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哲学意蕴及教学理解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_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话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思想碰撞,生成性是对话的应有之义,也是对话的本质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的生长过程。主体的思想因对话而产生碰撞,因碰撞而生成智慧,而这个过程又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也因此,对话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更新主体的思想,不断生成新的智慧。
  【关键词】对话;哲学意蕴;教学理解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5-0058-03
  【作者简介】1.赵军,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科研员,高级教师;2.陆启威,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科研员,高级教师。
  “对话”一词源于希腊文中的“dialogs”,意为两者之间的穿越,是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话当事人在对话中获得精神愉悦和思想共鸣,并进而不断澄清思想疑点提高理性认识。因此,对话一开始就与主体的思想紧密相连,尤其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对话,更是具有独特的哲学意蕴。但由于时下教育领域对对话的理解普遍过于庸俗,脱离了前提,背离了本义,以致于教育过程中的对话沦于低效甚至无效的尴尬境地。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从哲学视角来谈对话的深刻意涵。
  一、对话以对人的关注为前提
  在哲学上,一切学问皆“人学”。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也是一切问题的起点和归宿。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发展人,这是对话的根本价值。对“人”的问题的关注是对话的基础。这一关注突出地表现为尊重人、团结人、发展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理解和包容。追溯对话的源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早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世间凡人皆有智慧,就看我们有无一颗亲近他们的心”。阅读苏格拉底的对话,让我们最有感触的是,苏格拉底总是能从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引出一连串问题,使得对方在自我矛盾和思想冲突中做出不断的申辩反思,最终明察自己的偏颇,获得更为接近事物的认识。相比直接的批评和訓诫,苏格拉底这种“问答式”对话含蓄深刻,便于对方接受,甚至还能促进对方思维能力的提升。但从19世纪以来,受工业革命片面追求“效率”的影响,教育上的对话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对话往往沦为教师一对多的填鸭式灌输,学生只需要在必要时刻做出简单的回应即可。赫尔巴特的“自由交谈”说的正是这一现象,名为“自由交谈”,实是教师掌控着整个对话场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类似这种现象,今天依然普遍地存在于教育界,也正是它们促使笔者提出了“对话”这一问题。
  二、对话的内容是辩证的,对话的智慧缘于对话的辩证色彩
  对话是对话双方就不同观点展开的语言交流,交流过程中引入辩证的思维,方能对问题进行全面透彻的剖析。辩证是指以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有了辩证,对话的内容才有了“接洽”和“引申”的视点,对话也便循着一个个新生成的视点展开,并逐步走向丰富和深刻。比如:在针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正因为这些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才成就了鲜活生动的对话。另外,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人由于思考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逆向思维,在已经得到的结论上也会产生新的想法和见解。因为对话本身的辩证性,我们在对话过程中必须以自觉的辩证态度去对待双方所谈论的话题,全面理解和分析对话中的观点,做出趋于合理的解释和结论。
  对话的精彩在于辩证,对话的智慧也在于辩证。因为,对话就是产生各种矛盾冲突以及化解这些矛盾冲突的过程。矛盾冲突哪里来?无疑是来自对问题的辩证思考。综观苏格拉底的对话,无一不是充满辩证的思考。针对每一个求助者提出的问题,苏格拉底总能以异于常人的视角,给出不同的理解和建议,让对方在心悦诚服中恍然大悟。在教学上,倘若我们也能像苏格拉底一样,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必能产生更多新的创见。
  三、对话的价值在于对话本身,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对话双方在彼此的言说和质疑中汲取思想,并自觉地自我审视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也即个体生命趋向成熟的过程。
  1.对话是手段,更是目的。
  “对话”产生之初,既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也是目的本身。也就是说,追溯“对话”的源头,“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素质去训练和培养的。在苏格拉底那里,“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是每个人必须习得的一种能力。”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对话”的本质和内涵已大大窄化,到赫尔巴特那里,对话更是简化成了纯粹的工具和手段。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杜威率先打破了“对话”的形式化格局,还原了“对话”的手段兼具目的的属性。但从当前的对话教学现状看,教师们依然仅只关注对话的功能性和工具性,并不在意对话本身的目的和内在价值。换言之,教师们只在乎对话之外的教学目标,却不知道对话本身也是一项能力。由此,教师们自然忽视了对学生对话能力的培养,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严重缺乏这一方面的素养。
  2.对话是表达,更是倾听。
  苏格拉底说,“自然赋予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也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我们需要表达,但更需要倾听。”对话是当事人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说和听是其基本方式:此说彼听,彼说此听。表达重要,但倾听更是关键。问题不是在表达时产生的,而是在倾听中出现的。对话是在倾听对方的表达中形成的回应,而不是表达本身。可以说,对话自倾听始,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
