突出主题。同时也有较强的装饰性,着力于造型的准确和体积感的塑造。其着色根据光影,体积和透视关系加以强调。着重素描关系。
  共同点:虽然说表现手法不同,画面都栩栩如生,都分别适应其画面,题材,历史风俗等都给于人美的视觉感受。
  三、作品中显现的中西壁画人文观念的差别
  从宗教文化来讲,佛教教人忍耐,向善,积极生活,传递爱心,特别适合守成的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可以补充法律所约束不到的部分,所以封建统治者特别推崇佛教,老百姓也崇仰佛教,认为佛法力无边,信佛教而生活有希望。 从理念上讲,中国画家向来感性,历来主张寄托情思,以意向思维为主,画面追求统一的平衡美,体现出中国绘画要求人类与天地万物建立和谐的人文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所谓的反对宗教,反对教会,其实并不反对基督教这个文化体系本身。主要是反对那些死死抱住信仰维系方式不放,而不知道理性维系方式时代已经到来的旧势力。西画注重科学与真理,突破“圣像图”的画法,通过写实的手法组织画面,强调人性的重要性。注重对形的把握,“形似”与否是关系到画面的成败的,同时重视对内在结构的描绘,着重素描关系。立体效果。明暗调子。注重运用点线面结合的使用方法来刻画对象。
  共同点:都属于宗教题材,体现了对美好的追求。
  四、结语
  一、题材内容不同。我国古代较为出名的壁画,大多为故事画和经变画(这是因为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后来又出现了大量的山水画、人文画,以及表现人们现实生活的画。西方壁画也是受到宗教文化影响,题材大多取材《圣经》,比如耶稣、圣母。很少有山水和人们的现实生活表现。
  二、创作材料不同。我国大多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在质朴和简单中表现出美仑美奂。西方大多用彩色大理石等为材料镶嵌,场面粗犷,但人物表情僵硬。
  三、构图法不同。我国大多讲究直列式、穿插式,而西方大多讲究几何统一性。
  四、创作手法不同。我国的壁画大多与“人”有关,结合时代美感,比如唐代壁画,人物大多丰腴。而西方壁画很少表现人物,大多是表现宗教神灵。
  五、给人的感受不同。我国的壁画善于运用线条和色彩,给人一种立体的空灵感,比如飞天,给人飘逸、飞动的感觉。而西方的壁画,主要是运用色彩,给人一种宗教的庄严感。
  六、二者各有所长,都是世界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术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2]达芬奇(意).达·芬奇笔记[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4]韩晓.文艺复兴时期圣餐题材绘画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5]蒋跃.绘画构图与创作[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72.
  山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体制也正在进行着深入的改革,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学的生活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当下小学教学开展过程中最为关键并且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现状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将生活化和课堂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仍然停留在最初的一个理论阶段,这也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将课
期刊
中国官方数据与国际标准有没有接轨?统计数据的准确度有多高?国家统计局能否明晰“四万亿”拉动内需的落实情况? 2009年,我国能否“保八”?面对这些疑问许宪春从容解惑。    “我们的核算很透明”    青联刊(以下简称青):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些统计数据再次引来广大民众的强烈关注,甚至有一些人出来质疑国统局的统计数据,对这种现象您自己如何看待?  许宪春(以下简称许):首先,我觉得民间对国统局
期刊
摘要:想要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就要注重兴趣教学,数学作为初中所有学科里最抽象的学科,对学生而言比较难懂,所以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普遍不高。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进行方法总结。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兴趣  兴趣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推手,是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最好的指导老师。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
期刊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日趋流行的教学方式,利用简短视频的制作,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在翻转课堂、交互式教学等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在翻转课堂中课前引导、课中讲解、课后实践三个环节的交互行为,并指出了中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交互行为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数学;翻转课堂;交互行为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教学模式的新亮点,《数学新课标》提出:“合作交流等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合作交流是推动学生自主
期刊
摘要: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水平,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并且根据生活环境,学生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此老师应该在教学之前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为课程的开展做准备。但是,无论课程安排如何,每个班级的学习水平都参差不齐,这可能导致最终所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展中需要能够积极地运用分层教学方式来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开水平。  关键词:
期刊
2020年的春节真是令人难忘,没有聚餐,没有旅行,没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打响了一场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战。  敌军部队是一种来自蝙蝠体内的病毒,病毒士兵们个个穿着隐形衣,看不见摸不着。在我军部队的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原型毕露”,好家伙,形状酷似华丽丽的皇冠。别被它虚伪的外表所欺骗,它可是来源于丑陋的蝙蝠的大军,一旦攻入人体内部,它就会攻占肺部这一重要阵地,然后发起“发烧”“咳嗽”、
期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延缓了2019学年春季新学期的开学时间表。为满足特殊时期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教育部特提出“停课不停学”措施。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居家学习的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自律要求。为使举措更有效落到实处,为激活学生“不停学”的内动力,文章系统梳理了微习惯,通过对微习惯的分析,为学生提出了针对性的微习惯实施建议,以期为特殊时期的“停课不停学”献言献策,为学生养成实践长期计划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
期刊
摘要: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在这其中公共图书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在科技爆棚的今天不断为社会提供着无限的文化资料,为社会的进步做着坚实的铺垫,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管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其进步发展的羁绊,本文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希望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期刊
摘要:梵高和徐渭虽然身处异国的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并且相隔300年,但是有着极大的可比性。他们在艺术追求的都在艺术的道路上“疯癫”着,都历经挫折与痛苦,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画家,并对后人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从两位艺术家的生活、理想抱负及影响来进一步揭示他们的相似之处。纵笔泼墨,焚身似火,怀才不遇的故事,以徐渭和梵高最为惊心动魄。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对于徐渭和梵高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在我国党史党建工作中的发展征程及当下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分析了以人为本理念在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以此为基础,着重从党的历史使命、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基层党建服务性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党建工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四个方面对以人为本理念在党史党建工作中的渗透过程进行详细地阐述,旨在为党的先进性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党史;党建;渗透举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