  苏格拉底是一个特别善于倾听的人。苏格拉底总是选择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与弟子们对话,一般是晨起饭后或者日落黄昏时,这两个时段苏格拉底头脑最清醒,思维最活跃。“我不能时时回答你的问题,脑袋里不总是有智慧。”很明显,苏格拉底这样做,就是让自己在专注倾听时能迅速捕捉到对方表达上的要害,并适时做出智慧的回应。另外,在苏格拉底表达时,他也特别注重弟子们的倾听。他会注意弟子们倾听时的感受和表现,并常以轻松诙谐的语调去唤起弟子们的兴致和热情,让他们总是保持倾听的状态。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值得教师们借鉴。   3.对话是给予,更是“引出”。
  对话中的给予是指对话当事人一方为另一方直接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建议,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困惑。这种给予的突出特点是“直接”,也就是对思想和认识上的病症既开药方又供药。这也是当下对话教学的惯常做法,一切都由教师包办,学生只要接受就行了,无须进行自我体验和反思。很显然,这是违背对话原则的,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被奴役的对话”。从人的教育和发展上来说,对话可以是给予,但给予的根本应当是“引出”或“产出”。也就是说,在对话过程中,对对方在认识上的偏颇和错误,可以指出来并加以纠正,但这种指出不是直接告诉,而是通过一定的事实演绎和逻辑推理将对方的观点推向矛盾和冲突之中,让对方自己发现认识上的无知,纠正自己的观点,确立正确的认知。苏格拉底是“引出”高手,他的对话被誉为“苏格拉底式讽刺”,也就是从对方的观点和认识出发,通过一个个追问,将对方导入自我矛盾之中,由此引发对方的顿悟和反思,迫使其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生成新的理解和认识。苏格拉底从不直接点出对方的错误,更不会批判对方的观点。他唯一的“给予”就是“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对方在自我认知的推演中自省、自知,从而在深刻的自我体验中实现思想认识的提高。
  4.對话是自我主张的陈述,更是对他人观点的拷问。
  依据内容的衍生途径,对话展开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对话双方就各自的观点或认识向对方进行陈述和表达;二是双方就共同的话题谈各自的认识和理解;三是对话一方就另一方阐述的观点进行质疑。前两种对话方式倾向于对话双方经验的交流和置换,重在学习和吸纳,第三种对话方式则是在分享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指陈问题,将探讨的话题引向深处。因此,第三种对话方式是对话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只有对他人观点的不断拷问,对话才能真正发生。有拷问就有回应,有回应就有争执,有争执才有持续对话的可能。“那种旨在说明自己意想的做法根本谈不上对话。”(杜威语)因此,在对话教学上,我们需要陈述自己的观点,也需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从对方的陈述中听出“异样的声音”,找出言说者不曾觉察的问题,并学会循着这样的问题延伸对话,让对话具有持续的张力,真正实现对话的内在价值。
  5.对话是与他人的沟通,更是同自己的交流。
  两人之间,或三人及三人以上的对话是常见的,也是大众普遍认可的一种对话形式。比如苏格拉底的《对话录》和孔子的《论语》就是这种群体性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因其直接和面对面而颇具生机与活力,常能带给人深刻的思想体验和交流的愉悦。但从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尼采特别强调“有机体与自身灵魂的对话”。基于这样的认识,对话除了需要在群体间进行,更需要注重个体与自身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自觉的清醒的反思”,是一种“最为真实的表达和蜕变”。托尔斯泰的觉醒是一种内心的对白和决裂,果戈里的冷峻缘于灵与肉的自我拷问,卢梭的《忏悔录》更是以浓重的笔墨直面自己的灵魂,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常做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同自己来一场深刻的对话。教学上的自我对话,可以是学生作业的自查,对已有知识的再认识,对现有观点的质疑,对行为习惯的审视和反思……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很少引入学生的自我对话,在“效率”的驱使下,学生已然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权利,使自我对话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对此,我们亟需重塑自我对话的理念,还给学生自我对话的权利,使学生真正成长为自己。
  对话是一种现实存在,其存在的哲学价值在于它对人的关注和发展,旨在尊重人、成就人和发展人。对话哲学有其内在的品质和要求,对话教学必须以对话哲学为皈依,遵从于人的发展需求和对话规律,如此方能实现对话的本真诉求。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增强体外反搏治疗对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及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8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其中50例
本期独家策划,我们探讨的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找到回归教育本原的路径。  教育究竟是什么?学校究竟是什么?教育应该如何做?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着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表明了最基本的教育主张与观点,也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走向。  审视今天的教育现状,我们常会困惑,现在的学校还是学校吗?常态的教育现实,似乎越来越远离教育的本质;某些传颂一时的教育行为是如此“残忍”, 无情地扼杀着孩子
目的 观察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住院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的老年患者30例(年龄≥60岁).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活性与其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共选取健康体检人群352名.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CaN活性;心脏多普勒超声测定并计算受试者的左室